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小鼠模型脾内注射固定装置,包括小鼠模型固定台,小鼠模型固定台的前侧壁中部纵向开设有通槽,与通槽位置相对应的小鼠模型固定台上表面中部下凹形成鼠身托槽,通槽左侧的小鼠模型固定台上开设有前肢固定槽,通槽右侧的小鼠模型固定台上开设有后肢固定槽和鼠尾固定槽;前、后肢固定槽和鼠尾固定槽上均横跨有魔术粘带,魔术粘带的一端与小鼠模型固定台相固连,其另一端与粘接块活动粘合,魔术粘带的内侧面中部设置有弹性绑固环;小鼠模型固定台的一角处设置有金属定型软管,金属定型软管的上端通过万向球头铰连有照明灯,小鼠模型固定台内设置有充电电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优点在于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加工制造成本低。
The fixed device of intrasplenic injection in mice mode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小鼠模型脾内注射固定装置
本技术涉及生物免疫实验
,尤其是涉及一种小鼠模型脾内注射固定装置。
技术介绍
脾脏是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占全身淋巴组织总量的25%,其内含有大量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是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中心。采用腹腔注射法进行基础免疫和未次尾静脉注射作为加强免疫是制备肿瘤单抗的方案,该方案不仅费时,而且免疫效果有时不甚理想;因此我们根据国外近几年报道的脾内直接注射抗原的免疫方法在实际应用中不断加以改进,现已将脾内注射法作为本室常规免疫方法来制备肿瘤单抗;多次实践证明该方法优于尾静脉注射法,操作简单易行,5分钟内便可完成操作。脾内注射法的主要步骤为:第一步,用乙醚吸入法将小鼠模型麻醉,而后取俯卧位将其固定于固定板上;第二步,以小鼠模型左侧躯干中部为切点,依次切开皮肤、腹膜;第三步,暴露出脾脏,由脾尾将针尖刺入小鼠模型样本体内直至脾头,然后边退针,边注射,速度不宜过快;第四步,将脾内推回腹腔,关腹。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小鼠模型是俯卧位,因此固定非常困难,需两人配合才能完成注射免疫,操作比较麻烦,耗费人力较多;另外,在注射过程中,操作人员很容易被小鼠模型咬伤或抓伤。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简便的小鼠模型脾内注射固定装置。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可采取下述技术方案:本技术所述的小鼠模型脾内注射固定装置,包括小鼠模型固定台,在所述小鼠模型固定台的前侧壁中部纵向开设有通槽,与所述通槽位置相对应的小鼠模型固定台上表面中部下凹形成鼠身托槽,位于通槽左侧的小鼠模型固定台上开设有前肢固定槽,位于通槽右侧的小鼠模型固定台上开设有后肢固定槽和鼠尾固定槽;在所述前肢固定槽、后肢固定槽和鼠尾固定槽上均横跨有魔术粘带,所述魔术粘带的一端与小鼠模型固定台相固连,其另一端与固定在小鼠模型固定台上表面的粘接块活动粘合,在魔术粘带的内侧面中部设置有弹性绑固环;在小鼠模型固定台的一角处设置有金属定型软管,所述金属定型软管的上端通过万向球头铰连有照明灯,在小鼠模型固定台内设置有为所述照明灯供电的充电电源。与所述前肢固定槽、后肢固定槽和鼠尾固定槽相对应的小鼠模型固定台三角处设置有绷带挂钩。还包括与所述小鼠模型固定台相适配的上开口盛装盒,在所述盛装盒的上开口处铰接有网板上盖。在所述网板上盖的打开侧边沿上铰连有锁固板,在所述箱体的外侧壁上设置有与所述锁固板上的穿孔适配卡接的锁固耳。在所述箱体的相对外侧壁上对称铰接有一对提手环。本技术优点在于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加工制造成本低。通过本装置将小鼠模型侧卧位固定于小鼠模型固定台上,解放操作者双手,实现单人操作,提高工作效率;另外,小鼠模型固定台上通过金属定型软管连接的照明灯能够任意转动角度,直接对准切开皮肤后的小鼠模型体内照射,尤其适用于免疫后小鼠模型组织出现粘连无法剪开腹膜的情况,便于操作人员清楚的观察到脾脏位置,提高操作精准度。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本技术所述的小鼠模型脾内注射固定装置,包括小鼠模型固定台1,在小鼠模型固定台1的前侧壁中部纵向开设有通槽2,通槽2与小鼠模型前、后肢之间的间距相适配;与通槽2位置相对应的小鼠模型固定台1上表面中部下凹形成鼠身托槽3,位于通槽2左侧的小鼠模型固定台1上开设有前肢固定槽4,位于通槽2右侧的小鼠模型固定台1上开设有后肢固定槽5和鼠尾固定槽6,鼠身托槽3、前肢固定槽4、后肢固定槽5和鼠尾固定槽6的大小分别与小鼠模型的身体、前肢、后肢和尾巴相匹配。