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钩握自动紧固接地线夹其及使用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3152093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18 14:3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钩握自动紧固接地线夹其及使用方法,旨在提供一种可提高操作安全性的钩握自动紧固接地线夹其及使用方法。接地线夹包括上端设置有连接部的壳体,设置于壳体内、螺杆朝下的电动缸,设置于壳体内、为电动缸供电的蓄电池,设置于壳体内、用于控制蓄电池及电动缸的控制器,与电动缸的螺母铰接、向下伸出的推杆,固定设置于壳体下端、呈J形的弯钩,以及设置于推杆下端、与弯钩的弯曲部对应的第一线夹,所述第一线夹的下端设置弧形凹槽,所述电动缸用于驱动第一线夹升降;所述第一线夹与弯钩邻接的一侧与弯钩该侧导向配合,所述弯钩的弯曲部内侧设置与第一线夹对应配合的第二线夹。本发明专利技术可有效提升高压导线接地的效率。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 hook grip automatic fastening ground wire clamp and its use metho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钩握自动紧固接地线夹其及使用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高压接地设备
,尤其是涉及一种钩握自动紧固接地线夹其及使用方法。
技术介绍
高压输电线路运检作业现场大多位于野外,在停电检修作业前需要进行工作接地线和个人保安接地线搭接,每次搭接作业主要包括人员背负起吊绳及起吊滑车上塔、起吊绝缘操作杆及验电器、接地线,验电和工作接地线、个人保安接地线搭接几个步骤;该种传统的搭接方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诸多弊端,主要如下:(1)人员背负起吊绳及起吊滑车上塔存在高处坠落、触电风险;(2)起吊绝缘操作杆及验电器、接地线存在物体掉落及人员触电风险;(3)验电和工作接地线、保安接地线搭接过程中人员劳动强度大、操作难度大、效率低下、安全系数小。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绝缘操作杆长度长、重量大、咬合操作机构操作困难,特别是在几十米的高空及狭窄的铁塔横担上,操作长达5米以上的绝缘操作杆进行接地线搭接头与导线的咬合实属不易,安全风险也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旨在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操作相对简单,安全性高的钩握自动紧固接地线夹其及使用方法。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钩握自动紧固接地线夹,包括上端设置有连接部的壳体,设置于壳体内、螺杆朝下的电动缸,设置于壳体内、为电动缸供电的蓄电池,设置于壳体内、用于控制蓄电池及电动缸的控制器,与电动缸的螺母铰接、向下伸出的推杆,固定设置于壳体下端、呈J形的弯钩,以及设置于推杆下端、与弯钩的弯曲部对应的第一线夹,所述第一线夹的下端设置弧形凹槽,所述电动缸用于驱动第一线夹升降;所述第一线夹与弯钩邻接的一侧与弯钩该侧导向配合,所述弯钩的弯曲部内侧设置与第一线夹对应配合的第二线夹。优选的是,其还包括设置于弯钩短边端部、向外侧倾斜伸出的导向板。优选的是,所述弯钩的弯曲部内侧设置有第二线夹。优选的是,所述弯钩包括与壳体连接的座体部,以及与座体部分体的U形部;所述座体部与U形部通过可拆卸方式连接。钩握自动紧固接地线夹的使用方法,该方法采用绝缘绳及如上所述的接地线夹实现操作,该方法包括如下内容:(1)操作人员对输电线路进行验电,防止带电操作;(2)操作人员将接地线夹连接已经接地的接地线,携带接地线夹及绝缘绳到达铁塔挑梁上,并做好防护措施;(3)操作人员将绝缘绳的一端与接地线夹的连接部连接,并确保接地线夹处于打开状态;(4)操作人员操作绝缘绳将接地线夹下放,当输电线进入第一线夹及第二线夹之间后,通过控制器使电动缸工作,第一线夹向第二线夹移动并夹持住输电线,电动缸停止工作,实现该相输电线的接地。钩握自动紧固接地线夹的使用方法,该方法采用绝缘操作杆及如上所述的接地线夹实现操作,该方法包括如下内容:(1)操作人员对输电线路进行验电,防止带电操作;(2)操作人员将接地线夹连接已经接地的接地线,携带接地线夹及绝缘操作杆到达铁塔挑梁上,并做好防护措施;(3)操作人员将绝缘操作杆的一端与接地线夹的连接部连接,并确保接地线夹处于打开状态;(4)操作人员操作绝缘操作杆将接地线夹下放,当输电线进入第一线夹及第二线夹之间后,通过控制器使电动缸工作,第一线夹向第二线夹移动并夹持住输电线,电动缸停止工作,实现该相输电线的接地。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优点:本专利技术的接地线夹采用远程遥控电动实现输电线的夹持,不再采用操作杆进行接地线夹的开合,因此操作效率大幅提高,操作人员无需再携带操作杆进行铁架的攀爬,故劳动强度可大幅降低。与此同时,本专利技术可采用轻便小巧的绝缘绳来替代绝缘操作杆,以进一步降低操作者携带器具的重量与体积,轻便小巧的绝缘绳与电动咬合操作机构的搭配使用使得操作变得简单易行,效率高、人机功效突出、安全系数大。