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梁装置及具有其的新风系统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237423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04 17:3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冷梁装置及具有其的新风系统,其中,冷梁装置,包括:壳体,壳体上设置有进风口和出风口,壳体具有容纳空间;换热器,换热器设置在壳体内;虹吸结构,进风口和换热器之间设置有虹吸结构。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冷梁装置的容易出现凝露的问题。

Cold beam device and its fresh air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冷梁装置及具有其的新风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新风系统的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冷梁装置及具有其的新风系统。
技术介绍
现有主动式冷梁基本上不具备完善的凝露水接收设计,主要是因为冷梁为显热交换设计,很少出现凝露水现象,多数设计都是在探测及控制上防止出现凝露水现象。冷梁防结露控制也主要是利用检测系统和控制系统保证不低于露点温度进行供冷,但是这种控制存在误操作的可能。具体地,主动式冷梁主要是采用冷热水作为干式盘管换热的介质,供热时不存在凝露水现象,制冷时控制好冷冻水的温度不低于空气露点温度就可以避免凝露水的出现。但是低温干燥的新风作为引射流体,其温度通常都是比较低,导致喷嘴及静压箱表面温度通常也比较低,室内回风有可能与之接触出现凝露现象。喷嘴外表面的凝露水集聚越多,就容易被高速引射流体携带吹出,导致出风带水现象。或者,因为室内空间气密性不好(比如高温高湿天气下开启了门窗),冷冻水的温度及防凝露控制无法快速应对这种突发情况,非常容易造成干式盘管出现凝露聚集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冷梁装置及具有其的新风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冷梁装置的容易出现凝露聚集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冷梁装置,包括:壳体,壳体上设置有进风口和出风口,壳体具有容纳空间;换热器,换热器设置在壳体内;虹吸结构,进风口和换热器之间设置有虹吸结构。进一步地,冷梁装置还包括过滤结构,过滤结构与虹吸结构编织为一体结构。进一步地,过滤结构包括过滤层和连接层,连接层与虹吸结构编织在一起,过滤层设置在进风口与连接层之间。进一步地,冷梁装置还包括过滤结构,过滤结构设置在进风口和虹吸结构之间。进一步地,壳体包括底板和挡风板,进风口设置在底板的中部,出风口设置在底板的两侧,挡风板位于容纳空间内,且处于进风口和出风口之间。进一步地,虹吸结构包括虹吸结构主体和位于虹吸结构主体两侧的延伸段,虹吸结构主体位于进风口和换热器之间,延伸段由挡风板的内侧延伸至挡风板的外侧。进一步地,挡风板与底板之间具有间隙,延伸段通过间隙并与出风口相邻设置。进一步地,虹吸结构主体高于延伸段。进一步地,底板为金属网孔板,进风口由金属网孔形成。进一步地,换热器包括与水平换热段和位于水平换热段两侧的竖向换热段,竖向换热段向远离底板的方向延伸。进一步地,冷梁装置还包括隔板,隔板位于容纳空间内并与壳体的侧板密封地连接,换热器位于隔板和底板之间。进一步地,隔板的中部低于隔板的两侧。进一步地,冷梁装置还包括喷嘴,隔板与壳体的顶板之间形成一次风室,隔板、壳体的侧板和挡风板形成混合送风室,喷嘴的进风口与一次风室相连通,喷嘴的出风口与混合送风室相连通。进一步地,壳体还包括风管接口,风管接口位于隔板和顶板之间,以与一次风室相连通。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新风系统,包括冷梁装置,冷梁装置为上述的冷梁装置。应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冷梁装置在工作的时候,室内风从壳体的进风口进入,经过换热器换热从壳体的出风口进入室内,进风口和换热器之间设置有虹吸结构,室内风的水汽凝结后会滴落在虹吸结构上,不会出现凝露的聚集。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冷梁装置的容易出现凝露聚集的问题。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冷梁装置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以及图2示出了图1的冷梁装置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10、壳体;11、底板;20、换热器;30、虹吸结构;31、虹吸结构主体;32、延伸段;40、过滤结构;50、挡风板;60、隔板;70、喷嘴。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冷梁装置包括:壳体10、换热器20和虹吸结构30。壳体10上设置有进风口和出风口,壳体10具有容纳空间。换热器20设置在壳体10内。进风口和换热器20之间设置有虹吸结构30。应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冷梁装置在工作的时候,室内风从壳体10的进风口进入,经过换热器20换热从壳体10的出风口进入室内,进风口和换热器20之间设置有虹吸结构30,室内风的水汽凝结后会滴落在虹吸结构30上,不会出现凝露的聚集。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冷梁装置的容易出现凝露聚集的问题。