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张泽正专利>正文

一种新型雨水管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3223681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01 01: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雨水管理系统,包括高浓度过滤装置为U型连通器;U型连通器的左侧管内设置粗过滤层和挡板;左侧管的底部设置反冲洗装置;高浓度蓄水池设置左侧管和右侧管之间,并且高浓度蓄水池的上盖板为设置一入水口;藻类浮游生物培养池的入口端连通U型连通器;露天停水植物平台设置于藻类浮游生物培养池的一侧;过滤部分包括主流通道、第一分流通道、第二分流通道、格栅、分流装置和隔离部;主流通道设置于露天停水植物平台下;分流装置下设有隔离部,隔离部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分流通道和第二分流通道;第一分流通道连通至反冲洗装置,第二分流通管道流入细过滤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将雨水分离为液态肥料和市政建筑用水。

A new rainwater management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雨水管理系统
本技术涉及水处理的
,尤其涉及一种新型雨水管理系统的

技术介绍
现有的设备容易导致大量雨水流失导致城市雨水浪费,并且节能设施成本过高易于导致雨洪建设的经费不足,并且雨水的过滤原料成本高并且短缺,收集雨量小,地面积大等;因此出于经济和环保理念,现设计一种新型雨水管理系统。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产生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雨水管理系统,能够去除雨水中的各类杂质进行过滤,并且将雨水分为液态肥料和市政清洁用水。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新型雨水管理系统,其中,包括:高浓度过滤装置,所述高浓度过滤装置为一U型连通器;所述U型连通器的左侧管内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粗过滤层和挡板;所述左侧管的底部设置有反冲洗装置的喷水装置;高浓度蓄水池,所述高浓度蓄水池设置于所述U型连通器的所述左侧管和右侧管之间,并且所述高浓度蓄水池的上盖板为斜面板,所述斜面板由右至左向下倾斜;所述斜面板设置一入水口;藻类浮游生物培养池,所述藻类浮游生物培养池设置于所述U型连通器的所述右侧管的出口处,所述藻类浮游生物培养池的入口端连通所述U型连通器;所述藻类浮游生物培养池的入口端设置单向阀;露天停水植物平台,所述露天停水植物平台设置于所述藻类浮游生物培养池的一侧,并且所述露天停水植物平台的顶部低于所述藻类浮游生物培养池的上层清液液面;过滤部分,所述过滤部分位于所述露天停水植物平台背向所述藻类浮游生物培养池的一侧,所述过滤部分包括主流通道、第一分流通道、第二分流通道、格栅、分流装置和隔离部;所述主流通道设置于所述露天停水植物平台下,所述主流通道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所述格栅和所述分流装置,所述主流通道由隔离部分叉为所述第一分流通道和所述第二分流通道,并且所述隔离部位于所述分流装置的下方;所述第一分流通道连通至反冲洗装置,所述第二分流通道连通至所述细过滤装置。上述一种新型雨水管理系统,其中,包括:雨水收集装置,所述雨水收集装置内设置缓冲通道,并且所述缓冲通道内设置有格栅;所述雨水收集装置设置于屋顶。上述一种新型雨水管理系统,其中,所述高浓度过滤装置的左侧管的管径大于右侧管的管径。上述一种新型雨水管理系统,其中,所述细过滤装置设置有第一过滤层和第二过滤层,所述第一过滤层为泥灰层,所述第二过滤层为过滤填料层。上述一种新型雨水管理系统,其中,所述反冲洗装置包括反冲洗水泵、进水阀、曝气管和蓄水装置;所述反冲洗水泵通过所述进水阀与所述蓄水装置连通;所述反冲洗水泵连通有所述曝气管,所述曝气管连通至所述喷水装置。上述一种新型雨水管理系统,其中,包括:若干生物膜过滤层,若干所述生物膜过滤层分别设置于所述粗过滤层和所述第二过滤层。上述一种新型雨水管理系统,其中,所述露天停水植物平台还包括隔板,所述隔板设置于所述露天停水植物平台的土壤层上。上述一种新型雨水管理系统,其中,所述露天停水植物平台为倾斜平台,所述露天停水植物平台靠所述藻类浮游生物培养池的一侧高于所述露天停水植物平台靠所述过滤部分的一侧。本技术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使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的积极效果是:本技术通过建筑垃圾和生物膜对雨水进行污染物吸收,避免采用成本高昂的过滤装置,降低成本。本技术通过设置藻类浮游生物培养池和露天停水植物平台,培养浮游微生物和停水生物;同时通过藻类浮游生物和停水植物根部对雨水进行的污染进行吸收,避免采用成本较高的过滤装置,降低成本。本技术通过反冲洗装置从而收集高浓度含氮雨水,用于液态肥料市政建筑用水。本技术设置的反冲洗装置能够自动对过滤层进行清洗。本技术反冲洗装置由于采用气水同向流动,避免水流速度和气流速度的相对抵消。本技术可将雨水分离为液态肥料和市政建筑用水。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一种新型雨水管理系统的示意图。附图中:1、高浓度过滤装置;11、左侧管;12、右侧管;13、挡板14、粗过滤层;2、高浓度蓄水池;21、入水口;3、藻类浮游生物培养池;31、入口端;4、露天停水植物平台;5、过滤部分;51、主流通道;52、第一分流通道;53、第二分流通道;54、格栅;55、分流装置;56、隔离部;6、反冲洗装置;61、反冲洗水泵;62、进水阀;63、蓄水装置;7、细过滤装置;71、第一过滤层;72、第二过滤层;01、进水路线;02、出水路线;03、出水路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本技术的限定。