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长寿命的送电装置、受电装置及电力传输系统。一实施方式涉及的送电装置具备送电线圈、送电电路、通信电路及控制电路。送电线圈与受电装置的受电线圈磁场耦合。送电电路具备开关元件,通过对所述开关元件进行切换而使交变电流流到所述送电线圈。通信电路与所述受电装置进行通信。控制电路控制所述送电电路的切换,并基于所述开关元件的输出电压以及预设的判定基准,判断所述受电装置的负荷是否过量,当判断所述受电装置的负荷过量时,所述控制电路通过所述通信电路将负荷过量这一意思通知给所述受电装置。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receiving device and power transmission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送电装置、受电装置及电力传输系统
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涉及送电装置、受电装置及电力传输系统。
技术介绍
以非接触方式传输电力的非接触电力传输装置(非接触电力传输系统)正在变得普及。非接触电力传输装置具备:供给电力(送电)的非接触送电装置;以及接收从非接触送电装置供给的电力的非接触受电装置。非接触送电装置具备送电线圈。非接触受电装置具备与送电线圈磁场耦合的受电线圈。非接触送电装置与非接触受电装置通过送电线圈及受电线圈,利用电磁感应或磁场共振(共鸣)等原理,传输电力。非接触受电装置使用从非接触送电装置供给的电力,执行对作为负荷搭载的二次电池进行充电的充电处理。非接触送电装置具备对流到送电线圈的电流进行控制的送电电路。在送电电路中,利用到开关元件(FET)的E类放大器构成为送电电路。送电电路通过使FET导通/截止,从而使交变电流流到送电线圈,并将电力传输到受电线圈。另外,送电电路根据负荷来控制FET的导通/截止的定时,由此将施加到送电线圈的电压控制为理想的波形。该情形下,送电电路可以在施加到送电线圈的电压变为0V的定时执行将FET从截止切换为导通的零电压切换(ZVS:zerovoltageswitching)动作。在如上所述的结构中,非接触送电装置有时会向负荷量超过非接触送电装置的额定值的非接触受电装置传输电力。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控制FET的导通/截止的定时,可能也无法获得理想的波形。因此,在使FET从截止变为导通的定时,FET的端子的电位可能不为0V。在该状态下,如果将FET从截止切换为导通,则直通电流流到FET,FET发热,存在劣化加速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长寿命的送电装置、受电装置及电力传输系统。一实施方式涉及的送电装置具备送电线圈、送电电路、通信电路及控制电路。送电线圈与受电装置的受电线圈磁场耦合。送电电路具有开关元件,并且通过对所述开关元件进行切换而使交变电流流到所述送电线圈。通信电路与所述受电装置进行通信。控制电路控制所述送电电路的切换,并基于所述开关元件的输出电压以及预设的判定基准,判断所述受电装置的负荷是否过量,当判断所述受电装置的负荷过量时,所述控制电路通过所述通信电路将负荷过量这一意思通知给所述受电装置。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受电装置具备:受电线圈,与送电装置的送电线圈磁场耦合;二次电池,电力被充电到所述二次电池;充电电路,通过利用所述受电线圈接收到的电力,使充电电流流到所述二次电池,来对所述二次电池进行充电;通信电路,与所述送电装置进行通信;以及控制电路,控制所述充电电路,所述控制电路在通过所述通信电路从所述送电装置接收到负荷过量这一意思的通知时,控制所述充电电路,以便减小所述充电电流。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电力传输系统具备送电装置和受电装置,所述送电装置具备:送电线圈,与所述受电装置的受电线圈磁场耦合;送电电路,具有开关元件,并且通过对所述开关元件进行切换而使交变电流流到所述送电线圈;第一通信电路,与所述受电装置进行通信;以及第一控制电路,控制所述送电电路的切换,并基于所述开关元件的输出电压以及预设的判定基准,判断所述受电装置的负荷是否过量,当判断所述受电装置的负荷过量时,所述第一控制电路通过所述第一通信电路将负荷过量这一意思通知给所述受电装置,所述受电装置具备:受电线圈,与所述送电装置的所述送电线圈磁场耦合;二次电池,电力被充电到所述二次电池;充电电路,通过利用所述受电线圈接收到的电力,使充电电流流到所述二次电池,来对所述二次电池进行充电;第二通信电路,与所述送电装置进行通信;以及第二控制电路,控制所述充电电路,所述第二控制电路在通过所述第二通信电路从所述送电装置接收到负荷过量这一意思的通知时,控制所述充电电路,以便减小所述充电电流。附图说明图1是用于对一实施方式涉及的非接触电力传输装置的结构例进行说明的图。图2是用于对一实施方式涉及的非接触送电装置及非接触受电装置的结构例进行说明的图。图3是用于对一实施方式涉及的非接触送电装置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的说明图。图4是用于对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非接触送电装置的动作示例进行说明的图。图5是用于对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非接触送电装置的动作示例进行说明的图。图6是用于对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非接触送电装置的动作示例进行说明的图。