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清华大学专利>正文

上层钢管柱与下层钢筋混凝土柱的转换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201257 阅读:5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24 19: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上层钢管柱与下层钢筋混凝土柱的转换结构,上层钢管柱与下层钢筋混凝土柱同轴且在轴向方向上部分重叠以形成转换段,在转换段上层钢管柱的内侧和外侧中的至少一侧焊接有栓钉,下层钢筋混凝土柱包括柱纵筋,柱纵筋沿纵向延伸,柱纵筋包括多个且沿环绕下层钢筋混凝土柱的轴线方向间隔开布置,上层钢管柱的最底端与柱纵筋的最顶端之间的距离不超过上层钢管柱的直径;转换段内设有纵向钢筋笼,转换段浇筑有混凝土,混凝土的高度不超过上层钢管柱的直径,纵向钢筋笼的顶部向上延伸至不高于混凝土的顶部且底部向下延伸至超出转换段。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上层钢管柱与下层钢筋混凝土柱的转换结构,可有效改善转换结构的受力性能。

Transfer structure of upper steel tube column and lower reinforced concrete colum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上层钢管柱与下层钢筋混凝土柱的转换结构
本技术涉及建筑工程和组合结构
,尤其是涉及一种上层钢管柱与下层钢筋混凝土柱的转换结构。
技术介绍
相关技术中,近年来,很多建筑结构采用底部为钢筋混凝土柱、上部为钢管柱的结构形式,钢管柱与钢筋混凝土柱在某一部位进行转换。但关于此类转换的方法和措施,现行的规范尚未涉及。至于工程领域,尽管很多工程均涉及此类转换,但其做法往往过于保守,对材料耗费严重,且构造措施繁琐复杂,为施工带来了很大困难,难以保证施工质量。为此,如何在保证受力性能良好、结构安全可靠的前提下,实现上层钢管柱与下层钢筋混凝土柱的转换,并使其构造简单、传力明确、施工便捷,是该类转换能否得到进一步推广应用的关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上层钢管柱与下层钢筋混凝土柱的转换结构,所述转换结构的受力性能优越、安全可靠且施工方便。本技术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上层钢管柱与下层钢筋混凝土柱的转换结构的转换方法。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的上层钢管柱与下层钢筋混凝土柱的转换结构,所述上层钢管柱与所述下层钢筋混凝土柱同轴且在轴向方向上部分重叠以形成转换段,在所述转换段,所述上层钢管柱的内侧和外侧中的至少一侧焊接有栓钉,所述下层钢筋混凝土柱包括:柱纵筋,所述柱纵筋沿纵向延伸,所述柱纵筋包括多个且沿环绕所述下层钢筋混凝土柱的轴线方向间隔开布置,所述上层钢管柱的最底端与所述柱纵筋的最顶端之间的距离不超过所述上层钢管柱的直径;其中,所述转换段内设有纵向钢筋笼,所述转换段浇筑有混凝土,所述混凝土的高度不超过所述上层钢管柱的直径,所述纵向钢筋笼的顶部向上延伸至不高于所述混凝土的顶部,且所述纵向钢筋笼的底部向下延伸至超出所述转换段。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上层钢管柱与下层钢筋混凝土柱的转换结构,通过在所述转换段内设置有纵向钢筋笼,这样有利于改善上层钢管柱与下层钢筋混凝土柱的转换结构的受力性能,安全性好且施工方便。另外,根据本技术上述实施例的上层钢管柱与下层钢筋混凝土柱的转换结构还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下层钢筋混凝土柱还包括:柱横筋,所述柱横筋沿横向延伸且呈弧形,所述柱横筋包括多个且沿纵向间隔设置,每个柱纵筋分别与多个柱横筋分别绑扎。进一步地,所述柱纵筋布置于所述栓钉钉头范围内,以保证传力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更进一步地,当所述上层钢管柱的外侧设有所述栓钉且所述上层钢管柱的直径小于所述下层钢筋混凝土柱的直径时,所述柱纵筋布置于所述上层钢管柱的外侧。可选地,当所述上层钢管柱的内侧设有所述栓钉且所述上层钢管柱的直径大于所述下层钢筋混凝土柱的直径时,所述柱纵筋布置于所述上层钢管柱的内侧。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纵向钢筋笼包括:横向钢筋,所述横向钢筋沿横向方向延伸且呈弧形,所述横向钢筋包括多个且沿纵向方向间隔设置;纵向钢筋,所述纵向钢筋沿纵向方向延伸,所述纵向钢筋包括多个且沿所述横向钢筋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每个纵向钢筋与所述多个横向钢筋分别绑扎;或者,所述纵向钢筋笼包括:横向钢筋,所述横向钢筋螺旋延伸;纵向钢筋,所述纵向钢筋沿纵向方向延伸,所述纵向钢筋包括多个且沿环绕所述上层钢管柱的轴向间隔设置,每个纵向钢筋与所述横向钢筋分别绑扎。进一步地,所述纵向钢筋笼还包括:加强钢筋,所述加强钢筋沿横向方向延伸且呈弧形,所述加强钢筋设在所述横向钢筋和所述纵向钢筋中的至少一个上,所述加强钢筋包括一个,所述加强钢筋沿纵向方向螺旋延伸;或所述加强钢筋包括多个,且多个所述加强钢筋沿纵向方向间隔设置。可选地,当所述上层钢管柱的内侧设有所述栓钉时,所述纵向钢筋布置于所述栓钉钉头范围内,或所述纵向钢筋邻近所述栓钉设置。根据本技术第二方面实施例的所述的上层钢管柱与下层钢筋混凝土柱的转换结构的转换方法,所述转换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0:上层钢管柱底部焊接有栓钉,所述上层钢管柱、所述栓钉及焊接工作均在工厂预制完成;S20:钢构件吊装就位,下层钢筋混凝土柱的柱纵筋安置就位,绑扎下层钢筋混凝土柱的的柱横筋;S30:纵向钢筋笼安置就位;S40:支模板,浇筑混凝土,完成施工并检查施工质量。