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朱刚专利>正文

一种间歇式雾化喷射器及间歇式雾化喷射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3138847 阅读:10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18 09:3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灭火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间歇式雾化喷射器及间歇式雾化喷射系统。间歇式雾化喷射器包括本体,设于本体内的适于储存液体的储液腔,适于储存高压气体的储气腔,集成阀,和控制集成阀开启和关闭的操作机构,储气腔具有相互连通的第一储气腔和第二储气腔,第一储气腔和第二储气腔分设于集成阀的两侧,位于集成阀同一侧的储液腔和第二储气腔之间受集成阀控制接通或断开。本发明专利技术的间歇式雾化喷射器结构紧凑,适于单兵使用。

A kind of intermittent atomizer and its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间歇式雾化喷射器及间歇式雾化喷射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灭火装置
,具体涉及一种间歇式雾化喷射器及间歇式雾化喷射系统。
技术介绍
水廉价、易得,因此在灭火时,水是一种较为常用的灭火剂。传统使用水的灭火方式以泼洒式为主,即将水直接泼向燃烧物的灭火方式。泼洒式灭火具有如下特点1、具有吸热作用,直接将灭火剂水泼向或喷向燃烧物,部分水会吸收燃烧物燃烧释放的热量;2、燃烧物表面的微结构可以延缓水的流速和变更水流方向,延长灭火剂水在燃烧物表面的停留时间;3、由于重力的作用,水会流向势能更低的位置;4、进入燃烧空间的大多水是常温的,不会很快气化;5、具有遮盖燃烧物的遮盖作用,水对燃烧物的遮盖作用通常表现在它的流径上;6、具有冲击波作用,即高速流对燃烧物的冲击作用;7、如果燃烧物是木质类,灭火剂水具有浸润作用,即湿化作用。其中泼洒式灭火最为突出的特点是吸热作用、冲击作用和遮盖作用。但是起到这三个作用的水占泼洒出的灭火剂水的比例很小,这是因为水受到重力作用会脱离火灶,这个速度很快,导致灭火剂水早早的就脱离了灭火任务。而且,参与吸热作用的水是在比热吸热阶段,吸热能力很弱,因此,采用泼洒式灭火时水的利用率极低。现有技术中,可以采用雾化水灭火,来提高灭火效率。雾化水灭火的原理是利用快开技术放出存在储能腔中的高压气体,将预先储存在容器中的水快速推出容器,水在飞行过程与空气发生碰撞,在不同的飞行阶段形成不同粒径的雾滴,飞行越远雾滴粒径越小。这种雾化过程发生的时间很短,水团经过雾化后形成的雾滴与燃烧物及燃烧空间接触的表面积增加,水团本身体积又因雾化而变小,这就利于雾滴迅速吸热气化,形成气态水。在这个由液转气的相变过程中单位质量的水较任何时候吸热都多,而吸收热量是灭火的主要方面,它可以使火场温度降低。例如1Kg水气化热为2200KJ。由于灭火是一个过程,在各个阶段都有不同的表现,所以各阶段采用不同方式也是必然的。火场的各部分燃烧也是不均衡的,各点燃烧物种类,各点燃烧时所受气流的影响,各点所处温度场等诸多因素必然在各点表现出来的燃烧热强度均不一样。所以在某种环境,某些条件下就需要单兵进入,利用手中的装备加快灭火速度。因此,需要一种灭火效率高,单兵使用的灭火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灭火效率高,可单兵使用的间歇式雾化喷射器,以及具有该间歇式雾化喷射器的间歇式雾化喷射系统。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间歇式雾化喷射器,包括本体,设于所述本体内的适于储存液体的储液腔,适于储存高压气体的储气腔,集成阀,和控制所述集成阀开启和关闭的操作机构,所述储气腔具有相互连通的第一储气腔和第二储气腔,所述第一储气腔和所述第二储气腔分设于所述集成阀的两侧,位于所述集成阀同一侧的所述储液腔和所述第二储气腔之间受所述集成阀控制接通或断开。所述集成阀上均布有多个连通所述第一储气腔和所述第二储气腔腔的气体通道。还包括设于所述储液腔的靠近所述集成阀一侧端部的喷口,所述集成阀上设有主阀芯,在关闭位置时,所述主阀芯与所述喷口抵接,在开启位置时,所述主阀芯与所述喷口分离,所述喷口上设有连通所述第二储气腔和所述储液腔的喷口孔。所述喷口包括与所述主阀芯抵接的锥台状的抵接端,所述抵接端的倾斜侧壁具有向所述抵接端内凹陷的弧度。所述喷口还包括与所述抵接端连接的连接端,所述抵接端和所述连接端的连接处圆滑过渡。所述喷口、所述喷口孔,所述第二储气腔,所述储液腔同轴设置。所述本体包括设有所述储液腔的第一件,设有第二储气腔的第二件,设有第一储气腔的第三件,所述第一件的一端与连接套的一端连接,所述连接套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件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件的另一端与所述集成阀的一端连接,所述集成阀的另一端连接有所述第三件,所述连接套的靠近所述第二件的一端内部连接有喷口;或所述本体包括设有所述储液腔的第一件,设有第二储气腔的第二件,和设有第一储气腔的第三件,所述第一件的一端与与所述第二件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件的另一端与所述集成阀的一端连接,所述集成阀的另一端连接有所述第三件,所述第二件的靠近所述集成阀的一端内部连接有喷口。第三件为钢板拉伸工艺成型的桶型结构,所述桶型结构的内腔为所述第一储气腔。所述储气腔内的气体压力为1.5MPa-3.5MPa。本专利技术的间歇式雾化喷射系统,具有上述的间歇式雾化喷射器。