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光透镜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132802 阅读:9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18 02: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偏光透镜结构,包括入射面和与所述入射面相向且间隔设置的出光面,所述入射面和出光面分别设置于光源的光轴上,还包括第一折射面和第二折射面,所述入射面、第一折射面、出光面和第二折射面依次首尾连接;所述入射面朝出光面方向凹陷形成光源容纳腔;所述入射面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圆弧和第二圆弧;所述第一折射面和第二折射面分别为多圆弧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偏光透镜结构通过上述透镜结构设计,可使透光更均匀,出光效果更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偏光透镜结构
本技术涉及照明技术,特别涉及一种偏光透镜结构。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为了满足一定的光效,一般采用对灯具光源罩设透镜以重新分配光线。为了保证灯具(例如条形灯等)出射光线能够完全覆盖被照射物,一般需要使得灯具的照射范围大于被照射物,从而使得从该灯具的四周的透镜出射的一部分光线射向被照射物范围之外。而现有技术中的灯具普遍存在不能充分利用光线以及容易在被照射物之外产生光斑等影响照明效果的问题。特别是,当灯具离两侧柜或墙壁的距离较近时,使得从灯具四周的透镜出射的光线照射面积较小,而使得光线集中在较小区域而形成较强光斑,从而容易与被照射面形成较强亮度对比,进而影响光照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偏光透镜结构,可实现均匀出光,进而避免出现强光斑问题以改善光照效果。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偏光透镜结构,包括入射面和与所述入射面相向且间隔设置的出光面,所述入射面和出光面分别设置于光源的光轴上,还包括第一折射面和第二折射面,所述入射面、第一折射面、出光面和第二折射面依次首尾连接;所述入射面朝出光面方向凹陷形成光源容纳腔;光源设置于光源容纳腔内;所述入射面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圆弧和第二圆弧,所述第一圆弧所对应的圆心与光源之间的连接线相对于所述光轴的夹角为6.4-6.8°,所述第二圆弧所对应的圆心与光源之间的连接线相对于所述光轴的夹角为44.5-45.5°;所述第一折射面和第二折射面分别为多圆弧结构,所述多圆弧结构沿入射面至出光面方向包括依次相连的至少三个圆弧面,至少三个圆弧面分别朝向外侧凸出设置。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圆弧的圆弧面朝向出光面凸出设置,所述第二圆弧的圆弧面朝向光源凸出设置。进一步的,所述出光面与光轴垂直设置,且出光面的两端相对于光轴对称设置。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折射面和第二折射面相对于光轴对称设置。进一步的,所述多圆弧结构沿入射面至出光面方向包括依次相连的五个圆弧面,五个圆弧面对应的圆弧的度数依次为2.1-2.3°、2.4-2.6°、2.3-2.5°、2.4-2.6°和2.6-2.8°。进一步的,五个圆弧面对应的圆弧的度数依次为2.2°、2.5°、2.4°、2.5°和2.7°。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圆弧所对应的圆心与光源之间的连接线相对于所述光轴的夹角为6.6°,所述第二圆弧所对应的圆心与光源之间的连接线相对于所述光轴的夹角为45°。进一步的,所述出光面的表面为平面结构;或者,所述出光面的表面包含部分斜面结构。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的偏光透镜结构中,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圆弧和第二圆弧的入射面可将光源的入射角度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此时配合多圆弧结构的第一折射面和第二折射面的设计,当光源发出的光线的入射角在入射面的范围内时,该部分光线进入透镜后可直接经由出光面进行出射;当部分光线的入射角大于入射面的范围时,该部分光线由入射面进入透镜内并照射于第一折射面或第二折射面上时,光线经由第一折射面或第二折射面发生折射,进而使该部分光线经由出光面进行出射,可起到补光作用,使发光更均匀。本技术的偏光透镜结构可通过上述入射面和上述多圆弧结构的两个折射面的配合设计,可使透光更均匀,具有出光效果更好的优点。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偏光透镜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偏光透镜结构的主视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偏光透镜结构的后视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偏光透镜结构的侧视图;图5为图4中A部位的放大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偏光透镜结构的安装有光源后的侧视图;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偏光透镜结构的光线折射分布图。标号说明:1、入射面;11、第一圆弧;12、第二圆弧;2、出光面;3、第一折射面;4、第一折射面;5、光源;51、光轴。具体实施方式为详细说明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予以说明。