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河海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生态与传统形式相结合的航道护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236226 阅读:5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04 16:5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生态与传统形式相结合的航道护坡,包括上坡体(1)、戗台(2)和下坡体(3),所述戗台(2)设于所述上、下坡体(1、3)之间以连接两者的坡面,所述上、下坡体(1、3)的坡面均为斜面并且设有植物,其下方设有复合结构层;所述戗台(2)的顶面设有植物,其下方设有复合结构层。本发明专利技术带来的有益效果是:在保证坡体强度的前提下,能够明显降低施工难度和成本,改善植物生长环境。

A kind of channel revetment combining ecology with traditional for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生态与传统形式相结合的航道护坡
本专利技术属于水利工程
,具体涉及一种生态与传统形式相结合的航道护坡。
技术介绍
目前,安全性较好的传统型护坡,如硬质密实护坡,其碱性较高,植生效果差,生态性及景观效果差;相对植生型较好的孔洞型护坡,其施工难度过大。而能够减轻环境负荷、具有良好生态型的生态航道护坡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航道碰撞区的存在和船形波的影响,存在安全性问题;因为其配比及降碱外加剂的不完善,导致其植生性生命周期较短;而现有技术中的一种孔隙内营养介质填充技术,虽然能够延长植物生命周期但由于其成本过高,不利于大面积推广应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生态与传统形式相结合的航道护坡,在保证坡体强度的前提下,能够明显降低施工难度和成本,改善植物生长环境。为解决现有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生态与传统形式相结合的航道护坡,包括上坡体、戗台和下坡体,所述戗台设于所述上、下坡体之间以连接两者的坡面,所述上、下坡体的坡面均为斜面并且设有植物,其下方设有复合结构层;所述戗台的顶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生态与传统形式相结合的航道护坡,其特征在于:/n包括上坡体(1)、戗台(2)和下坡体(3),所述戗台(2)设于所述上、下坡体(1、3)之间以连接两者的坡面,所述上、下坡体(1、3)的坡面均为斜面并且设有植物,其下方设有复合结构层;所述戗台(2)的顶面设有植物,其下方设有复合结构层。/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生态与传统形式相结合的航道护坡,其特征在于:
包括上坡体(1)、戗台(2)和下坡体(3),所述戗台(2)设于所述上、下坡体(1、3)之间以连接两者的坡面,所述上、下坡体(1、3)的坡面均为斜面并且设有植物,其下方设有复合结构层;所述戗台(2)的顶面设有植物,其下方设有复合结构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态与传统形式相结合的航道护坡,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坡体(1)的复合结构层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土壤混合层(5)和再生骨料混凝土层(4),所述土壤混合层(5)的厚度为3~5cm,所述再生骨料混凝土层(4)的厚度为15~20cm;所述上坡体(1)坡面的植物(6)栽种于所述土壤混合层(5)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生态与传统形式相结合的航道护坡,其特征在于:
所述再生骨料混凝土层(4)各组份以重量百分比计为:
70~75%的再生骨料,17.5~20%的水泥,0.01~0.03%的外加剂,余量为水;
所述再生骨料包括废弃混凝土颗粒和粘土砖颗粒;
所述外加剂各组份以重量百分比计为:
30~40%的硅灰,6~8%的超细碳酸钙,5~10%的聚羧酸系高效减水剂,1.5~3%的亚硝酸钠,0.2~0.5%的聚丙烯酰胺保水剂,其余为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生态与传统形式相结合的航道护坡,其特征在于:
所述再生骨料混凝土层(4)各组份以重量百分比计为:
73.99%的再生骨料,18.89%的水泥,0.01%的外加剂,余量为水;
所述外加剂各组份以重量百分比计为:
37.8%的硅灰,7.6%的超细碳酸钙,7.5%的聚羧酸系高效减水剂,2.3%的亚硝酸钠,0.4%的聚丙烯酰胺保水剂,余量为水。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生态与传统形式相结合的航道护坡,其特征在于:
所述土壤混合层(5)各组份以重量百分比计为:
5~20%的水泥,25~40%的纤维,5~40%的泥炭,0.1~1.5%的保水剂,0.1~1.5%的土壤改良剂,2.5~10%的p...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封学军陈徐东谭慧明鲁轲张秋月
申请(专利权)人:河海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