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1.本专利技术的间歇式雾化喷射器,包括本体,设于所述本体内的适于储存液体的储液腔,适于储存高压气体的储气腔,集成阀,和控制所述集成阀开启和关闭的操作机构,所述储气腔具有相互连通的第一储气腔和第二储气腔,所述第一储气腔和所述第二储气腔分设于所述集成阀的两侧,位于所述集成阀同一侧的所述储液腔和所述第二储气腔之间受所述集成阀控制接通或断开。间歇式雾化喷射器在使用时,操作机构打开所述集成阀,所述集成阀接通所述第二储气腔和所述储液腔,所述第一储气腔内的气体进入到第二储气腔内,第二储气腔内的气体进入到所述储液腔内,气体在所述储液腔内与灭火剂混合后,从液体出口喷出,并在飞行的过程中与空气分子发生碰撞形成雾化水。间歇式雾化喷射器是间歇式脉冲喷射的方式,单次喷射的雾化水量为存储在储气腔和储液腔内的灭火剂和气体的混合量,由于采用压力气体进行喷射,喷出的雾化水动能更大,更容易到达火灶;水在不同的飞行阶段形成的雾滴粒径不同,飞行时间越长雾滴粒径越小,小粒径的雾滴可以迅速吸热气化形成气态水,较大的降低火场温度,进而达到较高的灭火效率;同时,储气腔和储液腔储存的气体量和灭火剂量是一次的喷射量,使得间歇式雾化喷射器的体积不会较大,能够由单兵携带,适合单兵使用。而且,所述储气腔分为第一储气腔和第二储气腔,且分别位于所述集成阀的两侧,能够避免喷射器的前端过长和过粗,且能够相应的平衡所述间歇式雾化喷射器的重心位置,方便携带,更加的适合单兵使用。2.本专利技术的间歇式雾化喷射器,在集成阀上设置气体通道能够使得喷射器结构更加的紧凑。3.本专利技术的间歇式雾化喷射器,所述喷口上的弧度及圆滑过渡设置,可以减少涡流和局部损失。4.本专利技术的间歇式雾化喷射器,所述喷口、所述喷口孔,所述第二储气腔,所述储液腔同轴设置,使得结构更加紧凑,减少喷射器的体积。5.本专利技术的间歇式雾化喷射器,所述第三件为钢板拉伸工艺成型的桶型结构,可以简化工艺,降低成本,且能减轻喷射器的重量。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间歇式雾化喷射器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间歇式雾化喷射器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储液腔;2-第一储气腔;3-第二储气腔;4-扳机;5-液体出口;6-集成阀;7-喷口;8-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间歇式雾化喷射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本体,设于所述本体内的适于储存液体的储液腔(1),适于储存高压气体的储气腔,集成阀(6),和控制所述集成阀(6)开启和关闭的操作机构,所述储气腔具有相互连通的第一储气腔(2)和第二储气腔(3),所述第一储气腔(2)和所述第二储气腔(3)分设于所述集成阀(6)的两侧,位于所述集成阀(6)同一侧的所述储液腔(1)和所述第二储气腔(3)之间受所述集成阀(6)控制接通或断开。/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间歇式雾化喷射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本体,设于所述本体内的适于储存液体的储液腔(1),适于储存高压气体的储气腔,集成阀(6),和控制所述集成阀(6)开启和关闭的操作机构,所述储气腔具有相互连通的第一储气腔(2)和第二储气腔(3),所述第一储气腔(2)和所述第二储气腔(3)分设于所述集成阀(6)的两侧,位于所述集成阀(6)同一侧的所述储液腔(1)和所述第二储气腔(3)之间受所述集成阀(6)控制接通或断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间歇式雾化喷射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成阀(6)上均布有多个连通所述第一储气腔(2)和所述第二储气腔(3)腔的气体通道(19)。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间歇式雾化喷射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于所述储液腔(1)的靠近所述集成阀(6)一侧端部的喷口(7),所述集成阀(6)上设有主阀芯(12),在关闭位置时,所述主阀芯(12)与所述喷口(7)抵接,在开启位置时,所述主阀芯(12)与所述喷口(7)分离,所述喷口(7)上设有连通所述第二储气腔(3)和所述储液腔(1)的喷口孔(8)。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间歇式雾化喷射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口(7)包括与所述主阀芯(12)抵接的锥台状的抵接端(10),所述抵接端(10)的倾斜侧壁具有向所述抵接端(10)内凹陷的弧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间歇式雾化喷射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口(7)还包括与所述抵接端(10)连接的连接端(11),所述抵接端(10)和所述连接端(11)的连接处圆滑过渡。


6.根据权利要求3-5中任一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刚魏厚瑗常久洋
申请(专利权)人:朱刚魏厚瑗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