图7是用于对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非接触受电装置的动作示例进行说明的图。图8是用于对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非接触送电装置的动作示例进行说明的图。图9是用于对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非接触送电装置的动作示例进行说明的图。图10是用于对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非接触受电装置的动作示例进行说明的图。附图标记说明1…非接触电力传输装置,2…非接触送电装置,3…非接触受电装置,4…AC适配器,11…送电底座,12…显示部,13…送电线圈,14…电源电路,15…送电电路,16…无线通信电路,16a…天线,17…控制电路,21…受电线圈,22…显示部,23…二次电池,24…受电电路,25…充电电路,26…无线通信电路,26a…天线,27…控制电路,31…栅极驱动器,32…定时生成电路,33…A/D转换器,34…处理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参照附图,对一实施方式涉及的送电装置、受电装置及电力传输系统进行说明。首先,对非接触电力传输装置1的概要进行说明。图1是示出一实施方式涉及的非接触电力传输装置1的结构例的说明图。非接触电力传输装置1是具备供给电力(送电)的非接触送电装置2以及接收从非接触送电装置2供给的电力的非接触受电装置3的电力传输系统。非接触送电装置2是利用电磁感应或磁场共振(共鸣)等磁场耦合向非接触受电装置3供给电力的送电装置。即,非接触送电装置2在不与非接触受电装置3电连接的状态(非接触状态)下,向非接触受电装置3供给电力。如图1所示,非接触送电装置2具备送电底座11、显示部12及送电线圈13。送电底座11是非接触送电装置2的壳体的一部分形成为平板状而成的部分,并且在筺体内部设有送电线圈13。显示部12是示出非接触送电装置2的状态的指示器(例如LED或显示器等)。显示部12根据非接触送电装置2的动作状态来切换显示颜色。另外,例如显示部12也可以构成为能够显示指示动作状态的消息。送电线圈13是通过交流电力产生磁场的线圈。送电线圈13例如通过与未图示的电容器串联或并联连接,从而构成共振电路(送电共振电路)。送电线圈13构成为与送电底座11的载置非接触受电装置3的面(载置面)平行地配置。送电线圈13既可以构成为缠绕绝缘电线而成的绕组结构,也可以通过在印刷基板上形成线圈图案而构成。非接触受电装置3是接收从非接触送电装置2送出的电力的受电装置。非接触受电装置3例如构成为智能手机、平板PC、POS终端等便携信息终端。另外,非接触受电装置3也可以构成为,连接到智能手机、平板PC、POS终端等便携信息终端的电源端子,将从非接触送电装置2送出的电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送电装置,具备:/n送电线圈,与受电装置的受电线圈磁场耦合;/n送电电路,具有开关元件,并且通过对所述开关元件进行切换而使交变电流流到所述送电线圈;/n通信电路,与所述受电装置进行通信;以及/n控制电路,控制所述送电电路的切换,并基于所述开关元件的输出电压以及预设的判定基准,判断所述受电装置的负荷是否过量,当判断所述受电装置的负荷过量时,所述控制电路通过所述通信电路将负荷过量这一意思通知给所述受电装置。/n
【技术特征摘要】
20180711 JP 2018-1314881.一种送电装置,具备:
送电线圈,与受电装置的受电线圈磁场耦合;
送电电路,具有开关元件,并且通过对所述开关元件进行切换而使交变电流流到所述送电线圈;
通信电路,与所述受电装置进行通信;以及
控制电路,控制所述送电电路的切换,并基于所述开关元件的输出电压以及预设的判定基准,判断所述受电装置的负荷是否过量,当判断所述受电装置的负荷过量时,所述控制电路通过所述通信电路将负荷过量这一意思通知给所述受电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电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电路基于所述开关元件的输出电压,判断在所述开关元件从截止成为导通的定时,所述开关元件的输出电压是否为所述判定基准以上的电压,
当判断所述开关元件的输出电压为所述判定基准以上的电压时,所述控制电路判断所述受电装置的负荷过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送电装置,其中,
当比所述开关元件从截止成为导通的定时早规定时间的定时下的所述开关元件的输出电压为所述判定基准以上时,所述控制电路判断所述受电装置的负荷过量。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送电装置,其中,
当从比所述开关元件自截止成为导通的定时早规定时间的定时到所述开关元件自截止成为导通的定时为止的所述开关元件的输出电压的累计值为所述判定基准以上时,所述控制电路判断所述受电装置的负荷过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电装置,其中,
所述判定基准是作为一个值的阈值或者是具有上限和下限的基准范围。
6.一种受电装置,具备:
受电线圈,与送电装置的送电线圈磁场耦合;
二次电池,电力被充电到所述二次电池;
充电电路,通过利用所述受电线圈接收到的电力,使充电电流流到所述二次电池,来对所述二次电池进行充电;
通信电路,与所述送电装置进行通信;以及
控制电路,控制所述充电电路,所述控制电路在通过所述通信电路从所述送电装置接收到负荷过量这一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加藤雅一,
申请(专利权)人:东芝泰格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