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有余热利用功能的新型白灰窖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237601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04 17:3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带有余热利用功能的新型白灰窖,包括上料结构、下料机构、窖体和余热利用装置,窖体分为内窖和外窖两部分,内窖和外窖之间螺旋支撑进行连接,内窖右端与燃烧室相连,内窖的左端通过第一连接装置与暖料管连接,所述暖料管缠绕在送料管外,暖料管的右端依次连接有锅炉、汽轮机和发电机。通过窖体的旋转、外窖中的螺旋支撑及原料自身重力使原料一边翻滚一边移动,使原料能够被煅烧的更充分,同时不需增加额外的输送设备;内窖和外窖实现了燃料与原料的分离,避免了煅烧质量的不稳定;内窖中的废气及热量转化为电能,同时废气流经暖料管时还会将原料进行预热,实现废气的充分利用。

A new type of white ash cellar with waste heat utilization func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带有余热利用功能的新型白灰窖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白灰生产领域,具体是一种带有余热利用功能的新型白灰窖。
技术介绍
白灰的原料分布广泛,生产工艺简单,所以成本极其低廉。白灰按照氧化镁含量高低不同又可将其分为钙质白灰和镁质白灰。白灰具有较强的碱性,在常温下,能与玻璃态的氧化硅或活性氧化铝反应,生成有水硬性的产物,因此,白灰作为一种重要的原料被广泛应用于建筑材料工业。白灰的制作方法通常是将生白原料(碳酸钙)在白灰窖中进行高温煅烧,使碳酸钙分解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气体,其中的氧化钙即为白灰,目前的白灰窖中是将燃烧产生的高温气体通入放有原料的窖体中进行煅烧,这些气体中往往含有未燃烧充分的燃料和粉尘,煅烧过程中这些杂质会附着在原料上,降低最后得到的产品质量,同时窖体中大量的煅烧余热不能充分利用,造成能源浪费,不利于环境保护。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有余热利用功能的新型白灰窖,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带有余热利用功能的新型白灰窖,包括上料结构、下料机构、窖体和余热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窖体呈圆柱体结构,窖体外有一圈起支撑作用的第一支撑环和第二支撑环,窖体外侧有提供转动动力的转动装置,窖体外侧还设有一圈集气管,窖体包括内窖和外窖两部分,所述内窖和外窖之间通过截面为三角形的螺旋支撑进行连接,所述内窖为一圆柱体空腔,内窖右端通过第二连接装置与燃烧室相连,内窖的左端通过第一连接装置与收集罩相连,收集罩后端连有暖料管,所述暖料管缠绕在送料管外,暖料管的右端依次连接有锅炉、汽轮机和发电机。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的上料机构中的投料机下端设置有料斗,料斗下方通过进料门与上料管连接,所述上料管后端连有送料管。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送料管与水平呈5-15度倾角放置,并且其末端深入到外窖的左端。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支撑环和第二支撑环之间设置有滚珠,滚珠被限制在支撑环上的挡块内。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转动装置有四个,均匀分布在窖体的一周。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窖体和集气管之间通过支管连接。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外窖右端外设置有下料斗,下料斗下端设置有出料口。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窖体的旋转、外窖中的螺旋支撑及原料自身重力使原料一边翻滚一边移动,使原料能够被煅烧的更充分,同时不需增加额外的输送设备;内窖中充满的燃烧室产生的高温气体使内窖的温度升高并加热外窖,进而对外窖内的原料进行煅烧,实现了燃料与原料的分离,避免了煅烧质量的不稳定;内窖中的废气及热量经过后续的锅炉、汽轮机和发电机转化为电能,同时废气流经暖料管时还会将送料管中未进入窖体的原料进行预热,实现废气的充分利用。附图说明图1为带有余热利用功能的新型白灰窖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A截面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中B-B截面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1中C-C截面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投料机、2-料斗、3-上料管、4-送料管、5-第一连接装置、6-外窖、7-第一支撑环、8-窖体、9-内窖、10-滚珠、11-第二支撑环、12-转动装置、13-燃烧室、14-下料斗、15-出料口、16-锅炉、17-汽轮机、18-发电机、19-收集罩、20-暖料管、21-进料门、22-原料、23-集气管、24-第二连接装置、231-支管、61-螺旋支撑、71-挡块。