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第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右视图。图3为图2中A-A的剖视图。图4为图1的俯视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第二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中:连接部1,壳体2,电动缸3,推杆4,弯钩5,座体部51,U形部52,第一线夹6,弧形凹槽7,第二线夹8,导向板9,蓄电池10,控制器11。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在以下描述中,为了清楚展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及工作方式,将以附图为基准,借助诸多方向性词语进行描述,但是应当将“前”、“后”、“左”、“右”、“上”、“下”等词语理解为方便用语,而不应当理解为限定性词语。实施例1图1-4所示钩握自动紧固接地线夹,包括上端设置有连接部的壳体,设置于壳体内、螺杆朝下的电动缸,设置于壳体内、为电动缸供电的蓄电池,设置于壳体内、用于控制蓄电池及电动缸的控制器,与电动缸的螺母铰接、向下伸出的推杆,固定设置于壳体下端、呈J形的弯钩,以及设置于推杆下端、与弯钩的弯曲部对应的第一线夹,所述第一线夹的下端设置弧形凹槽,所述电动缸用于驱动第一线夹升降;所述第一线夹与弯钩邻接的一侧与弯钩该侧导向配合,可采用片平面间隙配合或者导槽结构等形式;,所述弯钩的弯曲部内侧设置与第一线夹对应配合的第二线夹。第二线夹可采用螺钉或者粘接等方式与弯钩连接,第一线夹与第二线夹配合可有效降低对高压导线外壳的磨损,提高安全性。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弯钩包括与壳体连接的座体部,以及与座体部分体的U形部;所述座体部与U形部通过可拆卸方式连接,可采用螺栓或者锁扣等构件进行连接;座体部则可通过螺接或者焊接等方式与壳体连接。当电动缸出现故障时,可快速分离U形部,实现接地线夹与高压导线的脱离,作为电器故障时的挽救措施,以提高接地线夹使用的便利性。实施例2图5所示钩握自动紧固接地线夹,其中,其还包括设置于弯钩短边端部、向外侧倾斜伸出的导向板,导向板可通过螺钉或铆钉与弯钩连接,导向板可进一步提高操作的便捷性,使用时通过导向板快速勾住高压导线并将弯钩引导至高压导线,以便于弯钩快速勾住高压导线,提高操作的效率。其余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钩握自动紧固接地线夹的使用方法,该方法采用绝缘绳及如上实施例所述的接地线夹实现操作,该方法包括如下内容:(1)操作人员对输电线路进行验电,防止带电操作;(2)操作人员将接地线夹连接已经接地的接地线,携带接地线夹及绝缘绳到达铁塔挑梁上,并做好防护措施;(3)操作人员将绝缘绳的一端与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钩握自动紧固接地线夹,其特征在于:包括上端设置有连接部的壳体,设置于壳体内、螺杆朝下的电动缸,设置于壳体内、为电动缸供电的蓄电池,设置于壳体内、用于控制蓄电池及电动缸的控制器,与电动缸的螺母铰接、向下伸出的推杆,固定设置于壳体下端、呈J形的弯钩,以及设置于推杆下端、与弯钩的弯曲部对应的第一线夹,所述第一线夹的下端设置弧形凹槽,所述电动缸用于驱动第一线夹升降;所述第一线夹与弯钩邻接的一侧与弯钩该侧导向配合,所述弯钩的弯曲部内侧设置与第一线夹对应配合的第二线夹。/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钩握自动紧固接地线夹,其特征在于:包括上端设置有连接部的壳体,设置于壳体内、螺杆朝下的电动缸,设置于壳体内、为电动缸供电的蓄电池,设置于壳体内、用于控制蓄电池及电动缸的控制器,与电动缸的螺母铰接、向下伸出的推杆,固定设置于壳体下端、呈J形的弯钩,以及设置于推杆下端、与弯钩的弯曲部对应的第一线夹,所述第一线夹的下端设置弧形凹槽,所述电动缸用于驱动第一线夹升降;所述第一线夹与弯钩邻接的一侧与弯钩该侧导向配合,所述弯钩的弯曲部内侧设置与第一线夹对应配合的第二线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钩握自动紧固接地线夹,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设置于弯钩短边端部、向外侧倾斜伸出的导向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钩握自动紧固接地线夹,其特征在于:所述弯钩包括与壳体连接的座体部,以及与座体部分体的U形部;所述座体部与U形部通过可拆卸方式连接。


4.钩握自动紧固接地线夹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采用绝缘绳及如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接地线夹实现操作,该方法包括如下内容:
(1)操作人员对输电线路进行验电,防止带电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显跃李洪曾伶熙赵红伟邵益华罗毅杨建兴唐宁郑冠博鲍利军冯峰严正兴谢霖邵尽波潘家武孙伟忠邵辉杨蕴琪宋文斌兰兴伟马腾李亚奇李逢源徐良彭文胜吴兴概王云飞字静波王艳华甘洪发张瑞祥黄磊黄捷谭华符明超瞿丹
申请(专利权)人:云南送变电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云南;5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