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轮换分解的有序用电降负荷需求分解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3213438 阅读:6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31 22:0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轮换分解的有序用电降负荷需求分解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自动化处理水平高,可以极大降低电网工作人员在有序用电需求分解的工作量。本发明专利技术结合用户近期生产情况进行需求分解,而不再单一根据用户的报送值,实现在有序用电期间,满足电网安全情况下,也尽可能小地影响用户生产。本发明专利技术可提高需求侧响应的工作效率,将用户生产情况与电网需求匹配,减少和延缓电网建设的投资,节约大量资产和资源。本发明专利技术可辅助治疗电网“尖峰病”,减少高峰时段电力负荷对电网的压力,提高供电可靠性和服务水平。

Demand decomposition method of orderly power consumption and load reduction based on rotation decomposi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轮换分解的有序用电降负荷需求分解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力需求侧响应
,具体涉及一种基于轮换分解的有序用电降负荷需求分解方法。
技术介绍
电力需求侧响应,是指电力用户接收到供电方发出的激励性减少负荷的直接补偿通知或者电力价格信号后做出响应,改变其固有的习惯用电模式,减少或者推移某时段的用电负荷,以满足电力系统可靠性、动态优化平衡及系统性节能减排的市场参与行为。目前在电力需求侧响应方面,多数是针对有序用电方案、基于负荷特性分析的有序用电管理策略、电费补偿等算法的研究,而对电力用户的需求响应量,国家和地方电网已建设的需求侧管理平台,都是由用户申报可以响应的负荷量,而没有根据电网的有序用电需求,以及客户实际情况自动计算客户可响应量。实际的需求执行中,因电网有序用电需求的不同,很多用户实际并不需要按其报送的响应量全部响应。目前这种按报送量响应的方式,造成时段性的不必要的用电减少,对用户实际生产也有一定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基于轮换分解的有序用电降负荷需求分解方法解决了需求侧响应效率不高的问题。为了达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基于轮换分解的有序用电降负荷需求分解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计算电力用户在要求降负荷日前7天的同时段平均最高负荷;S2、根据同时段平均最高负荷计算用户的降负荷需求值;S3、根据上次执行需求的开始时间、执行需求次数和降负荷需求值对用户进行排序;S4、根据排序结果对用户的降负荷需求进行修正。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2的具体步骤为:S21、将同时段平均最高负荷减去用户最大可控负荷,得到用户的允许最高负荷;S22、判断允许最高负荷是否小于保安负荷,若是则将同时段平均最高负荷减去保安负荷,得到降负荷需求值,否则进入步骤S23;S23、令降负荷需求值等于最大可控负荷。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3的具体步骤为:S31、根据上次执行需求的开始时间按从远至近的顺序对所有用户进行排序,得到第一排序结果,判断第一排序结果中是否存在两个用户的上次执行需求的开始时间相同,若是则进入步骤S32,否则将第一排序结果作为排序结果;S32、根据执行需求次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对这两个用户进行排序,得到第二排序结果,判断第二排序结果中是否存在两个用户的执行需求次数相同,若是则进入步骤S33,否则将第二排序结果作为排序结果;S33、根据降负荷需求值按从大到小的顺序对这两个用户进行排序,得到第三排序结果,并将第三排序结果作为排序结果。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4的具体步骤为:S41、按排序结果将每个用户的降负荷需求值依次相加,判断用户的降负荷需求之和是否大于或等于子需求的降负荷目标,若是则将降负荷需求对应的用户作为本轮降负荷用户名单,并进入步骤S42,否则重复步骤S41;所述降负荷需求包含一个或多个子需求;S42、判断本轮降负荷用户名单中用户的降负荷需求之和是否大于子需求的降负荷目标,若是,则进入步骤S43,否则结束分解过程;S43、根据本轮降负荷用户名单的降负荷需求之和以及子需求的降负荷目标,修正本轮降负荷用户名单中最后一位用户的降负荷需求。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43中修正后的降负荷需求的计算公式为:t2=t1-(t0-tc)*50%上式中,t2为修正后的降负荷需求,t1为修正前的降负荷需求,t0为本轮降负荷用户名单的降负荷需求之和,tc为子需求的降负荷目标。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1)本专利技术自动化处理水平高,可以极大降低电网工作人员在有序用电需求分解的工作量。(2)本专利技术结合用户近期生产情况进行需求分解,而不再单一根据用户的报送值,实现在有序用电期间,满足电网安全情况下,也尽可能小地影响用户生产。(3)本专利技术可提高需求侧响应的工作效率,将用户生产情况与电网需求匹配,减少和延缓电网建设的投资,节约大量资产和资源。(4)本专利技术可辅助治疗电网“尖峰病”,减少高峰时段电力负荷对电网的压力,提高供电可靠性和服务水平。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流程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描述,以便于本
