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二次电池的充电方法
本公开涉及二次电池的充电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近年来的个人电脑、摄像机和移动电话等信息关联设备、通信设备等的快速的普及,作为其电源而被利用的电池的开发受到重视。另外,在汽车产业界等中,电动汽车用或混合动力汽车用的高输出且高容量的电池的开发也在推进。在电池中,锂二次电池使用在金属中具有最大的离子化倾向的锂作为负极,因此与正极的电位差大,能得到高的输出电压,在此方面受到注目。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下述内容:在锂离子二次电池中,通过减小从充电器供给的充电电流而将电池进行充电,能够抑制过充电等、并且缩短充电时间。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下述内容:在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中,通过以高的电流值进行快速充电,然后,以低的电流值进行充电,能够抑制过充电等、并且缩短充电时间。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下述技术:在锂二次电池中,通过在金属锂负极与电解质的界面设置锂离子担载层,从而将负极表面稳定化,抑制锂枝晶的生长。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185060号公报r>专利文献2:日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二次电池的充电方法,所述二次电池依次具有正极集电箔、正极活性物质层、固体电解质层和负极集电箔,并利用金属锂的析出-溶解反应作为负极的反应,所述充电方法具有多阶段的充电工序,其特征在于,/n至少具有第1充电工序和第2充电工序,/n所述第1充电工序通过将所述二次电池以第1电流密度I1(mA/cm
【技术特征摘要】
20180712 JP 2018-1326061.一种二次电池的充电方法,所述二次电池依次具有正极集电箔、正极活性物质层、固体电解质层和负极集电箔,并利用金属锂的析出-溶解反应作为负极的反应,所述充电方法具有多阶段的充电工序,其特征在于,
至少具有第1充电工序和第2充电工序,
所述第1充电工序通过将所述二次电池以第1电流密度I1(mA/cm2)充电,使金属锂在所述固体电解质层的所述负极集电箔侧表面析出,从而形成作为负极活性物质层的一部分的、由该金属锂构成的粗糙被覆层,
所述第2充电工序在所述第1充电工序后将所述二次电池以比所述第1电流密度I1大的第2电流密度I2充电,来增厚所述粗糙被覆层的厚度,
在将所述固体电解质层的所述负极集电箔侧表面的粗糙高度设为Y(μm)、将所述粗糙被覆层的厚度设为X(μm)时,所述第1充电工序将所述二次电池以所述第1电流密度I1充电至X/Y变为0.5以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的充电方法,具有下述工序:测定所述二次电池的温度T、电流密度I和电压V,并基于该温度T、该电流密度I和该电压V来算出所述二次电池的充电状态值SOC,
在所述SOC为规定的阈值SOC(preLi)以下的情况下,实施所述第1充电工序,
在所述SOC超过所述阈值的情况下,实施所述第2充电工序,
在将所述负极的面积设为S(cm2)、将所述固体电解质层的所述粗糙高度设为Y(μm)、将所述金属锂的密度设为D(g/cm3)、将所述金属锂的理论容量设为Z(mAh/g)、将所述二次电池的容量设为M(mAh)时,所述阈值满足下述式(1),
式(1):SOC(preLi)=[{S×(Y/10000)×D×Z÷2}÷M]×10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二次电池的充电方法,
所述第1电流密度I1基于第1数据群由所述温度T和所述SOC来决定,所述第1数据群表示预先算出的所述温度T和所述SOC与所述电流密度I的关系。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二次电池的充电方法,所述第2电流密度I2基于第2数据群由所述温度T和所述阈值来决定,所述第2数据群表示预先算出的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西濛,野濑雅文,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