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手术用蝶窦中隔咬骨钳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218380 阅读:6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31 23:50
一种手术用蝶窦中隔咬骨钳,包括固定手柄、咬骨手柄、套管、咬骨拉索和二个钳夹,固定手柄与咬骨手柄的上部通过销轴连接,在固定手柄与咬骨手柄下部之间设置有支承弹簧。在固定手柄的上端设置有套管支承座,套管的前部向下设置有弧度,其弧度与手术咬骨角度相匹配,二个钳夹后部交错重叠设置在钳夹槽内,在二个钳夹后部的外端分别设置有拉索孔,咬骨手柄的上端设置有拉索通孔,咬骨拉索的前端分别固定设置在二个钳夹后部外端的拉索孔内,咬骨拉索的后端分别穿过套管和拉索通孔后与调整螺栓固定连接,调整螺栓与拉索通孔螺纹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有效降低器械数量,从而降低治疗成本,缩短手术时间,加快患者康复,并同步降低了医务人员的工作量。

A sphenoid septum rongeur for oper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手术用蝶窦中隔咬骨钳
本技术涉及医用器械
,特别涉及一种蝶窦中隔咬骨钳。
技术介绍
在进行经鼻蝶入路内镜下垂体瘤、颅咽管瘤和鞍结节脑膜瘤等手术时,必须要打开蝶窦并切除蝶窦内的骨性中隔以便进一步磨除鞍底和前颅窝底等结构,最后才能切除肿瘤。目前,在切除蝶窦内的骨性中隔时,并没有专用的手术器械。术中常使用磨钻磨除蝶窦内的骨性中隔。位于鞍底和斜坡之间的骨性中隔位置深在,用磨钻磨除时非常困难。为了磨除这部分的中隔,就需要扩大磨除蝶窦前壁的骨质,从而使手术时间明显延长及使患者出更加大的不必要的骨质缺损。另外,蝶窦中隔常延伸至颈内动脉隆起,其深面即为颈内动脉,使用磨钻时必须十分小心。否则,一旦操作不慎伤及颈内动脉就可导致不可控制的大出血,导致病人死亡,后果十分严重。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安全可靠、使用方便,可降低治疗成本的一种手术用蝶窦中隔咬骨钳。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手术用蝶窦中隔咬骨钳,包括固定手柄、咬骨手柄、套管、咬骨拉索和二个钳夹,其特征是固定手柄与咬骨手柄的上部通过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手术用蝶窦中隔咬骨钳,包括固定手柄(1)、咬骨手柄(2)、套管(3)、咬骨拉索(4)和二个钳夹(5),其特征是固定手柄(1)与咬骨手柄(2)的上部通过销轴(6)连接,在固定手柄(1)与咬骨手柄(2)下部之间设置有支承弹簧(7),支承弹簧(7)的下端两侧分别与固定手柄(1)和咬骨手柄(2)内壁固定连接,在固定手柄(1)的上端设置有套管支承座(8),套管(3)后端固定装设在套管支承座(8)内,套管(3)的前部向下设置有弧度,其弧度与手术咬骨角度相匹配,在套管(3)前端设置有钳夹槽(9);所述的二个钳夹(5)后部交错重叠设置在钳夹槽(9)内,二个钳夹(5)分别通过钳夹销轴(10)固定设置钳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手术用蝶窦中隔咬骨钳,包括固定手柄(1)、咬骨手柄(2)、套管(3)、咬骨拉索(4)和二个钳夹(5),其特征是固定手柄(1)与咬骨手柄(2)的上部通过销轴(6)连接,在固定手柄(1)与咬骨手柄(2)下部之间设置有支承弹簧(7),支承弹簧(7)的下端两侧分别与固定手柄(1)和咬骨手柄(2)内壁固定连接,在固定手柄(1)的上端设置有套管支承座(8),套管(3)后端固定装设在套管支承座(8)内,套管(3)的前部向下设置有弧度,其弧度与手术咬骨角度相匹配,在套管(3)前端设置有钳夹槽(9);所述的二个钳夹(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佩欣王振荣
申请(专利权)人:辽宁省肿瘤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