本技术最关键的构思在于:设计上述多圆弧结构的第一折射面和第二折射面,起到补光作用,进而使整体发光更均匀。请参照图1-7,一种偏光透镜结构,包括入射面1和与所述入射面相向且间隔设置的出光面2,所述入射面1和出光面2分别设置于光源5的光轴51上,还包括第一折射面3和第二折射面4,所述入射面1、第一折射面3、出光面2和第二折射面4依次首尾连接;所述入射面1朝出光面2方向凹陷形成光源容纳腔;光源5设置于光源容纳腔内;所述入射面1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圆弧11和第二圆弧12,所述第一圆弧11所对应的圆心与光源5之间的连接线相对于所述光轴51的夹角为6.4-6.8°,所述第二圆弧12所对应的圆心与光源5之间的连接线相对于所述光轴51的夹角为44.5-45.5°;所述第一折射面3和第二折射面4分别为多圆弧结构,所述多圆弧结构沿入射面1至出光面2方向包括依次相连的至少三个圆弧面,至少三个圆弧面分别朝向外侧凸出设置。从上述描述可知,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的偏光透镜结构中,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圆弧和第二圆弧的入射面可将光源的入射角度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此时配合多圆弧结构的第一折射面和第二折射面的设计,当光源发出的光线的入射角在入射面的范围内时,该部分光线进入透镜后可直接经由出光面进行出射;当部分光线的入射角大于入射面的范围时,该部分光线由入射面进入透镜内并照射于第一折射面或第二折射面上时,光线经由第一折射面或第二折射面发生折射,进而使该部分光线经由出光面进行出射,可起到补光作用,使发光更均匀。本技术的偏光透镜结构可通过上述入射面和上述多圆弧结构的两个折射面的配合设计,可使透光更均匀,具有出光效果更好的优点。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圆弧11的圆弧面朝向出光面2凸出设置,所述第二圆弧12的圆弧面朝向光源5凸出设置。进一步的,所述出光面2与光轴51垂直设置,且出光面2的两端相对于光轴51对称设置。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折射面3和第二折射面4相对于光轴51对称设置。进一步的,所述多圆弧结构沿入射面1至出光面2方向包括依次相连的五个圆弧面,五个圆弧面对应的圆弧的度数依次为2.1-2.3°、2.4-2.6°、2.3-2.5°、2.4-2.6°和2.6-2.8°。进一步的,五个圆弧面对应的圆弧的度数依次为2.2°、2.5°、2.4°、2.5°和2.7°。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圆弧11所对应的圆心与光源5之间的连接线相对于所述光轴51的夹角为6.6°,所述第二圆弧12所对应的圆心与光源5之间的连接线相对于所述光轴51的夹角为45°。进一步的,所述出光面2的表面为平面结构;或者,所述出光面2的表面包含部分斜面结构。由上述描述可知,请参照图1-7,本技术的实施例一为:本实施例的偏光透镜结构,其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偏光透镜结构,包括入射面和与所述入射面相向且间隔设置的出光面,所述入射面和出光面分别设置于光源的光轴上,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折射面和第二折射面,所述入射面、第一折射面、出光面和第二折射面依次首尾连接;所述入射面朝出光面方向凹陷形成光源容纳腔;光源设置于光源容纳腔内;/n所述入射面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圆弧和第二圆弧,所述第一圆弧所对应的圆心与光源之间的连接线相对于所述光轴的夹角为6.4-6.8°,所述第二圆弧所对应的圆心与光源之间的连接线相对于所述光轴的夹角为44.5-45.5°;/n所述第一折射面和第二折射面分别为多圆弧结构,所述多圆弧结构沿入射面至出光面方向包括依次相连的至少三个圆弧面,至少三个圆弧面分别朝向外侧凸出设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偏光透镜结构,包括入射面和与所述入射面相向且间隔设置的出光面,所述入射面和出光面分别设置于光源的光轴上,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折射面和第二折射面,所述入射面、第一折射面、出光面和第二折射面依次首尾连接;所述入射面朝出光面方向凹陷形成光源容纳腔;光源设置于光源容纳腔内;
所述入射面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圆弧和第二圆弧,所述第一圆弧所对应的圆心与光源之间的连接线相对于所述光轴的夹角为6.4-6.8°,所述第二圆弧所对应的圆心与光源之间的连接线相对于所述光轴的夹角为44.5-45.5°;
所述第一折射面和第二折射面分别为多圆弧结构,所述多圆弧结构沿入射面至出光面方向包括依次相连的至少三个圆弧面,至少三个圆弧面分别朝向外侧凸出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偏光透镜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圆弧的圆弧面朝向出光面凸出设置,所述第二圆弧的圆弧面朝向光源凸出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偏光透镜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出光面与光轴垂直设置,且出光面的两端相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纪勇林志杰唐乐乐汤敏珍林培镇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市朗星节能照明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