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线圈烧毁的漏电保护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182432 阅读:4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22 05: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漏电保护电路技术领域,特别是公开了一种防线圈烧毁的漏电保护电路,包括互感器、整流滤波电路模块、电源电路模块、漏电信号检测电路模块、脱扣电路模块和可控硅控制信号关断电路模块,所述脱扣电路模块包括可控硅D3,可控硅控制信号关断电路模块包括电阻R2、电阻R4、电阻R5、电容C10、二极管D4和MOS管VT1,其中二极管D4的阳极接到可控硅D3触发极和电阻R5的公共端,电阻R5另一端接MOS管VT1的漏极,二极管D4的阴极接到电阻R2的一端,电阻R2、电阻R4和电容C10的公共端接到MOS管的栅极,电阻R4和电容C10的另一端接地,MOS管VT1的源极接地。采用上述方案,提供了一种能有效避免可控硅长时间导通而烧毁线圈的现象出现。

The leakage protection circuit of the burned defence circ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防线圈烧毁的漏电保护电路
本技术涉及漏电保护电路
,尤其是一种防线圈烧毁的漏电保护电路。
技术介绍
目前,市场上的微型漏电保护器,绝大多数都是接线方式单一的(只能上进线或者下进线),一般进线端和出线端不能接反,否则在漏电跳闸后会引起线圈烧毁的现象,而另一种危险的情况是当漏电发生而断路器拒动时,也会导致线圈长时间通电而烧毁,所以为了断路器本身的安全考虑,当用户接错线时或者断路器拒动时,此时希望可控硅能够关断,从而避免线圈烧毁,虽然现有方案也能关断可控硅,但是电路比较复杂。中国专利申请号为201220629540.2提供了一种漏电断路器,如附图1所示的电路,使用运放和或门电路,使得电路复杂,成本高,且其只是利用了半波整流过零点的情况对可控硅进行关断,对于目前普遍使用的漏电芯片54123而言,这款芯片一旦输出漏电信号,除非电源断开,否则漏电信号一直存在,也就是说即使过零点出现,但是可控硅控制极一直有信号,这样可控硅就不能实现关断,所以这种方案不适用于54123漏电保护电路。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防线圈烧毁的漏电保护电路,包括互感器、整流滤波电路模块、电源电路模块、漏电信号检测电路模块和脱扣电路模块,所述脱扣电路模块包括可控硅D3,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可控硅控制信号关断电路模块,可控硅控制信号关断电路模块包括电阻R2、电阻R4、电阻R5、电容C10、二极管D4和MOS管VT1,其中二极管D4的阳极接到可控硅D3触发极和电阻R5的公共端,电阻R5另一端接MOS管VT1的漏极,二极管D4的阴极接到电阻R2的一端, 电阻R2、电阻R4和电容C10的公共端接到MOS管的栅极,电阻R4和电容C10的另一端接地,MOS管VT1的源极接地。/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线圈烧毁的漏电保护电路,包括互感器、整流滤波电路模块、电源电路模块、漏电信号检测电路模块和脱扣电路模块,所述脱扣电路模块包括可控硅D3,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可控硅控制信号关断电路模块,可控硅控制信号关断电路模块包括电阻R2、电阻R4、电阻R5、电容C10、二极管D4和MOS管VT1,其中二极管D4的阳极接到可控硅D3触发极和电阻R5的公共端,电阻R5另一端接MOS管VT1的漏极,二极管D4的阴极接到电阻R2的一端,电阻R2、电阻R4和电容C10的公共端接到MOS管的栅极,电阻R4和电容C10的另一端接地,MOS管VT1的源极接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线圈烧毁的漏电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漏电信号检测电路包括漏电芯片U1、电容C2、电容C3、电容C4、电容C6、电容C7、电容C8、电阻R6、调节电阻R7和双向二极管D2,其中调节电阻R7两端并接到互感器的两个输出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线圈烧毁的漏电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向二极管D2和电容C6并联在电阻R7上,电容C...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潘秀菊丁小伟
申请(专利权)人:德力西电气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