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端型负离子发生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205174 阅读:9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24 20: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尖端型负离子发生器,包括外部负离子发生器外壳及集成在外壳内部的负离子发生电路,所述发生电路包括分压电路、充电回路、放电回路和发射头;所述分压电路连接在外部输入电源与充电回路之间,用于将输入至该发生器的电压信号进行分压,避免信号过大,导致后续电路无法正常工作。所述充电回路包括储能电容C2,通过储能电容C2可向放电回路中进行放电;所述放电回路包括电感L1和开关元件;电感L1通过互感器L2与发射头连接,发射头为开放式尖端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发射头采用开放式尖端结构,可有效降低臭氧浓度。

Tip type negative ion generat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尖端型负离子发生器
本技术涉及负离子发生器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尖端型负离子发生器。
技术介绍
负离子发生器的两个主要参数性能参数是负离子浓度和臭氧浓度。负离子可净化空气其有益人们的身心健康,而臭氧具有较强氧化性,浓度会对人体造成副作用。一般的负离子发生器均在其发生电路中采用了晶体三极管,利用晶体三极管的“能量转换”作用,把低压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再经升压整流变换成高压直流电,但是晶体三级管在工作时需要消耗很大的能量,因此会导致最终负离子发生器的效率不高,即发散到空气中的负离子浓度很低并且伴随有高浓度的臭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为了克服上述缺陷,提出一种尖端型负离子发生器以在提高负离子浓度时降低臭氧浓度。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尖端型负离子发生器,包括外部负离子发生器外壳及集成在外壳内部的负离子发生电路,所述发生电路包括分压电路、充电回路、放电回路和发射头;所述分压电路连接在外部输入电源与充电回路之间,用于将输入至该发生器的电压信号进行分压,避免信号过大,导致后续电路无法正常工作;所述充电回路包括储能电容C2,通过储能电容C2可向放电回路中进行放电;所述放电回路包括电感L1和开关元件;外部输入电源呈正弦形式变化,当外部输入电源处于坐标轴正半轴时,储能电容C2开始充电,当外部输入电源处于负半轴时,储能电容C2通过开关元件向电感L1放电;电感L1通过互感器L2与发射头连接,发射头为开放式尖端结构。进一步地,所述分压电路包括电阻R1和电容C1,电阻R1的一端和电阻C1的另一端作为分压电路的输入端与外部输入电源连接,电阻R1的另一端与电容C1的一端连接,电容C1的两端作为该电路的输出端与充电回路连接。进一步地,所述充电回路还包括电阻R2、二极管D1,二极管D1的另一端与电容C1的另一端连接,二极管D1的一端与电阻R2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2的一端与电容C2的另一端连接,电容C2的一端连接至电容C1的一端,所述电容C2的两端还作为该电路的输出端与放电回路连接。进一步地,所述放电回路与分压电路之间还连接有整流元件。由于采用了上述方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解决了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出尖端型负离子发生器,其好处是:(1)相较于一般负离子发生器中产生高频高压中所使用的机械结构开关,本技术采用电子开关,提高元件使用寿命的同时减少了制作成本。并且相较于一般的电子开关,如晶体三极管而言,本技术的开关元件在工作时耗电少,性能更加稳定,在同等的功率下,能够提高发生器的效率。(2)本技术的发射头采用开放式尖端结构,可有效降低臭氧浓度。(3)本技术的开关元件,根据外部输入电源的不同变化,能够减少了放电时整个电路中的电阻,使得能量损失更少,最后提高发射头产生的负离子浓度。