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电路径及线束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216459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31 23:11
本发明专利技术以提供能够抑制筒状导体和柔软导体的连接部分的柔软导体的损伤的导电路径为课题。柔软导体(15)的芯线(17)的细长方向一端部在内插于筒状导体(14)的状态下由该筒状导体(14)的固定部(20)固定。并且,固定部(20)具有筒状导体(14)的外周壁(14b)向径向内侧变形并保持芯线(17)的第1变形部(21)、和从第1变形部(21)进一步向径向内侧变形并与芯线(17)连接的第2变形部(22)。

Conducting path and harnes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导电路径及线束
本专利技术涉及使用于车辆用的线束等的导电路径。
技术介绍
例如,专利文献1公开的线束用的导电路径具备:能保持形状的筒状导体;和柔软导体,其柔软性比该筒状导体的柔软性优良,与筒状导体连接。并且,通过在柔软导体的细长方向一端部内插于筒状导体的状态下将该筒状导体从外侧圧溃,从而筒状导体和柔软导体被压接。通过该压接,可确实地确保筒状导体与柔软导体之间的电连接。另外,在柔软导体的细长方向另一端部(从筒状导体离开的端部)连接有与设备等连接用的端子。在这样的导电路径中,通过将线束的布线路径中需要保持形状的部分用筒状导体构成,将设备周边等难以布线的部分用柔软导体构成,从而能够提高向车辆搭载线束的容易程度。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6/171204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如上述专利文献1的导电路径那样,在成为压接于筒状导体的对象的导体是柔软导体的情况下,为了确实地确保压接部位的筒状导体与柔软导体之间的电连接,需要比较大的筒状导体的变形量(圧溃量)。因此,在压接部位对柔软导体施加较大的应力,有可能在柔软导体产生断线等未设想的损伤。本专利技术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抑制筒状导体和柔软导体的连接部分的柔软导体的损伤的导电路径及线束。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解决上述课题的导电路径具备:筒状导体;柔软导体,其柔软性比所述筒状导体的柔软性优良,与所述筒状导体连接;以及端子,其与所述柔软导体连接。所述柔软导体的细长方向一端部在内插于所述筒状导体的状态下由该筒状导体的固定部固定,所述固定部具有所述筒状导体的外周壁向径向内侧变形并保持所述柔软导体的第1变形部、和从所述第1变形部进一步向径向内侧变形并与所述柔软导体连接的第2变形部。根据该构成,成为应力从第1变形部到第2变形部阶段性地施加于柔软导体的构成。因此,在筒状导体和柔软导体的连接部分(第2变形部)施加于柔软导体的应力被缓和,能够抑制该连接部分的柔软导体的损伤。在上述导电路径中,所述固定部形成于从所述筒状导体的开口端离开的位置,所述柔软导体插通到所述开口端内。根据该构成,能够不圧溃地维持插通有柔软导体的筒状导体的开口端的形状,因此能够抑制筒状导体的开口端的柔软导体的损伤。另外,因为成为筒状导体的轴方向(细长方向)上的固定部的形成位置不需要高精度的构成,所以能够提高筒状导体和柔软导体的组装容易程度。在上述导电路径中,所述第1变形部及所述第2变形部沿着所述筒状导体的周向形成为环状。根据该构成,能够用第2变形部将筒状导体更确实地连接到柔软导体,其结果是,能够更确实地确保筒状导体与柔软导体之间的电连接。在上述导电路径中,所述柔软导体由多根导线构成,具备单芯部,所述单芯部是插入到所述筒状导体的所述多根导线的顶端部被固定在一起而形成为单芯线的部分。根据该构成,因为插入到筒状导体中的柔软导体的顶端部成为单芯部,所以能够提高将柔软导体插通到筒状导体内的容易程度。解决上述课题的线束具备上述记载的导电路径。根据该构成,能够提供可抑制导电路径中的柔软导体的损伤的线束。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导电路径及线束,能够抑制筒状导体和柔软导体的连接部分的柔软导体的损伤。附图说明图1是实施方式中的线束的概要构成图。图2是将相同方式中的导电路径的一部分示出的立体图。图3是将相同方式中的导电路径的一部分示意性示出的剖视图。图4(a)~(d)是将相同方式中的导电路径的制造方式示出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按照图1~图4对导电路径及线束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附图中,说明便利起见,有时将构成的一部分放大或者简化示出。