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眼蜂产卵培育瓶及培育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183640 阅读:6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24 13:41
赤眼蜂产卵培育瓶及培育装置,用于赤眼蜂的繁育中,能保证赤眼蜂产卵时充分利用中间寄主卵,提升寄生率。赤眼蜂产卵培育瓶,它包括:支架;瓶体,所述瓶体为两端敞口的中空结构,且为透明件,在瓶体的两端可拆卸的安装有端盖,在端盖上设有透气孔,透气孔内设置纱网,在端盖的端面上固定有手柄;瓶体放置在支架上并能在支架上转动。赤眼蜂产卵培育装置,它包括:箱体,所述箱体的第一端不透光、第二端透光,箱体第一端的内腔为黑暗腔体,箱体第二端的内腔为明亮腔体;培育瓶,所述培育瓶设置在箱体内。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保证赤眼蜂产卵时充分利用害虫卵,并使得赤眼蜂均匀分布。

Breeding bottle and device of Trichogramma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赤眼蜂产卵培育瓶及培育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赤眼蜂培育
,具体地说是一种赤眼蜂产卵培育瓶及培育装置。
技术介绍
赤眼蜂是现今世界上应用面积最大的天敌昆虫,在防治农业、林业害虫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赤眼蜂的规模化繁育是大面积应用的前提。现有技术中在进行赤眼蜂的培育时,在培养箱内放置隔板,在隔板上放置中间寄主(如麦蛾)卵,然后将赤眼蜂投放在隔板上,赤眼蜂会在中间寄主卵上进行产卵。但是,由于生物学习性的影响,赤眼蜂在隔板的边缘位置寄生率较高,而中间位置寄生率低,这导致隔板上大部分区域的中间寄主卵未被赤眼蜂寄生而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赤眼蜂产卵培育瓶及培育装置,用于赤眼蜂的繁育中,能保证赤眼蜂产卵时充分利用中间寄主卵,提升寄生率。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赤眼蜂产卵培育瓶,其特征是,它包括:支架;瓶体,所述瓶体为两端敞口的中空结构,且为透明件,在瓶体的两端可拆卸的安装有端盖,在端盖上设有透气孔,透气孔内设置纱网,在端盖的端面上固定有手柄;瓶体放置在支架上并能在支架上转动。进一步地,所述支架包括底座、固定在底座上且成对设置的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瓶体设置在成对设置的第一、第二支撑板之间。进一步地,在瓶体两端的内壁分别设有定位块,在端盖的圆形外壁上设有与定位块插接配合的定位槽。进一步地,在背离手柄的端盖端面上设有内外设置的第一支撑环和第二支撑环,瓶体置于第一、第二支撑环围成的环槽内。进一步地,在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的顶部设有半圆孔,两半圆孔内径相同,手柄的一部分半径与半圆孔内径相同,手柄置于半圆孔内。进一步地,在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的顶部设有半圆孔,瓶体一端的手柄置于第一支撑板顶部的半圆孔中,瓶体另一端置于第二支撑板顶部的半圆孔内。进一步地,在底座上设有驱动机构,驱动机构包括共轴设置且与第一支撑板转动连接的大齿轮和蜗轮、共轴设置且与底座转动连接的蜗杆和从动齿轮、固定在底座上的电机、设置在电机输出端的主动齿轮,主动齿轮与从动齿轮啮合,蜗轮与蜗杆啮合,大齿轮与手柄外壁的齿啮合。进一步地,在底座上设有顶丝。赤眼蜂产卵培育装置,其特征是,它包括:箱体,所述箱体的第一端不透光、第二端透光,箱体第一端的内腔为黑暗腔体,箱体第二端的内腔为明亮腔体;培育瓶,所述培育瓶设置在箱体内。进一步地,在箱体的第一端外部包裹有遮光布。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赤眼蜂产卵培育瓶及培育装置,将中间寄主卵涂抹在瓶体内壁,然后将赤眼蜂放置在瓶体内,由于赤眼蜂趋光和趋于向上运动的习性,赤眼蜂会聚集在瓶体上部;加上定期的转动瓶体,会使得赤眼蜂在瓶体内壁寄生均匀,且大幅提升寄生率。培育装置内放置培育瓶,当培育瓶内赤眼蜂寄生一定时间后,通过将两个培育瓶对在一起,然后将培育瓶分别置于黑暗腔体和明亮腔体内,利用趋光性诱使赤眼蜂由一个培育瓶移动至另一个培育瓶内,可以充分利用仍能产卵的赤眼蜂,且取走寄生完毕的培育瓶。附图说明图1为赤眼蜂产卵培育瓶的正视图;图2为瓶体的三维图;图3为图2的左视图;图4为瓶体透视图(去掉端盖);图5为图4的左视图;图6为端盖的侧视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的正面示意图;图8为在瓶体内壁涂刷中间寄主卵的示意图;图9为端盖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图10为驱动机构的示意图;图11为支架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图12为支架的侧视图;图13为培育装置的外形示意图;图14为培育瓶在培育装置内的放置示意图;图15为转移赤眼蜂时的示意图;图中:1瓶体,11端盖,111透气孔,112手柄,113纱网,114定位槽,115内支撑环,116外支撑环,117环槽,12定位块,2底座,21第一支撑板,22第二支撑板,221半圆孔,23凹槽,24顶丝,3中间寄主卵,4大齿轮,41蜗轮,42蜗杆,43从动齿轮,44主动齿轮,45电机,5箱体,51遮光布,52支腿,53侧门,54黑暗腔体,55明亮腔体,6照明灯。