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所述发生电路的电路原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实施例一般的负离子发生器均在其电路中采用了晶体三极管,再利用晶体三极管的“能量转换”作用,把低压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再经升压整流变换成高压直流电,但是晶体三级管在工作时需要消耗很大的能量,因此会导致最终负离子发生器的效率不高,即发散到空气中的负离子浓度很低并且伴随有高浓度的臭氧。本技术对负离子发生器的电路进行了重新设计,使得在相同的功率下,提高负离子发生器的效率,并且降低散发到空气中臭氧浓度。如图1所示,尖端型负离子发生器,包括外部负离子发生器外壳及集成在外壳内部的负离子发生电路,所述发生电路包括分压电路、充电回路、放电回路。分压电路连接在外部输入电源与充电回路之间,用于将输入至该发生器的电压信号进行分压,避免信号过大,导致后续电路无法正常工作。所述分压电路包括电阻R1和电容C1,电阻R1的一端和电阻C1的另一端作为分压电路的输入端与外部输入电源连接,电阻R1的另一端与电容C1的一端连接,电容C1的两端作为该电路的输出端与充电回路连接。所述充电回路包括电阻R2、二极管D1和电容C2,电容C2作为储能电容。所述二极管D1的另一端与电容C1的另一端连接,二极管D1的一端与电阻R2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2的一端与电容C2的另一端连接,电容C2的一端连接至电容C1的一端,所述电容C2的两端还作为该电路的输出端与放电回路连接。所述放电回路包括电感L1和开关元件,本实施例中,开关元件为可控硅Q1和二极管D3,所述可控硅Q1的另一端和二极管D3的一端作为该电路的输入端与电容C2的一端连接,可控硅Q1的一端连接至二极管Q3的另一端后与电感L1的一端连接,电感L1的另一端与电容C2的另一端连接。进一步地,所述放电回路与分压电路之间还连接有整流元件,本实施例中,整流元件采用二极管D2。二极管D2的两端连接在电阻R1的一端和可控硅的控制端之间。进一步地,放电回路中电感L1的另一端还连接至互感器L2的一端,已进行电压的升压。互感器L2的另一端连接有二极管D4的一端,二极管D4的另一端连接有用于发射负离子的发射头。本技术的发射头采用开放式尖端结构,如此,可降低臭氧浓度。本技术通过可控硅Q1和二极管D3作为开关元件。因为外部输入电源为交流电,交流电是呈正弦形式变化的,所以当外部输入电源处于坐标轴正半轴时,充电回路中的电容C2开始充电,当外部输入电源处于负半轴时,电容C2通过开关元件向电感L1放电,产生衰减的高频正弦波振荡后,再经互感器L2升压形成高压,最终通过发射头放电。相较于一般负离子发生器中产生高频高压中所使用的机械结构开关,本技术采用电子开关,提高元件使用寿命的同时减少了制作成本,并且相较于晶体三极管而言,本技术的开关元件耗电少,性能更加稳定。具体地说,在接入外部输入电源之后电阻R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尖端型负离子发生器,包括外部负离子发生器外壳及集成在外壳内部的负离子发生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生电路包括分压电路、充电回路、放电回路和发射头;所述分压电路连接在外部输入电源与充电回路之间,用于将输入至该发生器的电压信号进行分压,避免信号过大,导致后续电路无法正常工作;所述充电回路包括储能电容C2,通过储能电容C2可向放电回路中进行放电;所述放电回路包括电感L1和开关元件;外部输入电源呈正弦形式变化,当外部输入电源处于坐标轴正半轴时,储能电容C2开始充电,当外部输入电源处于负半轴时,储能电容C2通过开关元件向电感L1放电;电感L1通过互感器L2与发射头连接,发射头为开放式尖端结构。/n

【技术特征摘要】
1.尖端型负离子发生器,包括外部负离子发生器外壳及集成在外壳内部的负离子发生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生电路包括分压电路、充电回路、放电回路和发射头;所述分压电路连接在外部输入电源与充电回路之间,用于将输入至该发生器的电压信号进行分压,避免信号过大,导致后续电路无法正常工作;所述充电回路包括储能电容C2,通过储能电容C2可向放电回路中进行放电;所述放电回路包括电感L1和开关元件;外部输入电源呈正弦形式变化,当外部输入电源处于坐标轴正半轴时,储能电容C2开始充电,当外部输入电源处于负半轴时,储能电容C2通过开关元件向电感L1放电;电感L1通过互感器L2与发射头连接,发射头为开放式尖端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尖端型负离子发生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海龙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清拓健康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