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非接触式红外点阵测温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179475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22 04: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非接触式红外点阵测温装置,包括保护外壳和测温主板;所述测温主板安装在保护外壳内;所述保护外壳包括上壳体和下挡板;所述测温装置通过下挡板底部的强力磁铁或通过下挡板两侧的第一螺纹孔安装于开闭所内的开关柜中。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红外测温模块采用红外测温点阵传感器进行温度监测,可实现非接触式温度监测,并能与激光定位模块结合监测待测元件上以激光定位模块所确定点为中心的115°×75°范围内768(32×24)点温度数据温度,可有效地减少测温装置的数量,节约成本,节省开关柜内有限的空间。

A non-contact infrared lattice temperature measuring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非接触式红外点阵测温装置
本技术涉及输变电设备,具体涉及一种用于输配电设备的非接触式红外点阵测温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开闭所的作用是把变电站输送的电能通过开闭所里设置的多台开关柜输送到需要用电的若干个区域或不同的建筑物里。随着经济的发展,用电负荷不断攀升,基层管理单位需要掌握其管辖范围内的开闭所出线的负荷运行情况,开闭所内的开关柜在长期运行过程中,柜内断路器的触头和母线排连接处等部位由于氧化、松动等原因会引起开关触头与母线连接处接触不良,接触电阻增大。当负载电流流过这些接触不良的部位时会产生局部发热现象。同时开闭所设备全部采用全封闭式结构,散热效果差,热积累大,长时间处于高电压、大电流的满负荷运行,其结果造成热量集结加剧,直接损坏电气设备的绝缘而引发停电事故。为避免开关柜内温度过高而带来的一系列经济损失与社会危害,一种体积小、成本低、效率高、精度高的温度监测装置成为了开关柜内监测线路和元器件温度所必需的设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非接触式红外点阵测温装置,包括保护外壳和测温主板;所述测温主板安装在保护外壳内;所述保护外壳包括上壳体和下挡板;所述测温装置通过下挡板底部的强力磁铁或通过下挡板两侧的第一螺纹孔安装于开闭所内的开关柜中;所述上壳体的顶部端面中间部分设有红外点阵测温圆孔和激光定位圆孔;上壳体的顶部端面下侧边设有矩形孔,矩形孔与测温主板的端子排相对应;所述上壳体的内部设有三个用于安装测温主板的第二螺纹孔;上壳体两侧设有两个第三螺纹孔,上壳体通过第三螺纹孔与下挡板相连接。进一步地,所述测温主板包括激光电路、通讯电路、电源电路、温度传感器电路、CPU电路;所述CPU电路分别连接激光电路、通讯电路、电源电路、温度传感器电路。更进一步地,所述电源电路包括二极管D1、D4、D5、D6,稳压器U1,电阻R19,电容C1、C2、C7、C8;所述二极管D1、D4、D5、D6依次串联连接,二极管D1的正极连接3.3V电源,二极管D6的负极通过电阻R19连接稳压器U1的输入端;电容C1、C2均跨接于稳压器U1的输入端和地之间,电容C7、C8均跨接于稳压器U1的输出端和地之间;所述电源电路输出为3.3V。更进一步地,所述二极管D1、D4、D5、D6均为1N4007二极管。更进一步地,所述通讯电路包括通讯芯片U4,电阻R4、R5、R8、R10、R12,瞬态抑制二极管D2、D3,电容C9;所述电阻R5一端连接485通讯端RX,另一端连接通讯芯片U4;所述电阻R5一端连接485通讯端TX,另一端连接通讯芯片U4;电容C9一端连接通讯芯片U4,另一端连接地;电阻R4一端连接通讯芯片U4,另一端连接地;电阻R12一端连接通讯芯片U4,另一端连接3.3V电源;电阻R8跨接于电阻R4和电阻R12之间;瞬态抑制二极管D2、D3均分别连接通讯芯片U4和地。更进一步地,所述温度传感器电路包括红外传感器阵列U5,电阻R9、R11、R15、R16;电阻R9一端连接红外传感器阵列U5,另一端分别连接CPU和上拉电阻R15;电阻R15另一端连接3.3V电源;电阻R11一端连接红外传感器阵列U5,另一端分别连接CPU和上拉电阻R16;电阻R16另一端连接3.3V电源。更进一步地,所述电阻R9、R11均为33欧的电阻,所述电阻R15、R16均为4.7千欧电阻。本技术的优点:本技术的非接触式红外点阵测温装置,红外测温模块采用红外测温点阵传感器进行温度监测,可实现非接触式温度监测,并能与激光定位模块结合监测待测元件上以激光定位模块所确定点为中心的115°×75°范围内768(32×24)点温度数据温度,可有效地减少测温装置的数量,节约成本,节省开关柜内有限的空间。除了上面所描述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之外,本技术还有其它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参照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图1是本技术的工作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保护外壳的上壳体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保护外壳的下挡板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测温主板的原理框图;图5是本技术的测温主板的通讯电路原理图;图6是本技术的测温主板的电源电路原理图;图7是本技术的测温主板的温度传感器电路原理图。