在前肢固定槽4、后肢固定槽5和鼠尾固定槽6上均横跨有魔术粘带7,魔术粘带7的一端与小鼠模型固定台1相固连,其另一端与固定在小鼠模型固定台1上表面的粘接块8活动粘合,通过魔术粘带7来固定卡放于前肢固定槽4、后肢固定槽5和鼠尾固定槽6内的前肢、后肢和尾巴;为使小鼠模型的前肢、后肢和尾巴能够固定稳固,在魔术粘带7的内侧面中部设置有弹性绑固环9。为简化操作,还可在与前肢固定槽4、后肢固定槽5和鼠尾固定槽6相对应的小鼠模型固定台1三角处设置绷带挂钩14,操作时直接将截取的一段绷带的一端穿挂于绷带挂钩14上,另一端绑固小鼠模型的前肢、后肢和尾巴。在小鼠模型固定台1的一角处设置有金属定型软管10,金属定型软管10的上端通过万向球头11铰连有照明灯12,在小鼠模型固定台1内设置有为照明灯12供电的充电电源13,金属定型软管10能够任意弯折,配合万向球头11使照明灯12能够任意转动位置,直接对准切开皮肤后的小鼠模型体内照射,尤其适用于免疫后小鼠模型组织出现粘连无法剪开腹膜的情况。为方便收纳,还包括一与小鼠模型固定台1相适配的上开口盛装盒15,盛装盒15的内腔深度大于小鼠模型固定台1的高度,小鼠模型固定台1刚好能够放置于盛装盒15内进行收纳;同时,在盛装盒15的上开口处铰接有网板上盖16,当固定有小鼠模型的小鼠模型固定台1放置于盛装盒15内时,扣合网板上盖16能够进一步防止小鼠模型逃脱。为进一步防止网板上盖16打开,在网板上盖16的打开侧边沿上铰连有锁固板17,在盛装盒15的外侧壁上设置有与锁固板17上的穿孔18适配卡接的锁固耳19,通过锁固板17和锁固耳19将网板上盖16锁固。另外,在盛装盒15的相对外侧壁上对称铰接有一对提手环20,方便盛装盒15的搬运。使用时,只需将麻醉后的小鼠模型侧卧位放置于小鼠模型固定台1上,其身体置于鼠身托槽3内,两前肢卡放于前肢固定槽4内,两后肢卡放于后肢固定槽5内,尾巴卡放于鼠尾固定槽6内,通过魔术粘带7对前肢、后肢及尾巴进行固定,此时两前肢、两后肢和尾巴分别穿套于对应的弹性绑固环9内,增强小鼠模型前肢、后肢及尾巴的固定,之后便可进行后续的实验操作,在操作过程中可随时搬动照明灯12进行照射,便于操作人员在操作时能够清楚观察小鼠模型各个部位,提高操作精准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小鼠模型脾内注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小鼠模型固定台(1),在所述小鼠模型固定台(1)的前侧壁中部纵向开设有通槽(2),与所述通槽(2)位置相对应的小鼠模型固定台(1)上表面中部下凹形成鼠身托槽(3),位于通槽(2)左侧的小鼠模型固定台(1)上开设有前肢固定槽(4),位于通槽(2)右侧的小鼠模型固定台(1)上开设有后肢固定槽(5)和鼠尾固定槽(6);在所述前肢固定槽(4)、后肢固定槽(5)和鼠尾固定槽(6)上均横跨有魔术粘带(7),所述魔术粘带(7)的一端与小鼠模型固定台(1)相固连,其另一端与固定在小鼠模型固定台(1)上表面的粘接块(8)活动粘合,在魔术粘带(7)的内侧面中部设置有弹性绑固环(9);在小鼠模型固定台(1)的一角处设置有金属定型软管(10),所述金属定型软管(10)的上端通过万向球头(11)铰连有照明灯(12),在小鼠模型固定台(1)内设置有为所述照明灯(12)供电的充电电源(13)。/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小鼠模型脾内注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小鼠模型固定台(1),在所述小鼠模型固定台(1)的前侧壁中部纵向开设有通槽(2),与所述通槽(2)位置相对应的小鼠模型固定台(1)上表面中部下凹形成鼠身托槽(3),位于通槽(2)左侧的小鼠模型固定台(1)上开设有前肢固定槽(4),位于通槽(2)右侧的小鼠模型固定台(1)上开设有后肢固定槽(5)和鼠尾固定槽(6);在所述前肢固定槽(4)、后肢固定槽(5)和鼠尾固定槽(6)上均横跨有魔术粘带(7),所述魔术粘带(7)的一端与小鼠模型固定台(1)相固连,其另一端与固定在小鼠模型固定台(1)上表面的粘接块(8)活动粘合,在魔术粘带(7)的内侧面中部设置有弹性绑固环(9);在小鼠模型固定台(1)的一角处设置有金属定型软管(10),所述金属定型软管(10)的上端通过万向球头(11)铰连有照明灯(12),在小鼠模型固定台(1)内设置有为所述照明灯(12)供电的充电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史瑞琦,姚莹珂,赵巧辉,李桂林,付光宇,吴学炜,杨增利,
申请(专利权)人:郑州伊美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