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请参阅图1-4,一种带有余热利用功能的新型白灰窖,包括上料结构、下料机构、窖体8和余热利用装置,所述的上料机构中的投料机1将原料22持续的输送到料斗2中暂存,待原料22达到一定量后,料斗2下方的进料门21打开,依靠重力将原料22经上料管3运送到送料管4中,送料管4与水平呈10度倾角放置并且其末端深入到外窖6的左端,所述的窖体8呈圆柱体结构,窖体8外有一圈起支撑作用的第一支撑环7和第二支撑环11,所述第一支撑环7和第二支撑环11之间设置有滚珠10,滚珠10被限制在支撑环上的挡块71内,窖体8通过四个接触的转动装置12获得动力进行转动,窖体8外侧还设有一圈集气管23,窖体8和集气管23之间通过支管231连接,窖体8包括内窖9和外窖6两部分,所述内窖9和外窖6之间通过截面为三角形的螺旋支撑61进行连接,所述内窖9为一圆柱体空腔,内窖9右端通过第二连接装置24与燃烧室13相连,内窖9的左端通过第一连接装置5与收集罩19相连,收集罩19后端连有暖料管20,暖料管20缠绕在送料管4外,暖料管20的右端依次连接有锅炉16、汽轮机17和发电机18,外窖6右端外设置有下料斗14,下料斗14下端设置有出料口15。本专利技术的工作原理是:原料22经过上料机构运送到外窖6中,窖体8的旋转使外窖6中的螺旋支撑61对原料22产生推力,原料22在螺旋支撑61推力及自身重力的作用下一边翻滚一边向窖体8的右侧移动,此时内窖中充满了燃烧室13产生的高温气体,这些气体由内窖9的右侧进入向左侧运动,内窖9的温度升高并加热外窖6,进而对外窖6内的原料22进行煅烧,煅烧后的原料22被输送到窖体8的最右端,并被下料斗14所收集,最终经过出料口15输出;内窖9中多余的废气及热量通过最左侧的第一连接装置5和暖料管20流入到锅炉16中,并经过后续的汽轮机17和发电机18转化为电能,废气流经暖料管20时还会将送料管4中未进入窖体8的原料22进行预热,实现废气的进一步利用。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专利技术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专利技术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专利技术。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专利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专利技术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带有余热利用功能的新型白灰窖,包括上料结构、下料机构、窖体(8)和余热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窖体(8)呈圆柱体结构,窖体(8)外有一圈起支撑作用的第一支撑环(7)和第二支撑环(11),窖体(8)外侧有提供转动动力的转动装置(12),窖体(8)外侧还设有一圈集气管(23),窖体(8)包括内窖(9)和外窖(6)两部分,所述内窖(9)和外窖(6)之间通过截面为三角形的螺旋支撑(61)进行连接,所述内窖(9)为一圆柱体空腔,内窖(9)右端通过第二连接装置(24)与燃烧室(13)相连,内窖(9)的左端通过第一连接装置(5)与收集罩(19)相连,收集罩(19)后端连有暖料管(20),所述暖料管(20)缠绕在送料管(4)外,暖料管(20)的右端依次连接有锅炉(16)、汽轮机(17)和发电机(18)。/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带有余热利用功能的新型白灰窖,包括上料结构、下料机构、窖体(8)和余热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窖体(8)呈圆柱体结构,窖体(8)外有一圈起支撑作用的第一支撑环(7)和第二支撑环(11),窖体(8)外侧有提供转动动力的转动装置(12),窖体(8)外侧还设有一圈集气管(23),窖体(8)包括内窖(9)和外窖(6)两部分,所述内窖(9)和外窖(6)之间通过截面为三角形的螺旋支撑(61)进行连接,所述内窖(9)为一圆柱体空腔,内窖(9)右端通过第二连接装置(24)与燃烧室(13)相连,内窖(9)的左端通过第一连接装置(5)与收集罩(19)相连,收集罩(19)后端连有暖料管(20),所述暖料管(20)缠绕在送料管(4)外,暖料管(20)的右端依次连接有锅炉(16)、汽轮机(17)和发电机(1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有余热利用功能的新型白灰窖,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料机构中的投料机(1)下端设置有料斗(2),料斗(2)下方通过进料门(21)与上料管(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庆路
申请(专利权)人:唐山市丰南区奉岗灰业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