机外投掷式有源诱饵弹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237659 阅读:6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04 17:3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机外投掷式有源诱饵弹,包括:弹壳主体,在所述弹壳主体一端设置有底火,其另一端设置有防尘盖,在所述弹壳主体内部嵌装有干扰弹体,所述干扰弹体靠近所述底火的一侧设置有前向天线,其靠近所述防尘盖的一侧对应设置有后向天线,且所述干扰弹体靠近所述防尘盖的一端设置有可折叠尾翼。可折叠尾翼在未投放时可折叠在干扰弹体主体上减小所占用的空间,当干扰弹体从投放器中抛出后,可折叠尾翼展开增大迎风面积,调整飞行姿态,并增加滞空时间,具备高安全性和高可靠性的结构布局,使机外投掷式有源雷达干扰诱饵弹按要求高效地完成自卫工作,保护载机安全,且为了应对各向导弹来袭,采用前后向天线布局设计,可有效增大空域覆盖范围。

External throwing active deco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机外投掷式有源诱饵弹
:本专利技术涉及战斗机针对雷达末制导武器的末端自卫
,具体涉及机外投掷式有源诱饵弹。
技术介绍
:对雷达的干扰分为无源干扰与有源干扰两种。雷达无源干扰不发射电磁波而只靠本身物理特性反射电磁波,雷达有源干扰则是通过主动发射强功率的电磁辐射信号。在对抗雷达制导对空武器时,需同时投放多枚无源箔条弹才可形成一次有效干扰,而且限于载机装弹数量限制,在对抗多批次导弹袭击时会很可能出现资源不足的情况。并且随着各种高性能雷达末制导武器的投入使用,对箔条的干扰识别能力进一步加强,无源箔条弹的干扰效果大大折扣。拖曳式有源雷达干扰诱饵,在对抗雷达末制导的武器时,因其较大的功率干扰效果很好。但由于其投放后因气动原因在空中姿态不稳定,对战机的机动性能有影响。因此,发展一型投放后即不影响飞机机动,又具备良好的雷达干扰效果的机外投掷式有源诱饵弹至关重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涉及的机外投掷式有源诱饵弹,提升我国战机的电子自卫设备,提高战机的生存力概率,保护载机安全。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机外投掷式有源诱饵弹,包括:弹壳主体,在所述弹壳主体一端设置有底火,其另一端设置有防尘盖,在所述弹壳主体内部嵌装有干扰弹体,所述干扰弹体靠近所述底火的一侧设置有前向天线,其靠近所述防尘盖的一侧对应设置有后向天线,且所述干扰弹体靠近所述防尘盖的一端设置有可折叠尾翼。所述干扰弹体内部集成有T/R组件、放大匹配检波模块、电池管理、干扰控制模块、射频延迟器及电池,所述T/R组件与所述放大匹配检波模块连接,所述干扰控制模块与所述放大匹配检波模块连接,所述射频延迟器与所述放大匹配检波模块连接,所述电源管理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电池,所述电源管理的输出端分别连接所述T/R组件、放大匹配检波模块及干扰控制模块的输入端,且所述干扰控制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所述T/R组件的输入端,所述T/R组件的输入端输入信号。所述可折叠尾翼远离所述底火的一端朝向弹壳主体内部凹设有凹槽,所述后向天线安装于所述凹槽中。所述可折叠尾翼包括尾翼主体,在所述尾翼主体上设置有多个可折叠尾翼单元。所述尾翼主体为柱形结构,且在柱形结构表面设置有多个平面,所述可折叠尾翼单元为片状结构,且所述可折叠尾翼单元的表面贴合于所述平面。所述可折叠尾翼单元为四个。所述干扰弹体为圆柱形结构,且其靠近所述底火的一端设置为椭圆形。本发机明机外投掷式有源诱饵弹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的结构分为干扰和诱饵两种工作模式,在机弹分离初期采用干扰模式,对敌雷达进行欺骗干扰,隐藏载机真实回波;机弹分离数秒后,机弹角度拉开后,采用诱饵模式,对敌雷达信号进行侦收并加以适当的调制,诱骗敌雷达将波束照向诱饵弹,干扰和诱饵两种工作模式均由干扰弹体内部集成电路实现,可折叠尾翼在未投放时可折叠在干扰弹体主体上减小所占用的空间,当干扰弹体从投放器中抛出后,可折叠尾翼展开增大迎风面积,调整飞行姿态,并增加滞空时间,具备高安全性和高可靠性的结构布局,使机外投掷式有源雷达干扰诱饵弹按要求高效地完成自卫工作,保护载机安全,且为了应对各向导弹来袭,采用前后向天线布局设计,可有效增大空域覆盖范围。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机外投掷式有源诱饵弹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干扰弹体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干扰弹体内部集成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干扰弹体的可折叠尾翼展开状态示意图;图中:1-弹壳主体,2-底火,3-防尘盖,4-干扰弹体,5-前向天线,6-后向天线,7-可折叠尾翼,8-凹槽,9-尾翼主体,10-可折叠尾翼单元,11-平面。