另外,关于各部分的尺寸比率也有时与实际不同。图1所示的车辆V具备通过线束10相互连接的高压电池11和逆变器12。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车辆V的前部设置有逆变器12,在车辆V的后部设置有高压电池11。高压电池11是能够供给数百伏特的电压的电池。另外,逆变器12与成为车辆行驶的动力源的车轮驱动用电动机(省略图示)连接,由高压电池11的直流电生成交流电,将该交流电供给到电动机。线束10具备多个导电路径13(在图1中仅图示一个)、设置于导电路径13的一端部的第1连接器C1、以及设置于导电路径13的另一端部的第2连接器C2。第1连接器C1与逆变器12连接,第2连接器C2与高压电池11连接。由此,高压电池11和逆变器12通过导电路径13电连接。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线束10也可以具备将导电路径13的外周覆盖的波纹管等保护用的外装件。另外,优选线束10具备将多个导电路径13一并覆盖的电磁屏蔽用的筒状编织件。各导电路径13具备筒状导体14和分别固定于筒状导体14的细长方向两端部的两个柔软导体15。另外,如图2所示,各导电路径13具备分别与柔软导体15连接的两个端子16。筒状导体14、柔软导体15以及端子16相互电导通。并且,一方端子16与第1连接器C1连接,另一端子16与第2连接器C2连接。筒状导体14由具有能保持形状的构成的例如铝制的金属管构成。筒状导体14例如以在车辆V的地板下等通过的方式布线。也就是说,在导电路径13的布线路径中,容易布线且需要保持形状的部分由筒状导体14构成。柔软导体15是柔软性比筒状导体14的柔软性优良的柔软导体,在本实施方式中,由芯线17被树脂制的绝缘包覆层18覆盖的包覆电线构成。芯线17是由多根导线(铜线、铝线等)构成的绞线。在柔软导体15的细长方向的两端部,将绝缘包覆层18剥掉而使芯线17露出,芯线17的一方露出部位固定于筒状导体14的细长方向端部。另外,在芯线17的另一方露出部位固定有端子16。这样,在导电路径13的布线路径中,与空间狭窄且难以布线的高压电池11、逆变器12的周边对应的部分由柔软导体15构成。接着,对将柔软导体15的芯线17和筒状导体14固定的固定结构进行说明。如图3所示,柔软导体15的芯线17从筒状导体14的细长方向一端部的开口端14a内插到筒状导体14。并且,芯线17由形成于筒状导体14的固定部20固定。另外,芯线17中的插入到筒状导体14的顶端部构成为单芯部17a,单芯部17a是构成该芯线17的多根导线被固定在一起而形成为单芯线的部分。单芯部17a的外径,即芯线17的顶端部的外径与芯线17的其他部位的外径相比例如较小。固定部20具有第1变形部21和第2变形部22,第1变形部21是筒状导体14的外周壁14b以向径向内侧变形的方式形成的,第2变形部22从第1变形部21进一步向径向内侧变形并与芯线17连接。第1变形部21及第2变形部22遍及外周壁14b的整个周向而形成。也就是说,第1变形部21及第2变形部22沿着筒状导体14的周向形成为环状。第1变形部21具有圆筒部21a,圆筒部21a呈与筒状导体14的轴方向平行的圆筒状。另外,第1变形部21具有锥部21b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导电路径,具备:/n筒状导体;/n柔软导体,其柔软性比所述筒状导体的柔软性优良,与所述筒状导体连接;以及/n端子,其与所述柔软导体连接,/n所述柔软导体的细长方向一端部在内插于所述筒状导体的状态下由该筒状导体的固定部固定,/n所述导电路径的特征在于,/n所述固定部具有所述筒状导体的外周壁向径向内侧变形并保持所述柔软导体的第1变形部、和从所述第1变形部进一步向径向内侧变形并与所述柔软导体连接的第2变形部。/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70629 JP 2017-1272691.一种导电路径,具备:
筒状导体;
柔软导体,其柔软性比所述筒状导体的柔软性优良,与所述筒状导体连接;以及
端子,其与所述柔软导体连接,
所述柔软导体的细长方向一端部在内插于所述筒状导体的状态下由该筒状导体的固定部固定,
所述导电路径的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部具有所述筒状导体的外周壁向径向内侧变形并保持所述柔软导体的第1变形部、和从所述第1变形部进一步向径向内侧变形并与所述柔软导体连接的第2变形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中井洋和
申请(专利权)人: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