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传输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3186204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24 14:3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能量传输系统,具有接收端和发射端,接收端包括:接收板,接收板上并联有多个接收端电容板;发射端包括:发射板和电源;发射板上并联有多个发射端电容板,电源向每个发射端电容板供电;接收端电容板外表面和发射端电容板的表面均形成有绝缘层;在能量传输时,接收板与发射板彼此相向设置,至少一个接收端电容板与任意一个发射端电容板位置对应,形成供电电容。本申请的能量传输系统,通过接收端电容板和发射端电容板,非接触的实现能量传输,减少线缆的使用,并且两个电容板上都具有绝缘层,即使涉水不存在漏电风向。并且,相较于使用线圈的无线充电,本申请采用电容板的方式,制备的难度和成本都更低。

Energy transmission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能量传输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能量传输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环保意识的加强,以及相关政策的推行,电动汽车的接受和普及程度越来越好,电动汽车的数量迅速增长,随之而来的问题也与日俱增,对车辆的充电时发生的问题便是其中之一。目前对电动车充电的方式一般分为有线充电和无线充电两种。有线充电需要将充电插头插入车辆的充电腔内。这种方式,充电插头较为笨重,不方便操作使用。输电用的线缆就更影响灵活性,线缆有可能发生漏电等安全问题。在一些方案中,使用如公布号为CN109435736A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申请,其充电头为电磁铁的N极,充电接头为电磁铁的S极,升降机构带动充电头升起,充电头与充电接头通电。这种方式在车底充电,避免线缆的带来的安全隐患,然而使用这种方式,尤其是车辆端,充电接头导电,又在车底,一旦车辆涉水很可能对车辆的电池、电路安全带来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能量传输系统,具有良好的安全性能。本专利技术的能量传输系统,具有接收端和发射端,所述接收端包括:接收板,所述接收板上并联有多个接收端电容板;所述发射端包括:发射板和电源;所述发射板上并联有多个发射端电容板,所述电源向每个所述发射端电容板供电;所述接收端电容板外表面和所述发射端电容板的表面均形成有绝缘层;在能量传输时,所述接收板与所述发射板彼此相向设置,至少一个所述接收端电容板与任意一个所述发射端电容板位置对应,形成供电电容。优选的,还具有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与所述发射板连接,所述驱动装置驱动所述发射板在第一方向上移动;和/或,所述驱动装置与所述接收板连接,所述驱动装置驱动所述接收板在第一方向上移动;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接收板和发射板彼此靠近或彼此远离的方向。优选的,所述驱动装置还驱动所述发射板在第二方向上移动;所述第二方向为: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方向。优选的,在能量传输时,所述驱动装置驱动所述发射板贴合在所述接收板上,并使至少一个所述接收端电容板与任意一个所述发射端电容板位置对应,形成供电电容。优选的,所述接收端电容板和所述发射端电容板的设置位置对应,在能量传输时,所述接收端电容板和所述发射端电容板一一对应,形成多个所述供电电容。优选的,所述发射端还包括:定位装置,所述定位装置与所述驱动装置信号联通,向所述驱动装置提供位置信息。优选的,所述发射板上形成有容纳腔,所述发射端电容板通过阻尼器设置所述容纳腔内;所述发射端电容板顶部形成有绝缘层,所述绝缘层从所述容纳腔内伸出;和/或,所述接收板上形成有容纳腔,所述接收端电容板通过阻尼器设置所述容纳腔内;所述接收端电容板顶部形成有绝缘层,所述绝缘层从所述容纳腔内伸出。优选的,所述驱动装置包括:气囊,设置在所述发射板底部;气泵,向所述气囊供气,或从所述气囊中抽出气体。优选的,还包括检测器,联通于所述接收端电容板和/或所述发射端电容板,在能量传输时,检测形成的所述供电电容的电参数。本申请的能量传输系统,通过接收端电容板和发射端电容板,非接触的实现能量传输,减少线缆的使用,并且两个电容板上都具有绝缘层,即使涉水不存在漏电风向。并且,相较于使用线圈的无线充电,本申请采用电容板的方式,制备的难度和成本都更低。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能量传输系统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能量传输系统中接收板和发射板局部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能量传输系统中驱动装置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能量传输系统中供电电容的示意图。附图标记:电源0;接收板1;发射板2;接收端电容板3;发射端电容板4;绝缘层5;驱动装置6;阻尼器7;容纳腔8;气囊9;进气口91;排气口92;冷却腔93。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而不能解释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能量传输系统,具有接收端和发射端,区别于现有技术接收端和发射端,采用的不是“线圈”形式,也是不是充电头、充电孔的形式。本申请的接收端和发射端采用的是“电容”形式。