图1是本技术的一种新型雨水管理系统的示意图。请参见图1示,示出了一种较佳实施例中,一种新型雨水管理系统,包括:高浓度过滤装置1,高浓度过滤装置1为一U型连通器;U型连通器的左侧管11内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粗过滤层14和挡板13;左侧管11的底部设置有反冲洗装置6的喷水装置60。高浓度蓄水池2,高浓度蓄水池2设置于U型连通器的左侧管11和右侧管12之间,并且高浓度蓄水池2的上盖板为斜面板,斜面板由右至左向下倾斜;斜面板设置一入水口21。藻类浮游生物培养池3,藻类浮游生物培养池3设置于U型连通器的右侧管12的出口处,藻类浮游生物培养池3的入口端31连通U型连通器;藻类浮游生物培养池3的入口端设置单向阀(图中未示出)。露天停水植物平台4,露天停水植物平台4设置于藻类浮游生物培养池3的一侧,并且露天停水植物平台4的顶部略低于藻类浮游生物培养池3的上层清液液面。过滤部分5,过滤部分5位于露天停水植物平台4背向藻类浮游生物培养池3的一侧,细过滤装置5包括主流通道51、第一分流通道52、第二分流通道53、格栅54、分流装置55和隔离部56;主流通道51设置于露天停水植物平台4下,主流通道51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格栅54和分流装置55;主流通道51由隔离部56分叉为第一分流通道52和第二分流通道53,隔离部56位于分流装置55的下方;第一分流通道52连通至反冲洗装置6,第二分流通道53流通至细过滤装置7。以上仅为本技术较佳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及保护范围。进一步,在一种较佳实施例中,U型连通器的左侧管11的直径远远大于右侧管12的直径;使得左侧管11的水压大于右侧管12的水压,从而节省水泵,使得雨水输送至藻类浮游生物培养池3内。具体的,左侧管11长度可为21厘米,右侧管12的长度为3厘米,通过产生压差使得雨水能够由于左侧管11顺畅流至右侧管12,并进入藻类浮游生物培养池3。进一步,在一种较佳实施例中,挡板13可为1厘米厚,粗过滤层为5至8厘米厚。进一步,在一种较佳实施例中,包括:雨水收集装置(图中未示出),雨水收集装置内设置缓冲通道(图中未示出),并且缓冲通道内设置有格栅(图中未示出);雨水收集装置设置于屋顶。由于雨水中含有的主要污染物体为固体悬浮物、有机物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雨水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n高浓度过滤装置,所述高浓度过滤装置为一U型连通器;所述U型连通器的左侧管内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粗过滤层和挡板;所述左侧管的底部设置有反冲洗装置的喷水装置;/n高浓度蓄水池,所述高浓度蓄水池设置于所述U型连通器的所述左侧管和右侧管之间,并且所述高浓度蓄水池的上盖板为斜面板,所述斜面板由右至左向下倾斜;所述斜面板设置一入水口;/n藻类浮游生物培养池,所述藻类浮游生物培养池设置于所述U型连通器的所述右侧管的出口处,所述藻类浮游生物培养池的入口端连通所述U型连通器;所述藻类浮游生物培养池的入口端设置单向阀;/n露天停水植物平台,所述露天停水植物平台设置于所述藻类浮游生物培养池的一侧,并且所述露天停水植物平台的顶部低于所述藻类浮游生物培养池的上层清液液面;/n过滤部分,所述过滤部分位于所述露天停水植物平台背向所述藻类浮游生物培养池的一侧,所述过滤部分包括主流通道、第一分流通道、第二分流通道、格栅、分流装置和隔离部;所述主流通道设置于所述露天停水植物平台下,所述主流通道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所述格栅和所述分流装置,所述主流通道由隔离部分叉为所述第一分流通道和所述第二分流通道,并且所述隔离部位于所述分流装置的下方;所述第一分流通道连通至反冲洗装置,所述第二分流通道连通至细过滤装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雨水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高浓度过滤装置,所述高浓度过滤装置为一U型连通器;所述U型连通器的左侧管内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粗过滤层和挡板;所述左侧管的底部设置有反冲洗装置的喷水装置;
高浓度蓄水池,所述高浓度蓄水池设置于所述U型连通器的所述左侧管和右侧管之间,并且所述高浓度蓄水池的上盖板为斜面板,所述斜面板由右至左向下倾斜;所述斜面板设置一入水口;
藻类浮游生物培养池,所述藻类浮游生物培养池设置于所述U型连通器的所述右侧管的出口处,所述藻类浮游生物培养池的入口端连通所述U型连通器;所述藻类浮游生物培养池的入口端设置单向阀;
露天停水植物平台,所述露天停水植物平台设置于所述藻类浮游生物培养池的一侧,并且所述露天停水植物平台的顶部低于所述藻类浮游生物培养池的上层清液液面;
过滤部分,所述过滤部分位于所述露天停水植物平台背向所述藻类浮游生物培养池的一侧,所述过滤部分包括主流通道、第一分流通道、第二分流通道、格栅、分流装置和隔离部;所述主流通道设置于所述露天停水植物平台下,所述主流通道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所述格栅和所述分流装置,所述主流通道由隔离部分叉为所述第一分流通道和所述第二分流通道,并且所述隔离部位于所述分流装置的下方;所述第一分流通道连通至反冲洗装置,所述第二分流通道连通至细过滤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新型雨水管理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泽正
申请(专利权)人:张泽正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