本技术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及突出效果:其一,高效快捷地实现上层钢管柱与下层钢筋混凝土柱的转换,大大优化了工程中已有做法,施工方便,节约材料。其二,柱纵筋与上层钢管柱采用间接传力,避免了直接连接所带来的繁琐施工。其三,适用于上层钢管直径大于或小于下层混凝土柱的直径等多种情况,并且可应用于转换节点等诸多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推广应用空间。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图1是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上层钢管柱与下层钢筋混凝土柱的转换结构的一个示意图,其中,上层钢管柱的直径小于下层钢筋混凝土柱的直径;图2是沿图1中I-I线的剖面图;图3是沿图1中II-II线的剖面图;图4是根据本技术另一个实施例的上层钢管柱与下层钢筋混凝土柱的转换结构的一个示意图,其中,上层钢管柱的直径大于下层钢筋混凝土柱的直径;图5是沿图4中I-I线的剖面图;图6是沿图1中II-II线的剖面图;图7是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上层钢筋混凝土柱与下层钢管柱的转换结构的一个示意图,其中,上层钢筋混凝土柱的直径大于下层钢管柱的直径;图8是沿图7中沿III-III线的剖面图;图9是根据本技术另一个实施例的上层钢筋混凝土柱与下层钢管柱的转换结构的一个示意图,其中,上层钢筋混凝土柱的直径小于下层钢管柱的直径;图10是沿图9中III-III线的剖面图。附图标记:上层钢管柱与下层钢筋混凝土柱的转换结构100,上层钢管柱1,下层钢筋混凝土柱2,栓钉3,柱纵筋4,纵向钢筋笼5;上层钢筋混凝土柱与下层钢管柱的转换结构1000,上层钢筋混凝土柱10,下层钢管柱20,栓钉30,柱纵筋40,纵向钢筋笼50。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上层钢管柱与下层钢筋混凝土柱的转换结构100。参照图1和图4,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的上层钢管柱与下层钢筋混凝土柱的转换结构100,上层钢管柱1与下层钢筋混凝土柱2同轴设置,并且上层钢管柱1与下层钢筋混凝土柱2在轴向方向上部分重叠以形成转换段,在所述转换段,上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上层钢管柱与下层钢筋混凝土柱的转换结构(100),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层钢管柱(1)与所述下层钢筋混凝土柱(2)同轴且在轴向方向上部分重叠以形成转换段,在所述转换段,所述上层钢管柱(1)的内侧和外侧中的至少一侧焊接有栓钉(3),所述下层钢筋混凝土柱(2)包括:柱纵筋(4),所述柱纵筋(4)沿纵向延伸,所述柱纵筋(4)包括多个且沿环绕所述下层钢筋混凝土柱(2)的轴线方向间隔开布置,所述上层钢管柱(1)的最底端与所述柱纵筋(4)的最顶端之间的距离不超过所述上层钢管柱(1)的直径;/n其中,所述转换段内设有纵向钢筋笼(5),所述转换段浇筑有混凝土,所述混凝土的高度不超过所述上层钢管柱(1)的直径,所述纵向钢筋笼(5)的顶部向上延伸至不高于所述混凝土的顶部,且所述纵向钢筋笼(5)的底部向下延伸至超出所述转换段。/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上层钢管柱与下层钢筋混凝土柱的转换结构(100),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层钢管柱(1)与所述下层钢筋混凝土柱(2)同轴且在轴向方向上部分重叠以形成转换段,在所述转换段,所述上层钢管柱(1)的内侧和外侧中的至少一侧焊接有栓钉(3),所述下层钢筋混凝土柱(2)包括:柱纵筋(4),所述柱纵筋(4)沿纵向延伸,所述柱纵筋(4)包括多个且沿环绕所述下层钢筋混凝土柱(2)的轴线方向间隔开布置,所述上层钢管柱(1)的最底端与所述柱纵筋(4)的最顶端之间的距离不超过所述上层钢管柱(1)的直径;
其中,所述转换段内设有纵向钢筋笼(5),所述转换段浇筑有混凝土,所述混凝土的高度不超过所述上层钢管柱(1)的直径,所述纵向钢筋笼(5)的顶部向上延伸至不高于所述混凝土的顶部,且所述纵向钢筋笼(5)的底部向下延伸至超出所述转换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层钢管柱与下层钢筋混凝土柱的转换结构(100),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层钢筋混凝土柱(2)还包括:柱横筋,所述柱横筋沿横向延伸且呈弧形,所述柱横筋包括多个且沿纵向间隔设置,每个柱纵筋(4)分别与多个柱横筋分别绑扎。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上层钢管柱与下层钢筋混凝土柱的转换结构(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柱纵筋(4)布置于所述栓钉(3)钉头范围内,以保证传力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上层钢管柱与下层钢筋混凝土柱的转换结构(100),其特征在于,当所述上层钢管柱(1)的外侧设有所述栓钉(3)且所述上层钢管柱(1)的直径小于所述下层钢筋混凝土柱(2)的直径时,所述柱纵筋(4)布置于所述上层钢管柱(1)的外侧。


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聂鑫樊健生高劲洋陶慕轩
申请(专利权)人:清华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