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酰胺树脂组合物及使用其的脱模薄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154114 阅读:5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18 15:21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形成薄膜时的脱模性得到改善的聚酰胺树脂组合物及使用其的脱模薄膜。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述的聚酰胺树脂组合物包含聚酰胺树脂和未改性聚丙烯树脂,且包含聚烯烃蜡和/或改性聚乙烯树脂,前述未改性聚丙烯树脂的含量为0.1~10质量%、前述聚烯烃蜡和/或改性聚乙烯树脂的含量为0.1~8质量%。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述的脱模薄膜包含上述的聚酰胺树脂组合物。

Polyamide resin composition and release film using i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聚酰胺树脂组合物及使用其的脱模薄膜
本专利技术涉及形成薄膜时的脱模性得到改善的聚酰胺树脂组合物及使用其的脱模薄膜。
技术介绍
网球、羽毛球的球拍框架、高尔夫球杆、鱼竿等出于轻量化的目的,其内部为中空。作为制造内部为中空的管状结构物的方法,已知有内压成型法。内压成型法中,例如在管状的薄膜的周围卷绕预浸料,边对管内部施加高压力边将周围的预浸料成型后将管取出,由此得到内部为中空的管状结构物。作为管状的薄膜,使用聚酰胺薄膜。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一种纤维强化塑料制管状体,其为在纤维强化塑料层的内侧具有热塑性薄膜的管状体,其特征在于,热塑性薄膜的厚度为5μm以上且30μm以下。另外,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一种球拍框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模具成型来制造由纤维强化树脂形成的中空的球拍框架,在模具内加热成型时使用的内压填充用的挠性管的表面预先形成由有机硅聚合物或氟系聚合物形成的脱模层,成型后将该挠性管从框架中取出。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特开2000-238152号公报专利文献2:特开平11-244424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然而,试图将由聚酰胺薄膜形成的管从成型后的管状结构物中取出时,有时会发生破损,要求改善脱模性。于是,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形成薄膜时的脱模性得到改善的聚酰胺树脂组合物及使用其的脱模薄膜。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本专利技术为一种聚酰胺树脂组合物、及包含其的脱模薄膜,该聚酰胺树脂组合物包含聚酰胺树脂和未改性聚丙烯树脂,且包含聚烯烃蜡和/或改性聚乙烯树脂,其中,前述未改性聚丙烯树脂的含量为0.1~10质量%,前述聚烯烃蜡和/或改性聚乙烯树脂的含量为0.1~8质量%。专利技术的效果通过本专利技术,可以提供一种形成薄膜时的脱模性得到改善的聚酰胺树脂组合物及使用其的脱模薄膜。具体实施方式<聚酰胺树脂>本专利技术中使用的聚酰胺树脂以内酰胺、氨基羧酸、或由二胺与二羧酸形成的尼龙盐作为原料,通过熔融聚合、溶液聚合、固相聚合等公知的方法进行聚合或共聚而得到。作为内酰胺,可举出己内酰胺、庚内酰胺、十一烷内酰胺、十二烷内酰胺、α-吡咯烷酮、α-哌啶酮等。作为氨基羧酸,可举出6-氨基己酸、7-氨基庚酸、9-氨基壬酸、11-氨基十一烷酸、12-氨基十二烷酸等。这些可以使用1种或2种以上。另外,作为构成尼龙盐的二胺,可举出乙二胺、三亚甲基二胺、四亚甲基二胺、五亚甲基二胺、六亚甲基二胺、七亚甲基二胺、八亚甲基二胺、九亚甲基二胺、十亚甲基二胺、十一亚甲基二胺、十二亚甲基二胺、十三亚甲基二胺、十四亚甲基二胺、十五亚甲基二胺、十六亚甲基二胺、十七亚甲基二胺、十八亚甲基二胺、十九亚甲基二胺、二十亚甲基二胺、2-甲基-1,5-戊二胺、3-甲基-1,5-戊二胺、2-甲基-1,8-辛二胺、2,2,4-三甲基六亚甲基二胺、2,4,4-三甲基六亚甲基二胺、5-甲基-1,9-壬二胺等脂肪族二胺;1,3-环己基二胺、1,4-环己基二胺、1,3-环己基二甲胺、1,4-环己基二甲胺、双(4-氨基环己基)甲烷、双(4-氨基环己基)丙烷、双(3-甲基-4-氨基环己基)甲烷、双(3-甲基-4-氨基环己基)丙烷、5-氨基-2,2,4-三甲基-1-环戊烷甲胺、5-氨基-1,3,3-三甲基环己基甲胺(异佛尔酮二胺)、双(氨基丙基)哌嗪、双(氨基乙基)哌嗪、降冰片烷二甲胺、三环癸烷二甲胺等脂环式二胺;间苯二甲胺、对苯二甲胺等芳香族二胺等。