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耦合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228844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01 03: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耦合器,包括耦合器本体,所述的耦合器本体包括第一结构件和与第一结构件锁紧形成主通道的第二结构件,所述的第二结构件上固定连接接有耦合板,耦合板与第二结构件之间为耦合通道,所述的第一结构件外壁上固定设置有用于液冷散热的第一液冷散热槽,所述的第二结构件外壁上还固定设置有用于液冷散热的第二液冷散热槽。耦合器的本体上固定设置有第一液冷散热槽和第二液冷散热槽,第一液冷散热槽和第二液冷散热槽内通冷却液,能够对耦合器直接进行散热,且使用液冷散热,不会产生电磁干扰,不影响耦合器的性能,液冷散热清洁,使用冷却液,可以循环使用,不需要通电制冷,无额外能源消耗。

A coupl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耦合器
本技术属于雷达天线
,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耦合器。
技术介绍
耦合器是从无线信号主干通道中提取出一小部分信号的视频器件,与功分器一样,都属于功率分配器件,不同的是耦合器是不等功率的分配器件。耦合器可以将能量按任意比例分配,其规格根据耦合端输出信号电平的大小划分,因此可以有无穷多种规格。申请号为CN201821176820.6的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高互调耦合器,包括耦合器壳体以及安装在耦合器壳体外壁的耦合端、输入端和输出端,耦合器壳体一侧璧设置有固定槽,且固定槽表面设置有固定孔;固定槽一侧设置有固定卡槽,且固定卡槽内部设置有密封垫;固定槽卡合盖板,且盖板设置有与固定孔相配合的连接孔;盖板底部设置有密封卡块。本技术结构简单,设计合理;该装置通过固定槽和固定卡槽之间的梯度结构和盖板之间安装形成紧密配合的安装内腔,减少了信号泄露,提高三阶互调性能,且在通信系统中产生的干扰小;同时,散热机构有利于为耦合器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及时散发元器件产生的热量,延长耦合器适用寿命,实用性较强,适合推广使用。该方案中的耦合器的壳体的内壁安装有散热机构,用于实现对耦合器的散热,该散热机构包括半导体制冷片、导冷片和散热片,半导体制冷片实现制冷需要对其通电,通电过程中难免产生干扰,影响耦合器的性能。但是耦合器在长时间工作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不进行散热同样会影响耦合器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上述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耦合器,耦合器的本体上固定设置有第一液冷散热槽和第二液冷散热槽,第一液冷散热槽和第二液冷散热槽内通冷却液,能够对耦合器直接进行散热,且使用液冷散热,不会产生电磁干扰,不影响耦合器的性能,液冷散热清洁,使用冷却液,可以循环使用,不需要通电制冷,无额外能源消耗,任何一个应用本申请的耦合器的天线都能够实现散热,应用场合广泛。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解决方案是:一种耦合器,包括耦合器本体,所述的耦合器本体包括第一结构件和与第一结构件锁紧形成主通道的第二结构件,所述的第二结构件上固定连接接有耦合板,耦合板与第二结构件之间为耦合通道,所述的第一结构件外壁上固定设置有用于液冷散热的第一液冷散热槽,所述的第二结构件外壁上还固定设置有用于液冷散热的第二液冷散热槽。所述的第一液冷散热槽沿主通道方向设置在第一结构件外壁的中线上,所述的第二液冷散热槽沿主通道方向设置在第二结构件外壁中线的一侧,所述的耦合板固定在第二结构件外壁中线的另一侧。所述的第一液冷散热槽和第二液冷散热槽的两端均固定安装有用于连接进液管或出液管的液冷接头。所述的第一液冷散热槽与第二液冷散热槽均包括侧壁、盖板和冷液腔,所述的盖板紧固连接在侧壁上,与侧壁形成供冷却液通过的冷液腔,第一液冷散热槽的侧壁与第一结构件一体成型,第二液冷散热槽的侧壁与第二结构件一体成型。所述的第一液冷散热槽包括与第一结构件一体成型的槽壁,以及槽壁间的第一冷液腔;所述的第二液冷散热槽包括与第二结构件一体成型的槽壁,以及槽壁间的第二冷液腔。所述的第一液冷散热槽包括侧壁、盖板和冷液腔,所述的盖板紧固连接在侧壁上,与侧壁形成供冷却液通过的第一冷液腔;所述的第二液冷散热槽包括与第二结构件一体成型的槽壁,以及槽壁间的第二冷液腔。所述的盖板通过螺钉紧固连接在侧壁上;所述的侧壁与盖板之间固定有密封圈。所述的第一液冷散热槽的一侧设置有标尺。所述的进液管和出液管为软管。所述的耦合通道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用于接入耦合信号的耦合端口。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耦合器的本体上固定设置有第一液冷散热槽和第二液冷散热槽,第一液冷散热槽和第二液冷散热槽内通冷却液,能够对耦合器直接进行散热,且使用液冷散热,不会产生电磁干扰,不影响耦合器的性能,液冷散热清洁,使用冷却液,可以循环使用,不需要通电制冷,无额外能源消耗,任何一个应用本申请的耦合器的天线都能够实现散热,应用场合广泛。(2)液冷散热槽的侧壁或槽壁与耦合器本体一体成型,相当于冷却液直接与耦合器接触,散热更迅速,更有利于散热。(3)液冷散热槽的盖板采用密封圈加螺钉紧固的方式固定在侧壁上,有效密封冷液腔,有效防止渗水、漏水等现象发生。