的技术人员理解本专利技术,但应该清楚,本专利技术不限于具体实施方式的范围,对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只要各种变化在所附的权利要求限定和确定的本专利技术的精神和范围内,这些变化是显而易见的,一切利用本专利技术构思的专利技术创造均在保护之列。如图1所示,一种基于轮换分解的有序用电降负荷需求分解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计算电力用户在要求降负荷日前7天的同时段平均最高负荷;S2、根据同时段平均最高负荷计算用户的降负荷需求值;具体步骤为:S21、将同时段平均最高负荷减去用户最大可控负荷,得到用户的允许最高负荷;S22、判断允许最高负荷是否小于保安负荷,若是则将同时段平均最高负荷减去保安负荷,得到降负荷需求值,否则进入步骤S23;S23、令降负荷需求值等于最大可控负荷。S3、根据上次执行需求的开始时间、执行需求次数和降负荷需求值对用户进行排序;具体步骤为:S31、根据上次执行需求的开始时间按从远至近的顺序对所有用户进行排序,得到第一排序结果,判断第一排序结果中是否存在两个用户的上次执行需求的开始时间相同,若是则进入步骤S32,否则将第一排序结果作为排序结果;S32、根据执行需求次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对这两个用户进行排序,得到第二排序结果,判断第二排序结果中是否存在两个用户的执行需求次数相同,若是则进入步骤S33,否则将第二排序结果作为排序结果;S33、根据降负荷需求值按从大到小的顺序对这两个用户进行排序,得到第三排序结果,并将第三排序结果作为排序结果。S4、根据排序结果对用户的降负荷需求进行修正。具体步骤为:S41、按排序结果将每个用户的降负荷需求值依次相加,判断用户的降负荷需求之和是否大于或等于子需求的降负荷目标,若是则将降负荷需求对应的用户作为本轮降负荷用户名单,并进入步骤S42,否则重复步骤S41;所述降负荷需求包含一个或多个子需求;S42、判断本轮降负荷用户名单中用户的降负荷需求之和是否大于子需求的降负荷目标,若是,则进入步骤S43,否则结束分解过程;S43、根据本轮降负荷用户名单的降负荷需求之和以及子需求的降负荷目标,修正本轮降负荷用户名单中最后一位用户的降负荷需求。修正后的降负荷需求的计算公式为:t2=t1-(t0-tc)*50%上式中,t2为修正后的降负荷需求,t1为修正前的降负荷需求,t0为本轮降负荷用户名单的降负荷需求之和,tc为子需求的降负荷目标。本专利技术自动化处理水平高,可以极大降低电网工作人员在有序用电需求分解的工作量。本专利技术结合用户近期生产情况进行需求分解,而不再单一根据用户的报送值,实现在有序用电期间,满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轮换分解的有序用电降负荷需求分解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nS1、计算电力用户在要求降负荷日前7天的同时段平均最高负荷;/nS2、根据同时段平均最高负荷计算用户的降负荷需求值;/nS3、根据上次执行需求的开始时间、执行需求次数和降负荷需求值对用户进行排序;/nS4、根据排序结果对用户的降负荷需求进行修正。/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轮换分解的有序用电降负荷需求分解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计算电力用户在要求降负荷日前7天的同时段平均最高负荷;
S2、根据同时段平均最高负荷计算用户的降负荷需求值;
S3、根据上次执行需求的开始时间、执行需求次数和降负荷需求值对用户进行排序;
S4、根据排序结果对用户的降负荷需求进行修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轮换分解的有序用电降负荷需求分解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的具体步骤为:
S21、将同时段平均最高负荷减去用户最大可控负荷,得到用户的允许最高负荷;
S22、判断允许最高负荷是否小于保安负荷,若是则将同时段平均最高负荷减去保安负荷,得到降负荷需求值,否则进入步骤S23;
S23、令降负荷需求值等于最大可控负荷。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轮换分解的有序用电降负荷需求分解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3的具体步骤为:
S31、根据上次执行需求的开始时间按从远至近的顺序对所有用户进行排序,得到第一排序结果,判断第一排序结果中是否存在两个用户的上次执行需求的开始时间相同,若是则进入步骤S32,否则将第一排序结果作为排序结果;
S32、根据执行需求次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对这两个用户进行排序,得到第二排序结果,判断第二排序结果...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武晓丽杨江松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万益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