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至图12所示,本专利技术的赤眼蜂产卵培育瓶主要包括瓶体1和支架2,下面结合附图对培育瓶进行详细描述。如图1至图4所示,瓶体1为圆筒形结构,瓶体为透明件,瓶体可选用塑料材质。在瓶体的两端分别设有端盖11,端盖用于对瓶体的两端进行密封。如图6所示,端盖11为圆形结构,端盖也为透明的塑料件。在端盖上设有若干位于同一圆周上、且均匀分布的透气孔111,在透气孔内设有纱网113,透气孔的设置是为了便于瓶体内外的通风,纱网的设置是防止瓶体内的赤眼蜂的逃逸。在端盖的中心设有手柄112,手柄由两个共轴设置且固定连接的圆柱体构成,且两个圆柱体的外径不等。使用时,将端盖塞入瓶体内,端盖用于对瓶体的两端进行密封。为实现端盖与瓶体之间沿周向的相对固定,如图4、图5所示,在瓶体两端的内壁上分别固定有一组定位块12,同组设置的若干定位块沿同一圆周均匀设置。如图6所示,在端盖的圆形外壁上设有与定位块对应的定位槽114,定位槽的长度小于端盖的厚度,定位块的形状与定位槽相同,这样定位块可以与定位槽接触,定位块伸入定位槽中后实现端盖与瓶体沿周向之间的相对固定,因此绕自身轴线端盖可以与瓶体一起转动;此外,由于定位槽长度小于端盖厚度,即定位槽未贯穿端盖两端面,因此端盖不会塞入瓶体内而无法取出。如图8所示,使用时,在瓶体内壁涂抹中间寄主卵3,然后再在瓶体内投放赤眼蜂,随后将端盖塞入瓶体两端内。如图9所示,为端盖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端盖11仍为圆形结构,在端盖的第一端面上设有内外设置的内支撑环115和外支撑环116,内支撑环与外支撑环之间形成环槽117,内支撑环的外径与瓶体内径相同,外支撑环的内径与瓶体外径相同。使用时,将瓶体的两端伸入环槽内,通过环槽与瓶体之间的摩擦力实现端盖与瓶体之间的相对固定。在端盖上也设有若干透气孔111,透气孔内设置纱网,端盖的第二端面上设置手柄。无论如图6所示的端盖第一种结构方式,还是如图9所示的端盖第二种结构方式,都可以实现对瓶体两端的密封,且能与瓶体在一定程度上相对固定。如图1、图7所示,支架包括底座2、设置在底座顶部的第一支撑板21和第二支撑板22,第一支撑板与第二支撑板成对设置且配合作用,在成对设置的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之间放置瓶体,第一、第二支撑板的结构、形状完全相同。在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的顶部均设有半圆孔,进而通过第一、第二支撑板实现对瓶体的支撑,且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手柄与半圆孔接触,与此同时瓶体还可相对第一、第二支撑板转动。如图11所示,为支架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支架仍包括底座、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如图12所示,与第一种结构的支架相比,第二种结构的支架上第二支撑板顶部半圆孔221内径更大,第二种结构的第二支撑板顶部的半圆孔221用于与瓶体外壁接触。在底座上设置顶丝24,便于对支架的固定。下面对赤眼蜂产卵培育瓶的使用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赤眼蜂产卵培育瓶,其特征是,它包括:/n支架;/n瓶体,所述瓶体为两端敞口的中空结构,且为透明件,在瓶体的两端可拆卸的安装有端盖,在端盖上设有透气孔,透气孔内设置纱网,在端盖的端面上固定有手柄;瓶体放置在支架上并能在支架上转动。/n

【技术特征摘要】
1.赤眼蜂产卵培育瓶,其特征是,它包括:
支架;
瓶体,所述瓶体为两端敞口的中空结构,且为透明件,在瓶体的两端可拆卸的安装有端盖,在端盖上设有透气孔,透气孔内设置纱网,在端盖的端面上固定有手柄;瓶体放置在支架上并能在支架上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赤眼蜂产卵培育瓶,其特征是,所述支架包括底座、固定在底座上且成对设置的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瓶体设置在成对设置的第一、第二支撑板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赤眼蜂产卵培育瓶,其特征是,在瓶体两端的内壁分别设有定位块,在端盖的圆形外壁上设有与定位块插接配合的定位槽。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赤眼蜂产卵培育瓶,其特征是,在背离手柄的端盖端面上设有内外设置的第一支撑环和第二支撑环,瓶体置于第一、第二支撑环围成的环槽内。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赤眼蜂产卵培育瓶,其特征是,在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的顶部设有半圆孔,两半圆孔内径相同,手柄的一部分半径与半圆孔内径相同,手柄置于半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浩代晓彦翟一凡郑礼曹广平于毅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