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黄丹霞专利>正文

门体防脱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174435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22 02: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电梯结构领域,具体涉及了一种门体防脱机构,其第一引导槽和第二引导槽的开口方向并不相同,这使得第一防脱轮和第二防脱轮的轴线相倾斜或相垂直,第一防脱轮和门挂轮用于防止悬挂装置在竖直方向上产生异常运动,确保门挂轮稳定地在导轨上运行,第二防脱轮的外圆周面和第二引导槽的内侧壁之间留有间隙,这使得第二防脱轮在悬挂装置正常运作时不参与导向,避免第二防脱轮与第二引导槽产生不必要的摩擦力,而当门体受到外力冲击时,且不论门体的内侧还是外侧受到冲击,第二防脱轮会与第二引导槽的内侧壁相抵接并阻止门体绕悬挂装置在水平方向上翻转,而且在门体遭受外力冲击后,第二防脱轮仍然能够确保悬挂装置能够相对引导装置滑移。

Door body anti falling mechanis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门体防脱机构
本技术涉及电梯结构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门体防脱机构。
技术介绍
电梯层门的顶部设有门挂轮,门挂轮搭接在层门门洞顶部的导轨上,使得电梯层门能在水平方向上沿导轨滑移。为了使电梯具备更优良的安全性能并通过GB7588-2003(含第一号修改单)中的摆锤冲击试验,现有的电梯层门上还设有防脱轮,门挂轮和防脱轮分别配合连接于导轨的上部和下部,防脱轮可确保门挂轮能够紧紧地连接于导轨,避免出现门挂轮脱轨的情况。在电梯层门遭受到外力冲击时,由于冲击力和防脱轮的轴线方向一致,导致上述导轨的下部的结构根本无法限制防脱轮脱离导轨(导轨的下部的结构只能够限制防脱轮在井道的上下方向上的运动),电梯层门有极大的概率会朝井道的内部翻起,使得井道暴露,有人员跌落井道的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门体防脱机构,以解决现有的电梯层门容易遭受冲击后翻起的问题。基于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门体防脱机构,包括引导装置和悬挂装置;所述引导装置上设有自上而下依次设置的导轨、第一引导槽和第二引导槽,所述第一引导槽的开口对着井道的内部,所述第二引导槽的开口对着井道的上端;所述悬挂装置上设有自上而下依次设置的门挂轮、第一防脱轮和第二防脱轮,所述门挂轮可滑动地连接于所述导轨,所述第一防脱轮的外圆周面抵接于所述第一引导槽的内侧壁,所述第二防脱轮位于所述第二引导槽内,且所述第二防脱轮的外圆周面与所述第二引导槽的内侧壁之间留有间隙。作为优选的,所述第一防脱轮的轴线和第二防脱轮的轴线相垂直。作为优选的,所述门挂轮的轴线和所述第一防脱轮的轴线相平行。作为优选的,所述门挂轮的外圆周上具有凹槽,所述导轨的形状与所述凹槽的形状相匹配,所述凹槽活动地配合连接于所述导轨。作为优选的,所述引导装置上还设有位于所述导轨的一侧的限位槽,所述门挂轮的端面上设有防脱环,所述防脱环的外径大于所述门挂轮的外径,使所述防脱环伸入所述限位槽内。作为优选的,所述凹槽的底壁上设有防磨涂层。作为优选的,所述导轨、第一引导槽、第二引导槽以及引导装置为一体化结构。作为优选的,所述门挂轮、第一防脱轮和第二防脱轮的数量均设有多个。本技术的门体防脱机构具有以下有益效果:第一引导槽和第二引导槽的开口方向并不相同,这使得第一防脱轮和第二防脱轮的轴线相倾斜或相垂直,第一防脱轮和门挂轮用于防止悬挂装置在竖直方向上产生异常运动,确保门挂轮稳定地在导轨上运行,第二防脱轮的外圆周面和第二引导槽的内侧壁之间留有间隙,这使得第二防脱轮在悬挂装置正常运作时不参与导向,避免第二防脱轮与第二引导槽产生不必要的摩擦力,而当门体受到外力冲击时,且不论门体的内侧还是外侧受到冲击,第二防脱轮会与第二引导槽的内侧壁相抵接并阻止门体绕悬挂装置在水平方向上翻转,而且在门体遭受外力冲击后,第二防脱轮仍然能够确保悬挂装置能够相对引导装置滑移。附图说明图1是技术实施例的门体防脱机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门体防脱机构的引导装置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的门体防脱机构的悬挂装置示意图。其中,1、引导装置;11、导轨;12、第一引导槽;13、第二引导槽;14、限位槽;2、悬挂装置;21、门挂轮;211、凹槽;212、防脱环;213、防磨涂层;22、第一防脱轮;23、第二防脱轮。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结合图1至图3所示,示意性地显示了本技术的门体防脱机构,包括引导装置1和悬挂装置2,引导装置1安装在电梯井道门洞的顶部,悬挂装置2设在电梯层门的顶部。引导装置1上设有自上而下依次设置的导轨11、第一引导槽12和第二引导槽13。