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冷梁装置为主动式吊顶冷梁装置,图1是冷梁装置的横截面的剖视示意图。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冷梁装置还包括过滤结构40,过滤结构40与虹吸结构30编织为一体结构。过滤结构40的设置有利于去除空气中的灰尘等,这样使得室内的空气更加洁净。另外,过滤结构40也有利于保持冷梁装置内部的洁净。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过滤结构40包括过滤层和连接层,连接层与虹吸结构30编织在一起,过滤层设置在进风口与连接层之间。上述结构的设置使得过滤结构40和虹吸结构30的连接比较稳固,过滤结构40和虹吸结构30不容易形成间隙,这样更有利于过滤和吸收凝露。作为其它的实施例,过滤结构40和虹吸结构30也可以不是一体结构,过滤结构40和虹吸结构30挤压在底板11和换热器20之间,其中,过滤结构40设置在进风口和虹吸结构30之间。上述结构保证了虹吸结构30的洁净。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壳体10包括底板11和挡风板50,进风口设置在底板11的中部,出风口设置在底板11的两侧,挡风板50位于容纳空间内,且处于进风口和出风口之间。底板11的设置使得冷梁装置的外观更加美观。挡风板50的设置使得壳体10内的气体不容易串气,这样气流可以按照预定轨迹移动。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虹吸结构30包括虹吸结构主体31和位于虹吸结构主体31两侧的延伸段32,虹吸结构主体31位于进风口和换热器20之间,延伸段32由挡风板50的内侧延伸至挡风板50的外侧。冷梁装置在出风的时候,会将延伸段吸附的凝露带至室内。随着延伸段吸附的凝露被带走,虹吸结构主体31吸附的凝露会向延伸段移动,上述结构既保证了室内空气的湿度,又不容易产生凝露的聚集。需要说明的是,挡风板50内侧指的是两个挡风板50之间,挡风板50的外侧指的是挡风板50与侧壁之间的混合送风室。延伸段32为两段分别位于虹吸结构主体31的两侧。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挡风板50与底板11之间具有间隙,延伸段32通过间隙并与出风口相邻设置。间隙的设置有利于设置延伸段32。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虹吸结构主体31高于延伸段32。根据自然规律,凝露在重力的作用下向下移动比较容易,虹吸结构主体31高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冷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壳体(10),所述壳体(10)上设置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壳体(10)具有容纳空间;/n换热器(20),所述换热器(20)设置在所述壳体(10)内;/n虹吸结构(30),所述进风口和所述换热器(20)之间设置有所述虹吸结构(30)。/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冷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10),所述壳体(10)上设置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壳体(10)具有容纳空间;
换热器(20),所述换热器(20)设置在所述壳体(10)内;
虹吸结构(30),所述进风口和所述换热器(20)之间设置有所述虹吸结构(30)。


2.根据权利要求1的冷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梁装置还包括过滤结构(40),所述过滤结构(40)与所述虹吸结构(30)编织为一体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的冷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结构(40)包括过滤层和连接层,所述连接层与所述虹吸结构(30)编织在一起,所述过滤层设置在所述进风口与所述连接层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的冷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梁装置还包括过滤结构(40),所述过滤结构(40)设置在所述进风口和所述虹吸结构(30)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的冷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0)包括底板(11)和挡风板(50),所述进风口设置在所述底板(11)的中部,所述出风口设置在所述底板(11)的两侧,所述挡风板(50)位于容纳空间内,且处于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的冷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虹吸结构(30)包括虹吸结构主体(31)和位于所述虹吸结构主体(31)两侧的延伸段(32),所述虹吸结构主体(31)位于所述进风口和所述换热器(20)之间,所述延伸段(32)由所述挡风板(50)的内侧延伸至所述挡风板(50)的外侧。


7.根据权利要求6的冷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挡风板(50)与所述底板(1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玉优王子平谢文利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