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陈振贤专利>正文

具高散热效率的照明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18520 阅读:1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具高散热效率的照明装置,包括一壳体,并设置一热导体在壳体内,热导体具一平坦部,在热导体周围并设置有数个散热鳍片用以散热,并利用一发光装置以发出光源透出壳体以照明,发光装置设置于热导体的平坦部,且利用一电力装置提供电力以使发光装置发光。本发明专利技术目的在提升照明装置的散热效率,以提高发光效率及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是有关一种照明装置,特别是关于一种具高散热效率的模块搭配高功率的照明源,此散热模块特别是应用在高功率照明装置,强调避免光源位置的温度过高。
技术介绍
从爱迪生发生电灯以来,照明装置在人们的生活里,就占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地位,人类在夜晚依赖照明装置从事活动,小至手电筒、电灯,或是车灯照明,都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图1所示为目前高功率发光二极管应用于照明的成品示意图,在一实心金属导热板10,如铝板上设置有一或数个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 Diode)组件12,且在金属导热板10上位于发光二极管组件12周围制作电路14,但是当发光二极管组件12为高功率时,仅仅利用金属导热板10的热传导作为散热途径,其散热能力有限,使得发光组件内部的二极管芯片因高温而降低其发光效率,进而使光源的亮度不如预期,LED的寿命亦同时受到影响。蒸气循环式热导体是电子产品散热模块广为应用的传热组件之一,如图2所示,热导体2包括有中空且密封的腔体20、毛细组织22与工作流体,热导体内部处于真空状态,作动原理是当热源26,如消耗功率的芯片、CPU或液晶显示器(Liquid Cyrstal Display;LCD)接触热导体2的一端,使工作流体蒸发成气态,汽化后的流体可以迅速将热传至腔体2的另一端,再经由冷却设计使流体由气相冷凝成液相,再通过由毛细组织22将液态工作流体吸回受热的一端,以利用液气相变化原理完成散热或均热效果。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是针对上述的困扰,提出一种具高散热效率的模块,并且将此概念应用在高功率照明装置上,以改善上述的缺失。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是在提供一种具高散热效率的照明装置,在高功率照明装置内设置有热导体及散热鳍片,以用来发散高功率照明装置所产生的高热能,以使得散热效率提高,进而提升亮度。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是在提供一种具高散热效率的照明装置,在高功率照明装置的壳体上开设孔洞或设置风扇,以提高散热效率,使照明装置的发光效率及高度可发挥到最大。为达到上述的目的,本专利技术是提出一种具高散热效率的照明装置,包括一壳体,在壳体内设置有一热导体,其一端具有一平坦部,且有数个散热鳍片设置在热导体周围,以提高散热效率,发光装置设立于热导体的平坦部,利用热导体将热迅速散播开,再透过散热鳍片释出热能,另外需搭配一电力装置提供电力给发光装置,而使发光装置发光。以下通过由具体实施例配合所附的图式详加说明,当更容易了解本专利技术的目的、
技术实现思路
、特点及其所达成的功效。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的高功率发光二极管封装组合示意图;图2为现有热导体的工作原理剖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具高散热效率的照明装置的结构剖视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发光装置、热导体与散热鳍片的立体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热导体与散热鳍片的侧视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发光装置的俯视图;图7所示为发光源直接设置于热导体平坦部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的具高散热效率的照明装置的俯视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的散热鳍片的示意图; 图10为本专利技术的散热鳍片的另一实施例;图11为本专利技术的散热鳍片的再一实施例;图12为本专利技术的具高散热效率的照明装置的另一实施例;图13为本专利技术的具高散热效率的照明装置的再一实施例。