附图标记:1为保护外壳、2为需要监测的区域、11为上壳体、12为下挡板、121为强力磁铁、122为第一螺纹孔、111为红外点阵测温圆孔、112为激光定位圆孔、113为矩形孔、114为第二螺纹孔、115为第三螺纹孔。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参考图1至图7,如图1至图7所示,一种非接触式红外点阵测温装置,包括保护外壳1和测温主板;所述测温主板安装在保护外壳1内;所述保护外壳1包括上壳体11和下挡板12;所述测温装置通过下挡板12底部的强力磁铁121或通过下挡板12两侧的第一螺纹孔122安装于开闭所内的开关柜中;所述上壳体11的顶部端面中间部分设有红外点阵测温圆孔111和激光定位圆孔112;上壳体11的顶部端面下侧边设有矩形孔113,矩形孔113与测温主板的端子排相对应;所述上壳体11的内部设有三个用于安装测温主板的第二螺纹孔114;上壳体11两侧设有两个第三螺纹孔115,上壳体11通过第三螺纹孔115与下挡板12相连接。参考图4至图7,如图4至图7所示,所述测温主板包括激光电路、通讯电路、电源电路、温度传感器电路、CPU电路;所述CPU电路分别连接激光电路、通讯电路、电源电路、温度传感器电路。参考图6,如图6所示,所述电源电路包括二极管D1、D4、D5、D6,稳压器U1,电阻R19,电容C1、C2、C7、C8;所述二极管D1、D4、D5、D6依次串联连接,二极管D1的正极连接3.3V电源,二极管D6的负极通过电阻R19连接稳压器U1的输入端;电容C1、C2均跨接于稳压器U1的输入端和地之间,电容C7、C8均跨接于稳压器U1的输出端和地之间;所述电源电路输出为3.3V。所述二极管D1、D4、D5、D6均为1N4007二极管。参考图5,如图5所示,所述通讯电路包括通讯芯片U4,电阻R4、R5、R8、R10、R12,瞬态抑制二极管D2、D3,电容C9;所述电阻R5一端连接485通讯端RX,另一端连接通讯芯片U4;所述电阻R5一端连接485通讯端TX,另一端连接通讯芯片U4;电容C9一端连接通讯芯片U4,另一端连接地;电阻R4一端连接通讯芯片U4,另一端连接地;电阻R12一端连接通讯芯片U4,另一端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非接触式红外点阵测温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保护外壳(1)和测温主板;所述测温主板安装在保护外壳(1)内;所述保护外壳(1)包括上壳体(11)和下挡板(12);所述测温装置通过下挡板(12)底部的强力磁铁(121)或通过下挡板(12)两侧的第一螺纹孔(122)安装于开闭所内的开关柜中;所述上壳体(11)的顶部端面中间部分设有红外点阵测温圆孔(111)和激光定位圆孔(112);上壳体(11)的顶部端面下侧边设有矩形孔(113),矩形孔(113)与测温主板的端子排相对应;所述上壳体(11)的内部设有三个用于安装测温主板的第二螺纹孔(114);上壳体(11)两侧设有两个第三螺纹孔(115),上壳体(11)通过第三螺纹孔(115)与下挡板(12)相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非接触式红外点阵测温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保护外壳(1)和测温主板;所述测温主板安装在保护外壳(1)内;所述保护外壳(1)包括上壳体(11)和下挡板(12);所述测温装置通过下挡板(12)底部的强力磁铁(121)或通过下挡板(12)两侧的第一螺纹孔(122)安装于开闭所内的开关柜中;所述上壳体(11)的顶部端面中间部分设有红外点阵测温圆孔(111)和激光定位圆孔(112);上壳体(11)的顶部端面下侧边设有矩形孔(113),矩形孔(113)与测温主板的端子排相对应;所述上壳体(11)的内部设有三个用于安装测温主板的第二螺纹孔(114);上壳体(11)两侧设有两个第三螺纹孔(115),上壳体(11)通过第三螺纹孔(115)与下挡板(12)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接触式红外点阵测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测温主板包括激光电路、通讯电路、电源电路、温度传感器电路、CPU电路;所述CPU电路分别连接激光电路、通讯电路、电源电路、温度传感器电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非接触式红外点阵测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电路包括二极管D1、D4、D5、D6,稳压器U1,电阻R19,电容C1、C2、C7、C8;所述二极管D1、D4、D5、D6依次串联连接,二极管D1的正极连接3.3V电源,二极管D6的负极通过电阻R19连接稳压器U1的输入端;电容C1、C2均跨接于稳压器U1的输入端和地之间,电容C7、C8均跨接于稳压器U...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巍巍马庆龙赵泽彪李锐何兴平陈宏杨和刚游书均李德彬范永存朱新燕
申请(专利权)人: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昭通供电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云南;5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