第一引导槽12的开口对着井道的内部,第二引导槽13的开口对着井道的上端,因此第一引导槽12和第二引导槽13的开口方向并不一致,二者的开口方向相倾斜。悬挂装置2上设有自上而下依次设置的门挂轮21、第一防脱轮22和第二防脱轮23。门挂轮21可滑动地连接于导轨11,门挂轮21主要用于将门体挂载在导轨11上,为主要受力部件。第一防脱轮22的外圆周面抵接于第一引导槽12的内侧壁,第一防脱轮22用于与门挂轮21相配合,确保门体不会在竖直方向上产生异常运动,同时避免门挂轮21脱离导轨11。第二防脱轮23则位于第二引导槽13内,且第二防脱轮23的外圆周面与第二引导槽13的内侧壁之间留有间隙,这使得悬挂装置2在正常运作时第二防脱轮23不参与悬挂装置2的导向,即第二防脱轮23和第二引导槽13之间无接触,无摩擦。不论门体的内侧或外侧遭受外力冲击,第二防脱轮23与第二引导槽13相抵接,以阻止门体绕悬挂装置2在水平方向上翻转。即便悬挂装置2在上述外力冲击后发生了一定的形变,第二防脱轮23的外圆周面会抵接在第二引导槽13的内侧壁上(因为悬挂装置2产生了永久性的变形),确保悬挂装置2仍然能够在引导装置1上滑移,电梯轿厢内的人员可通过开启的门体撤出轿厢。具体地,第一防脱轮22的轴线和第二防脱轮23的轴线相垂直,门挂轮21的轴线和第一防脱轮22的轴线相平行。如图3,门挂轮21的外圆周设有凹槽211,即门挂轮21的踏面的横截面呈C形,导轨11的形状与凹槽211的形状相匹配,导轨11朝其上方凸起,凹槽211活动地配合连接于导轨11,使得门挂轮21能够自主导向以确保门挂轮21在转动时始终与导轨11相配合,防止脱轨。为了提升门挂轮21的运行静谧性并保护门挂轮21以避免其遭到磨损,凹槽211的底壁上设有聚氨酯防磨涂层213。如图2,引导装置1上还设有位于导轨11的一侧的限位槽14,具体地,限位槽14和电梯轿厢分别位于导轨11的两侧。对应的,门挂轮21的端面上设有防脱环212,防脱环212的外径大于门挂轮21的外径,使防脱环212伸入限位槽14内,进一步防止门挂轮21从导轨11上脱出。此外,导轨11和引导装置1的本体分别位于限位槽14的两侧,这使得限位槽14和引导装置1的本体均能够对门挂轮21进行限位:当门挂轮21沿其轴向背离引导装置1的本体运动时,防脱环212的端面抵接于限位槽14的内侧壁以对门挂轮21进行限位,而当门挂轮21沿其轴向朝着引导装置1的本体运动时,门挂轮21的端面(或防脱环212)会抵接于引导装置1的本体。其中,防脱环212的外缘与限位槽14的底壁之间具有间隙,当聚氨酯防磨涂层213尚未磨损时,上述间隙的厚度应大于聚氨酯防磨涂层213的厚度,使得在聚氨酯防磨涂层213磨损完毕后,防脱轮的外缘仍然不会抵接在限位槽14的底壁上。为了增强该组件的刚度,导轨11、第一引导槽12、第二引导槽13以及引导装置1为一体化结构。优选的,门挂轮21、第一防脱轮22和第二防脱轮23的数量均设有多个。综上所述,本技术的门体防脱机构具有以下有益效果:第一引导槽12和第二引导槽13的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门体防脱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引导装置和悬挂装置;/n所述引导装置上设有自上而下依次设置的导轨、第一引导槽和第二引导槽,所述第一引导槽的开口对着井道的内部,所述第二引导槽的开口对着井道的上端;/n所述悬挂装置上设有自上而下依次设置的门挂轮、第一防脱轮和第二防脱轮,所述门挂轮可滑动地连接于所述导轨,所述第一防脱轮的外圆周面抵接于所述第一引导槽的内侧壁,所述第二防脱轮位于所述第二引导槽内,且所述第二防脱轮的外圆周面与所述第二引导槽的内侧壁之间留有间隙。/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门体防脱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引导装置和悬挂装置;
所述引导装置上设有自上而下依次设置的导轨、第一引导槽和第二引导槽,所述第一引导槽的开口对着井道的内部,所述第二引导槽的开口对着井道的上端;
所述悬挂装置上设有自上而下依次设置的门挂轮、第一防脱轮和第二防脱轮,所述门挂轮可滑动地连接于所述导轨,所述第一防脱轮的外圆周面抵接于所述第一引导槽的内侧壁,所述第二防脱轮位于所述第二引导槽内,且所述第二防脱轮的外圆周面与所述第二引导槽的内侧壁之间留有间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门体防脱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防脱轮的轴线和第二防脱轮的轴线相垂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门体防脱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门挂轮的轴线和所述第一防脱轮的轴线相平行。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丹霞
申请(专利权)人:黄丹霞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