这些可以使用1种或2种以上。另一方面,作为构成尼龙盐的二羧酸,可举出己二酸、庚二酸、辛二酸、壬二酸、癸二酸、十一烷二酸、十二烷二酸、十三烷二酸、十四烷二酸、十五烷二酸、十六烷二酸、十八烷二酸、二十烷二酸等脂肪族二羧酸;1,3-环己烷二羧酸、1,4-环己烷二羧酸、二环己烷甲烷-4,4’-二羧酸、降冰片烷二羧酸等脂环式二羧酸;间苯二甲酸、对苯二甲酸、1,4-萘二羧酸、2,6-萘二羧酸、2,7-萘二羧酸等芳香族二羧酸等。这些可以使用1种或2种以上。对于聚酰胺树脂,可以将自这些内酰胺、氨基羧酸、或由二胺与二羧酸形成的尼龙盐衍生的均聚物(均聚聚酰胺)或共聚物(共聚聚酰胺)以各自单独或混合物的形式来使用。作为本专利技术中使用的聚酰胺树脂的构成成分的具体例,可举出:聚己内酰胺(聚酰胺6)、聚十一烷内酰胺(聚酰胺11)、聚十二烷内酰胺(聚酰胺12)、聚己二酰乙二胺(聚酰胺26)、聚己二酰丁二胺(聚酰胺46)、聚己二酰己二胺(聚酰胺66)、聚壬二酰己二胺(聚酰胺69)、聚癸二酰己二胺(聚酰胺610)、聚十一烷二酰己二胺(聚酰胺611)、聚十二烷二酰己二胺(聚酰胺612)、聚对苯二甲酰己二胺(聚酰胺6T)、聚间苯二甲酰己二胺(聚酰胺6I)、聚六氢对苯二甲酰己二胺(聚酰胺6T(H))、聚己二酰壬二胺(聚酰胺96)、聚壬二酰壬二胺(聚酰胺99)、聚癸二酰壬二胺(聚酰胺910)、聚十二烷二酰壬二胺(聚酰胺912)、聚对苯二甲酰壬二胺(聚酰胺9T)、聚对苯二甲酰三甲基己二胺(聚酰胺TMHT)、聚六氢对苯二甲酰壬二胺(聚酰胺9T(H))、聚萘二甲酰壬二胺(聚酰胺9N)、聚己二酰癸二胺(聚酰胺106)、聚壬二酰癸二胺(聚酰胺109)、聚癸二酰癸二胺(聚酰胺1010)、聚十二烷二酰癸二胺(聚酰胺1012)、聚对苯二甲酰癸二胺(聚酰胺10T)、聚六氢对苯二甲酰癸二胺(聚酰胺10T(H))、聚萘二甲酰癸二胺(聚酰胺10N)、聚己二酰十二烷二胺(聚酰胺126)、聚壬二酰十二烷二胺(聚酰胺129)、聚癸二酰十二烷二胺(聚酰胺1210)、聚十二烷二酰十二烷二胺(聚酰胺1212)、聚对苯二甲酰十二烷二胺(聚酰胺12T)、聚六氢对苯二甲酰十二烷二胺(聚酰胺12T(H))、聚萘二甲酰十二烷二胺(聚酰胺12N)、聚己二酰间苯二甲胺(聚酰胺MXD6)、聚辛二酰间苯二甲胺(聚酰胺MXD8)、聚壬二酰间苯二甲胺(聚酰胺MXD9)、聚癸二酰间苯二甲胺(聚酰胺MXD10)、聚十二烷二酰间苯二甲胺(聚酰胺MXD12)、聚对苯二甲酰间苯二甲胺(聚酰胺MXDT)、聚间苯二甲酰间苯二甲胺(聚酰胺MXDI)、聚萘二甲酰间苯二甲胺(聚酰胺MXDN)、聚十二烷二酰双(4-氨基环己基)甲烷(聚酰胺PACM12)、聚对苯二甲酰双(4-氨基环己基)甲烷(聚酰胺PACMT)、聚间苯二甲酰双(4-氨基环己基)甲烷(聚酰胺PACMI)、聚十二烷二酰双(3-甲基-4-氨基环己基)甲烷(聚酰胺二甲基PACM12)、聚己二酰异佛尔酮二胺(聚酰胺IPD6)、聚对苯二甲酰异佛尔酮二胺(聚酰胺IPDT)(以上、均聚聚酰胺)及使用这些原料单体的聚酰胺共聚物(共聚聚酰胺)等。这些可以使用1种或2种以上。考虑到得到薄膜的耐热性、机械强度、透明性、经济性、获取的容易性等,聚酰胺树脂优选为选自由如下单元组成的组中的至少1种构成的均聚物或共聚物:由己内酰胺衍生的单元(己内酰胺单元)、由六亚甲基二胺与己二酸衍生的单元(己二酰己二胺单元)、及由十二烷内酰胺衍生的单元(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聚酰胺树脂组合物,其包含聚酰胺树脂和未改性聚丙烯树脂,且包含聚烯烃蜡和/或改性聚乙烯树脂,/n其中,所述未改性聚丙烯树脂的含量为0.1~10质量%,/n所述聚烯烃蜡和/或改性聚乙烯树脂的含量为0.1~8质量%。/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70530 JP 2017-106694;20170530 JP 2017-106695;201.一种聚酰胺树脂组合物,其包含聚酰胺树脂和未改性聚丙烯树脂,且包含聚烯烃蜡和/或改性聚乙烯树脂,
其中,所述未改性聚丙烯树脂的含量为0.1~10质量%,
所述聚烯烃蜡和/或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竹内绚哉薮直靖佐野英男
申请(专利权)人:宇部兴产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