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复合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221765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01 01: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复合板,包括由下至上依次粘接的面板、芯层和底板,所述芯层上设有多个朝芯层同一侧突出的凸起,且每个所述凸起相对于所述芯层底部所在平面等高布置,且相互间隔布置,所述凸起周侧向外倾斜构成坡面,且所述凸起顶部具有向内凹陷的凹槽,且所述坡面与所述凹槽之间具有平面过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复合板,通过对芯层结构的改进,从而能提高复合板的可塑性,且结构简单,便于制作加工。

A composite plat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复合板
本技术涉及符合板材
,尤其涉及一种复合板。
技术介绍
金属复合装饰板材,具有采用滚涂工艺的树脂漆类装饰面,其涂层平整、装饰性好且无色差。金属复合装饰板材能够广泛应用于众多领域,例如:建筑、市政工程、装饰、机械和家具等领域,能够用于制作屋面板、墙板、隔断板、活动板房和高档包装材料等。现有的复合板,由面板、芯层和底板组成,其中芯层一般为铝蜂窝芯层,由于现有的铝蜂窝芯与面板和底板的接触面构成,其中芯层实际与面板或底板的粘接面积较少,很容易造成面板与底板的脱落,且针对现有的铝蜂窝板的制作工艺,其可塑性差,现有的铝蜂窝板若改变形状,必须预先设定铝蜂窝芯的形状,再配合该铝蜂窝芯的形状的面板或底板,加工负载,因此不能根据最终的复合板产品进行加工,局限了使用范围,且使用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复合板,通过对芯层结构的改进,从而能提高复合板的可塑性,且结构简单,便于制作加工。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有:一种复合板,包括由下至上依次粘接的面板、芯层和底板,所述芯层上设有多个朝芯层同一侧突出的凸起,且每个所述凸起相对于所述芯层底部所在平面等高布置,且相互间隔布置,所述凸起周侧向外倾斜构成坡面,且所述凸起顶部具有向内凹陷的凹槽,且所述坡面与所述凹槽之间具有平面过渡。本技术的一种复合板,在芯层上设置多个间隔布置的凸起,相对于原有的铝蜂窝芯结构,在保证具有铝蜂窝芯的防火防潮的功能条件下,相对的增加了芯层与面板和底板的贴触面积,并辅以粘接层,使芯板与面板和底板的粘贴更加牢固;同时所述凸起周侧向外倾斜构成坡面,利用锥台的稳定性,保证贴合后的面板和底板贴合后稳定,在外力的作用下,不会被轻易改变形状,且所述凸起顶部具有向内凹陷的凹槽,且所述坡面与所述凹槽之间具有平面过渡,该平面过渡相当于增加与面板的贴触面,使面板通过粘接层更稳定的粘接在芯层;且多个凸起结构集成在芯层上,便于从芯层同一加工,且结构简单,通过面板、芯层和底板之间相互贴合,构成类似铝蜂窝板材的结构,即内部具有空腔,根据现有的铝蜂窝板的技术原理,具有等同的隔音、隔热、防火、防潮等优点。进一步的,两两相邻的三个所述凸起相互间隔布置,且两两相邻的三个所述凸起的中心点呈等边三角形布置。进一步的,所述面板底面与底板顶面均贴附有粘接层,所述面板与底板通过粘接层与芯层粘接,且所述凹槽与所述面板配合构成第一腔,所述凸起内部中空并与所述底板构成第二腔。进一步的,所述凹槽为锥形槽。进一步的,所述面板为铝合金面板,其厚度为0.8~1.5mm。进一步的,所述底板为铝合金底板,其厚度为0.5~1mm。进一步的,所述面板上还贴合有装饰层。进一步的,所述芯层上还贴合有胶膜层。附图说明图1为复合板的局部结构立体图;图2为复合板的侧面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说明本技术的一种复合板。如图1至图2所示,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的实施例:一种复合板,包括由下至上依次粘接的面板1、芯层2和底板3,所述芯层2上设有多个朝芯层2同一侧突出的凸起4,且每个所述凸起4相对于所述芯层2底部所在平面等高布置,且相互间隔布置,所述凸起4周侧向外倾斜构成坡面7,且所述凸起4顶部具有向内凹陷的凹槽5,且所述坡面7与所述凹槽5之间具有平面过渡6。