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蓄热式催化燃烧的净化装置,包括进气组件、第一柜体、第二柜体、第一吸附单元、第二吸附单元、催化单元、电加热燃烧单元、循环换热单元,进气组件包括风机以及与风机相连的进气管;第一柜体内分为上部空间及下部空间,上部空间及下部空间通过一带有阻火器的管道相连;第一柜体的上部空间安装有电加热燃烧单元及催化单元;催化单元由若干个催化网组配合而成,催化网组上设置有催化剂。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利用上述结构可以实现快速循环废气处理,效率高,能耗低,有很好的实际应用推广价值。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蓄热式催化燃烧的净化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废气净化装置,具体的说是一种基于蓄热式催化燃烧的净化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气态有机物污染物种类繁多,主要废气为苯系物、VOCs等,生产车间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有机废气,这些废气散发到车间会污染车间的环境,人体长期吸入会对中枢神经系统造成损伤,严重损害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采用的治理方法也有多种,常用的主要是活性炭吸附法和蓄热式焚烧法。传统的使用活性炭吸附去除,吸附饱和的活性炭会再生使用,但是,经过多次使用后活性炭会彻底饱和无法再生,这些活性炭会作为危险废物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危害。同时活性炭的处理、再生、更换会产生较大运行费用,在这些过程中废气处理处于停滞状态,因此废气处理效率不够高,并且经常更换活性炭反应效果不够稳定,再者,活性炭处理设备需要一定的接触时间,并且碳层穿透时会对大气产生污染。为此,行内中出现了一种有机废气净化工艺,其包括以下步骤:(1)有机废气通过输入管道进入反应容器下部,同时,所述自由基发生系统工作产生自由基,产生的自由基通过连通管道与输入管道内的有机废气相互混合;(2)混合之后的有机废气和自由基起通过反应墙;(3)反应液喷头喷出反应液,反应液下降到反应墙,与上升的混合之后的有机废气和自由基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反应,实现净化;(4)在风机的作用下,净化之后的有机废气从输出管道排出,反应液下降到反应容器底部,并通过反应液管道反复循环利用。该专利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活性炭吸附去除的缺陷,但仍存在催化剂使用量大,催化效率低,耗能高,净化处理效率低,处理效果不稳定,设备使用寿命短等等缺陷。而现有的蓄热式焚烧法用于废气净化处理,需要在800℃以上的高温下进行,高温需要的热量多,耗能高,且处理过程中会产生N0X二次污染物。RC0,即蓄热式催化氧化法(Regenerativecatalyticoxidizers,RCO),为燃烧处理技术之一,是在催化氧化(Catalytic0xidizersco)和蓄热式焚烧法(RTO,RegenerativeThermal0xidizers)的基础上采用了一系列节能设计和材料选择继而发展成为现代先进的有机废气处理技术。综上所述,蓄热式催化氧化法进行废气处理净化有较多优势,但目前行业中缺乏成熟应用的相应装置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基于蓄热式催化燃烧的净化装置。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基于蓄热式催化燃烧的净化装置,包括进气组件、第一柜体、第二柜体、第一吸附单元、第二吸附单元、催化单元、电加热燃烧单元、循环换热单元,进气组件包括风机以及与风机相连的进气管;第一柜体内分为上部空间及下部空间,上部空间及下部空间通过一带有阻火器的管道相连;第一柜体的上部空间安装有电加热燃烧单元及催化单元;催化单元由若干个催化网组配合而成,催化网组上设置有催化剂;电加热燃烧单元包括若干根电加热丝、设置有电加热丝间的脉冲电磁阀组;第一柜体的下部空间设有循环换热单元;循环换热单元为换热管组;换热管组设有进风口、排风口;换热管组的进风口与进气组件中的进气管相连,进气管将风机吹入的废气送入循环换热单元中进行热交换,使进风被加热升温;第二柜体的上部设有第一吸附单元,下部设有第二吸附单元;第一吸附单元、第二吸附单元均为活性炭组;第二柜体的上部通过管道与换热管组的排风口相连通;第二柜体的下部通过一管道与脉冲电磁阀组相连通。本技术实施时,在第一次工作循环时,利用进气组件将废气引入,而后经由第二柜体内的第一吸附单元、第二吸附单元对废气进行吸附,在吸附完成后,被送入第一柜体的上部空间,在上部空间内经由电热丝加热并与催化单元完成催化,被加热催化后的气体经阻火器被送入第一柜体的下部空间,此时,被加热催化的气体与再进入的废气在循环换热单元中进行热交换,使排出的处理后废气温度降低,并使进入的废气温度上升,进行继续的工作循环,实现节能催化净化目的。本技术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利用上述结构可以实现快速循环废气处理,效率高,能耗低,有很好的实际应用推广价值。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在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为方便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理解,现结合附图举出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实施例:如图1所示,本技术包括进气组件1、第一柜体2、第二柜体3、第一吸附单元4、第二吸附单元5、催化单元6、电加热燃烧单元7、循环换热单元8,进气组件1包括风机以及与风机相连的进气管;第一柜体2内分为上部空间201及下部空间202,上部空间201及下部空间202通过一带有阻火器的管道203相连;第一柜体2的上部空间201安装有电加热燃烧单元7及催化单元6;催化单元6由若干个催化网组配合而成,催化网组上设置有催化剂;电加热燃烧单元7包括若干根电加热丝、设置有电加热丝间的脉冲电磁阀组;第一柜体2的下部空间设有循环换热单元8;循环换热单元8为换热管组;换热管组设有进风口、排风口;换热管组的进风口与进气组件1中的进气管11相连,进气管11将风机吹入的废气送入循环换热单元中进行热交换,使进风被加热升温;第二柜体3的下部设有第一吸附单元4,上部设有第二吸附单元5;第一吸附单元4、第二吸附单元5均为活性炭组;第二柜体3的下部通过管道10与换热管组的排风口相连通;第二柜体3的上部通过一管道9与脉冲电磁阀组相连通。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蓄热式催化燃烧的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进气组件、第一柜体、第二柜体、第一吸附单元、第二吸附单元、催化单元、电加热燃烧单元、循环换热单元,进气组件包括风机以及与风机相连的进气管;第一柜体内分为上部空间及下部空间,上部空间及下部空间通过一带有阻火器的管道相连;第一柜体的上部空间安装有电加热燃烧单元及催化单元;催化单元由若干个催化网组配合而成,催化网组上设置有催化剂;电加热燃烧单元包括若干根电加热丝、设置有电加热丝间的脉冲电磁阀组;第一柜体的下部空间设有循环换热单元;循环换热单元为换热管组;换热管组设有进风口、排风口;换热管组的进风口与进气组件中的进气管相连,进气管将风机吹入的废气送入循环换热单元中进行热交换,使进风被加热升温;第二柜体的上部设有第一吸附单元,下部设有第二吸附单元;第一吸附单元、第二吸附单元均为活性炭组;第二柜体的上部通过管道与换热管组的排风口相连通;第二柜体的下部通过一管道与脉冲电磁阀组相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蓄热式催化燃烧的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进气组件、第一柜体、第二柜体、第一吸附单元、第二吸附单元、催化单元、电加热燃烧单元、循环换热单元,进气组件包括风机以及与风机相连的进气管;第一柜体内分为上部空间及下部空间,上部空间及下部空间通过一带有阻火器的管道相连;第一柜体的上部空间安装有电加热燃烧单元及催化单元;催化单元由若干个催化网组配合而成,催化网组上设置有催化剂;电加热燃烧单元包括若干根电加热丝、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付宁,
申请(专利权)人:河北润德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