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专利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机外投掷式有源诱饵弹,其气动外形设计要求兼容现役战机红外诱饵或箔条弹的投放接口,且满足诱饵弹被垂直于飞机表面抛射后在高空高速且无动力的情况下,靠自身惯性力及气动力自动调整飞行姿态,使其中心轴线旋转90°达到水平,即与飞机平行,且很快进入平稳飞行状态。本专利技术机外投掷式有源诱饵弹,包括:弹壳主体1,在所述弹壳主体1一端设置有底火2,其另一端设置有防尘盖3,在所述弹壳主体1内部嵌装有干扰弹体4,根据诱饵弹气动外形要求,干扰弹体4的外壳采用常规的圆柱形构型,且其靠近所述底火2的一端设置为椭圆形构型,所述干扰弹体4靠近所述底火2的一侧设置有前向天线5,其靠近所述防尘盖3的一侧对应设置有后向天线6,且所述干扰弹体4靠近所述防尘盖3的一端设置有可折叠尾翼7,所述可折叠尾翼7包括尾翼主体9,在所述尾翼主体9上设置有多个可折叠尾翼单元10,在未发射时,可折叠尾翼单元10在干扰弹体4尾部,发射出弹筒后,可折叠尾翼单元10在弹性装置作用下自动打开;且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尾翼主体9为柱形结构,且在柱形结构表面设置有多个平面11,所述可折叠尾翼单元10为片状结构,且所述可折叠尾翼单元10的表面贴合于所述平面11,高度集成所述尾翼结构。进一步地,所述可折叠尾翼单元10采用四个,具体地,是采用的四片平直翼结构,四片可折叠尾翼单元10张开时,使得整体尾翼呈“十”字形布局,将其安装在干扰弹体4尾部,且其采用的折叠方式,使其在未投放时可以贴合于平面11,使其折叠在干扰弹体4尾部上减小所占用的空间,当干扰弹体4从投放器中被发射药抛出后,可折叠尾翼单元10自动展开增大迎风面积,增加滞空时间。进一步地,所述干扰弹体4内部集成有T/R组件、放大匹配检波模块、电池管理、干扰控制模块、射频延迟器及电池,所述T/R组件与所述放大匹配检波模块连接,所述干扰控制模块与所述放大匹配检波模块连接,所述射频延迟器与所述放大匹配检波模块连接,所述电源管理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电池,所述电源管理的输出端分别连接所述T/R组件、放大匹配检波模块及干扰控制模块的输入端,且所述干扰控制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所述T/R组件的输入端,所述T/R组件的输入端输入信号。进一步地,所述可折叠尾翼7远离所述底火2的一端朝向弹壳主体1内部凹设有凹槽8,所述后向天线6安装于所述凹槽8中。最后应该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上述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了详细说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机外投掷式有源诱饵弹,其特征在于:包括:弹壳主体,在所述弹壳主体一端设置有底火,其另一端设置有防尘盖,在所述弹壳主体内部嵌装有干扰弹体,所述干扰弹体靠近所述底火的一侧设置有前向天线,其靠近所述防尘盖的一侧对应设置有后向天线,且所述干扰弹体靠近所述防尘盖的一端设置有可折叠尾翼。/n

【技术特征摘要】
1.机外投掷式有源诱饵弹,其特征在于:包括:弹壳主体,在所述弹壳主体一端设置有底火,其另一端设置有防尘盖,在所述弹壳主体内部嵌装有干扰弹体,所述干扰弹体靠近所述底火的一侧设置有前向天线,其靠近所述防尘盖的一侧对应设置有后向天线,且所述干扰弹体靠近所述防尘盖的一端设置有可折叠尾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外投掷式有源诱饵弹,其特征在于:所述干扰弹体内部集成有T/R组件、放大匹配检波模块、电池管理、干扰控制模块、射频延迟器及电池,所述T/R组件与所述放大匹配检波模块连接,所述干扰控制模块与所述放大匹配检波模块连接,所述射频延迟器与所述放大匹配检波模块连接,所述电源管理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电池,所述电源管理的输出端分别连接所述T/R组件、放大匹配检波模块及干扰控制模块的输入端,且所述干扰控制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所述T/R组件的输入端,所述T/R组件的输入端输入信号...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绍伟王斯彰季会文李冰冰
申请(专利权)人:沈阳航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