本技术的一种复合板,在芯层2上设置多个间隔布置的凸起4,相对于原有的铝蜂窝芯结构,在保证具有铝蜂窝芯的防火防潮的功能条件下,相对的增加了芯层2与面板1和底板3的贴触面积,并辅以粘接层,使芯板与面板1和底板3的粘贴更加牢固;同时所述凸起4周侧向外倾斜构成坡面7,利用锥台的稳定性,保证贴合后的面板1和底板3贴合后稳定,在外力的作用下,不会被轻易改变形状,且所述凸起4顶部具有向内凹陷的凹槽5,且所述坡面7与所述凹槽5之间具有平面过渡6,该平面过渡6相当于增加与面板1的贴触面,使面板1通过粘接层更稳定的粘接在芯层2;且多个凸起4结构集成在芯层2上,便于从芯层2同一加工,且结构简单,通过面板1、芯层2和底板3之间相互贴合,构成类似铝蜂窝板材的结构,即内部具有空腔,根据现有的铝蜂窝板的技术原理,具有等同的隔音、隔热、防火、防潮等优点。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凸起4一体成型于所述芯层2上,且凸起4通过冲压工艺制成。优选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凸起4呈锥台状,其顶部具有圆环形的平面过渡6,相当于增大了面板1与芯层2的贴触面积,使得面板1与芯层2粘接更加稳定。由于面板1、底板3与芯层2通过粘接层粘接连接后,由于凸起4之间的间隔设置,使得面板1与底板3之间通过芯层2构成与现有的铝蜂窝板有区别一个连续的空腔,该空腔通过凸起4的设置进行维持,由于芯层2为一块整板,在收到足够大的力的条件下,芯层2可被弯折成各个形状,配合面板1与底板3同时配合芯层2应设计要求被弯折,应面板1与底板3通过保证与芯层2之间的粘接贴触面积,保证面板1与底板3在弯折是不会脱离芯层2,使得其可塑性强。根据上述优选的,所述凸起4的坡面7设置角度为30°~45°,根据现有的冲压工艺,若坡面7设置角度过大,可能会在冲压过程中导致凸起4无法形成,或凸起4顶部被突破。其中,坡面7的设置有利于提高隔音效果,有利用声音经过坡面7反射而在空腔内消耗能量,且可通过坡面7折射返回或与未进入复合板的声音的能量冲撞或抵消,而提高了隔音或消音效果。每个所述凸起4相对于所述芯层2底部所在平面等高布置,当面板1与芯层2之间通过粘接层粘接时,避免面板1粘接后凹凸不平,为了保证平整美观,由于面板1与芯层2的粘接位置在于凸起4的顶部,利用凸起4限制面板1相对于芯层2的各个位置的粘接高度。为了保证复合板的面板1或底板3的各个位置的承力均匀,且相对密集的分布在面板1或底板3上的各个位置,两两相邻的三个所述凸起4的中心点呈等边三角形布置,并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保证面板1与芯层2粘接后,由该设置方式的多个凸起4的限制,可进一步限制面板1的位置,当面板1水平受力过大时,相对于其他多边形的布置结构,不易在水平方向上产生褶皱的形变,保证面板1的美观与平整。为了提高面板1与芯层2的粘接效果和面板1粘接的稳定性,所述面板1底面与底板3顶面均贴附有粘接层,所述面板1与底板3通过粘接层与芯层2粘接,且所述凹槽5与所述面板1配合构成第一腔,所述凸起4内部中空并与所述底板3构成第二腔,若将面板1经过外力撕开致使面板1与芯层2分离时,此时第一腔的体积变化为具有变大的趋势,且原有第一腔内空气密度不变,第一腔的体积变大,导致其内的压强变小,从而致使外界大气压强对第一腔具有挤压的趋势或产生挤压,从而加强了面板1与芯层2的粘附程度,使面板1与芯层2稳定粘接,且其结构不易被破坏。所述凹槽5为锥形槽,由于锥形结构较为其他结构形状更容易冲压成型,便于加工,且具有与其他不同形状的凹槽5共同的效果。所述面板1为铝合金面板1,其厚度为0.8~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复合板,包括由下至上依次粘接的面板、芯层和底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芯层上设有多个朝芯层同一侧突出的凸起,且每个所述凸起相对于所述芯层底部所在平面等高布置,且相互间隔布置,所述凸起周侧向外倾斜构成坡面,且所述凸起顶部具有向内凹陷的凹槽,且所述坡面与所述凹槽之间具有平面过渡。/n

【技术特征摘要】
20180524 CN 20182078024351.一种复合板,包括由下至上依次粘接的面板、芯层和底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芯层上设有多个朝芯层同一侧突出的凸起,且每个所述凸起相对于所述芯层底部所在平面等高布置,且相互间隔布置,所述凸起周侧向外倾斜构成坡面,且所述凸起顶部具有向内凹陷的凹槽,且所述坡面与所述凹槽之间具有平面过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板,其特征在于,两两相邻的三个所述凸起的中心点呈等边三角形布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面板底面与底板顶面均贴附有粘接层,所述面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秋雄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市雄威蜂窝制品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