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耦合器立体图;图2为本技术耦合器正视图;图3为本技术耦合器俯视图;图4为本技术耦合器仰视图;图5为本技术耦合器左视图;图6位本技术耦合器右视图;图7为本技术耦合器A-A剖面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耦合器B-B剖面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耦合器C-C剖面示意图;图中,1-第二结构件,2-第一结构件,3-第一液冷散热槽,4-第二液冷散热槽,5-耦合通道,6-耦合板,7-液冷接头,8-软管,9-主通道,10-第二冷液腔,11-耦合端口,12-法兰,13-盖板,14-密封圈,15-第一冷液腔,16-侧壁,17-槽壁。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如图1-9所示,一种耦合器,包括耦合器本体,所述的耦合器本体包括第一结构件2和与第一结构件2锁紧形成主通道9的第二结构件1,所述的第二结构件1上固定连接接有耦合板6,耦合板6与第二结构件1之间为耦合通道5,耦合板6通过螺钉紧固连接子第二结构件1上,所述的第一结构件2外壁上固定设置有用于液冷散热的第一液冷散热槽3,所述的第二结构件1外壁上还固定设置有用于液冷散热的第二液冷散热槽4。第一液冷散热槽3和第二液冷散热槽4内通冷却液,能够对耦合器直接进行散热,且使用液冷散热,不会产生电磁干扰,不影响耦合器的性能,液冷散热清洁,使用冷却液,可以循环使用,不需要通电制冷,无额外能源消耗。第一结构件2和第二结构件1采用销钉定位,采用螺钉紧固连接。所述的第一液冷散热槽3沿主通道9方向设置在第一结构件2外壁的中线上,所述的第二液冷散热槽4沿主通道9方向设置在第二结构件1外壁中线的一侧,所述的耦合板6固定在第二结构件1外壁中线的另一侧。所述的第一液冷散热槽3和第二液冷散热槽4的两端均固定安装有用于连接进液管或出液管的液冷接头7。在后续接通冷却液时,使用液冷接头7能够实现快速连接,以及快速与天线其他部件之间的冷液连通。实施例一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耦合器的第一液冷散热槽3与第二液冷散热槽4结构相同,均包括侧壁16、盖板13和冷液腔,所述的盖板13紧固连接在侧壁16上,与侧壁16形成供冷却液通过的冷液腔,第一液冷散热槽3的侧壁16与第一结构件2一体成型,第二液冷散热槽4的侧壁16与第二结构件1一体成型。盖板13通过螺钉紧固连接在侧壁16上;所述的侧壁16与盖板13之间固定有密封圈14。第一液冷散热槽3和第二液冷散热槽4的侧壁16与耦合器本体一体成型,相当于冷却液直接与耦合器接触,散热更迅速,更有利于散热。散热槽盖板13采用硅橡胶密封圈14并涂抹硅橡胶加螺钉锁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耦合器,包括耦合器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耦合器本体包括第一结构件(2)和与第一结构件(2)锁紧形成主通道(9)的第二结构件(1),所述的第二结构件(1)上固定连接接有耦合板(6),耦合板(6)与第二结构件(1)之间为耦合通道(5),所述的第一结构件(2)外壁上固定设置有用于液冷散热的第一液冷散热槽(3),所述的第二结构件(1)外壁上还固定设置有用于液冷散热的第二液冷散热槽(4)。/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耦合器,包括耦合器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耦合器本体包括第一结构件(2)和与第一结构件(2)锁紧形成主通道(9)的第二结构件(1),所述的第二结构件(1)上固定连接接有耦合板(6),耦合板(6)与第二结构件(1)之间为耦合通道(5),所述的第一结构件(2)外壁上固定设置有用于液冷散热的第一液冷散热槽(3),所述的第二结构件(1)外壁上还固定设置有用于液冷散热的第二液冷散热槽(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耦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液冷散热槽(3)沿主通道(9)方向设置在第一结构件(2)外壁的中线上,所述的第二液冷散热槽(4)沿主通道(9)方向设置在第二结构件(1)外壁中线的一侧,所述的耦合板(6)固定在第二结构件(1)外壁中线的另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耦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液冷散热槽(3)和第二液冷散热槽(4)的两端均固定安装有用于连接进液管或出液管的液冷接头(7)。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耦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液冷散热槽(3)与第二液冷散热槽(4)均包括侧壁(16)、盖板(13)和冷液腔,所述的盖板(13)紧固连接在侧壁(16)上,与侧壁(16)形成供冷却液通过的冷液腔,第一液冷散热槽(3)的侧壁(16)与第一结构件(2)一体成型,第二液冷散热槽(4)的侧壁(16)与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强胡罗林张华彬唐超王梦哲谢兵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菲斯洛克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