具体如下:接收端包括接收板1,接收板1上具有多个接收端电容板3,这些接收端电容板3通过并联的方式设置。发射端包括发射板2,发射板2上具有多个发射端电容板4,这些第二电容也是并联设置的。下文为了方便说明,将接收端电容板3和发射端电容板4统称为电容板。接收端电容板3外表面和发射端电容板4的表面均形成有绝缘层5。在能量传输时,接收板与发射板彼此相向设置,至少一个接收端电容板3与任意一个发射端电容板4位置对应,形成供电电容。当然,对于能量传输来说,还会具有电源0,该电源0和发射端连接,具体的是和每个发射端电容板4联通,以向他们供电。在接收端,接收到电能后也会有对应的处理工作,例如具有整流电路,实现对电能的整流;充电电池,实现对电能的存储。为了方便说明,本申请会以电动汽车充电为例进行说明。上述的发射端作为给电动汽车充电的充电端,也可以叫地端,接收端是安装在车辆上的电能接收端,也可以叫车端。当本专利技术的能量传输系统用于其他用电设备的充电时,相应的做出调整即可,例如发射端作为充电座,接收端配置到手机中,就可以用于手机的无线充电。采用本申请这种能量传输方式,接收端电容板3和发射端电容板4(以下统称为电容板)的外表面都具有绝缘层5,一方面能够起到对电容板的保护,另一方面,能够避免外露的电容板发生漏电等安全问题。在工作时,接收端电容板3和发射端电容板4位置对应,形成一组供电电容,因为接收端电容板3和发射端电容板4都分别具有多个,任意一个接收端电容板3和任意一个发射端电容板4位置对应,就能形成一个供电电容,实际应用中,会有更多的对应的电容板形成多个供电电容,实现能量传输的工作。对于是用电容板的进行充电,需要调整发射端和接收端的位置来保证电容板的位置对应,越多的接收端电容板3和发射端电容板4对应,组成越多的供电电容,这样的充电效率也更高。为了实现这个效果,可以使接收端电容板3和发射端电容板4的设置位置对应,在能量传输时,接收端电容板3和发射端电容板4一一对应,形成多个供电电容。也就是说在充电时,只要位置对应,每个接收端电容板3都有一个对应的发射端电容板4配合,形成对应数量的供电电容。本申请接收端电容板3和发射端电容板4都设置多个,这样对二者对齐的要求就降低了,能够容忍更多的偏差。即使使用时没有完全对齐,从原理上说,只要有一个接收端电容板3和一个发射端电容板4对应,形成供电电容就实现能量的传输。参见图4,对形成供电电容的结构进行说明。以一个供电电容为例,即一个接收端电容板3和一个发射端电容板4位置对应。一个接收端电容板3至少包括两个电容片——第一电容片31和第二电容片32,一个发射端电容板4也至少包括两个电容片——第三电容片41和第四电容片42。下文为了方便说明,将第一电容片31、第二电容片32、第三电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能量传输系统,具有接收端和发射端,其特征在于,/n所述接收端包括:接收板(1),所述接收板上并联有多个接收端电容板(3);/n所述发射端包括:发射板(2)和电源(0);所述发射板上并联有多个发射端电容板(4),所述电源(0)向每个所述发射端电容板(4)供电;/n所述接收端电容板(3)外表面和所述发射端电容板(4)的表面均形成有绝缘层(5);/n在能量传输时,所述接收板与所述发射板彼此相向设置,至少一个所述接收端电容板(3)与任意一个所述发射端电容板(4)位置对应,形成供电电容。/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能量传输系统,具有接收端和发射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收端包括:接收板(1),所述接收板上并联有多个接收端电容板(3);
所述发射端包括:发射板(2)和电源(0);所述发射板上并联有多个发射端电容板(4),所述电源(0)向每个所述发射端电容板(4)供电;
所述接收端电容板(3)外表面和所述发射端电容板(4)的表面均形成有绝缘层(5);
在能量传输时,所述接收板与所述发射板彼此相向设置,至少一个所述接收端电容板(3)与任意一个所述发射端电容板(4)位置对应,形成供电电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量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驱动装置(6),所述驱动装置(6)与所述发射板(2)连接,所述驱动装置(6)驱动所述发射板(2)在第一方向上移动;和/或,
所述驱动装置(6)与所述接收板(1)连接,所述驱动装置(6)驱动所述接收板(1)在第一方向上移动;
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接收板(1)和发射板(2)彼此靠近或彼此远离的方向。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能量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装置(6)还驱动所述发射板在第二方向上移动;
所述第二方向为: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方向。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能量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能量传输时,所述驱动装置(6)驱动所述发射板(2)与所述接收板(1)互相贴合,并使至少一个所述接收端电容板(3)与任意一个所述发射端电容板(4)位置对应,形成供电电容。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量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收端电容板(3)和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哲陆钧贺凡波葛俊杰马俊超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有感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