具体实施例方式为了解决目前高功率光源应用于照明上所面临散热问题,因此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具高散热效率的高功率照明装置,可应用在任何一种照明装置,例如手电筒、汽车车灯、头灯等,通过由高散热效率以获得更好的发光效率并且提高光源的寿命。图3所示为本专利技术的具高散热效率的照明装置的结构剖视图,具高散热效率的照明装置3包括一壳体30,在壳体30内设置有一热导体32,如热导管(heat pipe)或热导柱(heat column),热导体32一端具有一平坦部,此平坦部必须在传统热导体制作过程额外予以加工处理,热导体32周围需设置数个散热鳍片324与外界做热对流以排除热量,且有一发光装置34发出光源以透出壳体30而用以照明,使发光装置34设置于热导体32的平坦部上,在此发光装置34上设置有二电极,在散热体的另一端设有一电路板36,如印刷电路板,将电力装置37,如电池或交流转换直流的电源供应器利用一电线连接到电路板36以形成电连接,电力装置37可透过电路板36作电源管理,再将电力输送至发光装置34,而提供电力至发光装置34并启动发光装置34发射光源,进而达到照明目的。图4及图5为热导体与散热鳍片的立体图及侧视图,热导体32包括有一中空腔体320,其材质为铜,在中空腔体320内容置一工作流体,且中空腔体320内呈真空状态,并在中空腔体320内设置有毛细结构(图中未示),当工作流体受热时,便会蒸发为气态,通过由与散热鳍片324相接的一冷凝端将气态流体凝结为液态,再由毛细结构将工作流体吸回受热端,通过由中空腔体结构,可将热迅速传播至散热鳍片324。并请同时参阅图6,图6所示为发光装置的俯视图,发光装置34可透过一基材340将发光源342,如发光二极管设置在其上后,再安置于平坦部上,电极344、346设置在基材340上,并分别连接至每一发光源342,该基板340的材质可以为硅,或者如图7所示,可直接将发光源342,如发光二极管安置于中空腔体320的平坦部上,上述二者的发光源342可以是利用打线(wire bonding)或覆晶(flip chip)芯片。且,散热鳍片324具有多种实施态样,如图8所示的具高散热效率的照明装置的俯视图,由图中可知,每一散热鳍片324是环设在中空腔体周围,而散热鳍片除了为圆盘状外,更可如图9所示的不规则状,此不规则状可为锯齿状、花瓣状或在鳍内制作气流导通孔等,其材质可以是铜或铝为底材制作而成,且可容置入壳体30内的形状皆包含在内,或者如图10所示,散热鳍片324是以中空腔体为中心而成放射状,是为一片片自中空腔体垂直由内向外延伸出;且如图11所示,在每一个环设在中空腔体320周围的散热鳍片324上可各开设两个洞口326,以使二个电极分别利用一电线穿过洞口326以与电路板36形成通路,再利用电路板36将电力装置37,提供的电源予以体理分配后,在输送至发光装置34,而使发光装置产生动作。而为了使本照明装置3具有良好的散热途径,因此,可以如图12所示,在壳体30上位于散热鳍片324周围开设至少一孔洞302,以增加空气对流效果,进而更增加散热效率;或者如图13所示,在壳体30内,位于电路板36下方设置一风扇38,此风扇38可以透过一控制电路检测发光源周围的温度,当温度超过设定值时,将由控制电路使风扇38作动,以通过此更提升散热效率,风扇38所需的电力亦由电力装置37提供;此二方法更可与热导体32及散热鳍片324搭配使用,以同时利用热导体32、散热鳍片324、孔洞302及风扇38散热,达到最佳的散热组合。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具高散热效率的照明装置,在照明装置内设置一热导体及数个散热鳍片,并可同时在壳体内开设孔洞甚或设置风扇,以提升散热效果,使照明装置的发光效率提高并增加寿命,特别是应用在LED照明上,可以因为散热效果的改良使其发光亮度发挥极致。以上所述是通过由实施例说明本专利技术的特点,其目的在使熟习该技术者能了解本专利技术的内容并据以实施,而非限定本专利技术的专利范围,故凡其它未脱离本专利技术所揭示的精神而完成的等效修饰或修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具高散热效率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壳体;    一热导体,其是设置于该壳体内,该热导体一端是具有一平坦部;    至少一散热鳍片,其是设置于该壳体内并位于该热导体周围,用以散热;    一发光装置,其是设置于该热导体的平坦部,并发出光源以经由壳体而照明;以及    一电力装置,是与该发光装置形成电连接,以提供该发光装置所需的电力。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振贤
申请(专利权)人:陈振贤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