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翅果蝇与寄生蜂的饲养-释放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122548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18 00: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斑翅果蝇与寄生蜂的饲养‑释放装置,包括成虫饲养笼,所述成虫饲养笼经连接体与饲养‑释放盒可拆连接,所述饲养‑释放盒的下方可拆连接有收集盒,所述成虫饲养笼的内腔、饲养‑释放盒的内腔以及收集盒的内腔相连通,所述成虫饲养笼的内腔与饲养‑释放盒的内腔的连通处设置有抽拉门,所述饲养‑释放盒的内腔与收集盒的内腔的连通处设置有滤网。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设计简单、合理可拆卸,清理方便,避免了成虫饲养笼内废液过多导致大量斑翅果蝇幼虫及蛹死亡,增强了成虫饲养笼内的通风性,减缓了食物及水果的腐败速度,有效利用了未被寄生成功的斑翅果蝇,更高效的实现了斑翅果蝇与毛角锤角细蜂的分离,实现了毛角锤角细蜂的田间释放。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斑翅果蝇与寄生蜂的饲养-释放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斑翅果蝇与寄生蜂的饲养-释放装置。
技术介绍
斑翅果蝇DrosophilasuzukiiMatsumura是一种世界性检疫害虫,其寄主广泛,可危害18科60多种的水果植物,且其扩散迅速、繁殖能力较强、危害隐蔽,给田间防控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困难。毛角锤角细蜂trichopriadrosophilae是一种果蝇蛹期寄生蜂,在实验室条件下,其对于斑翅果蝇寄生率较高,具有较高的田间应用潜力,因此,对该寄生蜂的室内饲养技术进行探索是十分有必要的,如果能实现毛角锤角细蜂室内大规模养殖,无疑对于斑翅果蝇防治工作具有巨大意义。在室内饲养过程中,保证足量的斑翅数量,是大规模繁殖毛角锤角细蜂的前提,但是斑翅果蝇饲养环境较为湿润,经常导致水果腐败速度加快,饲养装置霉菌、细菌滋生并积水,从而致使斑翅果蝇大量死亡。此外,由于斑翅果蝇偏好新鲜水果,且寄生蜂饲养过程大量未寄生成功的斑翅果蝇未被加以利用,从而导致实验室饲养成本居高不下。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斑翅果蝇与寄生蜂的饲养-释放装置,不仅结构设计合理,而且高效便捷。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斑翅果蝇与寄生蜂的饲养-释放装置,包括成虫饲养笼,所述成虫饲养笼经连接体与饲养-释放盒可拆连接,所述饲养-释放盒的下方可拆连接有收集盒,所述成虫饲养笼的内腔、饲养-释放盒的内腔以及收集盒的内腔相连通,所述成虫饲养笼的内腔与饲养-释放盒的内腔的连通处设置有抽拉门,所述饲养-释放盒的内腔与收集盒的内腔的连通处设置有滤网。进一步的,所述成虫饲养笼的顶面、底面、左面以及右面分别设置有顶侧板、底侧板、左侧板以及右侧板,所述成虫饲养笼的前面与后面均设置有网纱。进一步的,所述连接体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第一安装凹槽,所述饲养-释放盒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用以与第一安装凹槽相配合的第一安装凸起。进一步的,所述饲养-释放盒的内腔中部设置有分隔网片,所述饲养-释放盒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用以分隔网片插入的第二安装凹槽。进一步的,所述饲养-释放盒左右两侧设置有第三安装凹槽,所述收集盒的左右两侧设置有与第三安装凹槽相配合的第三安装凸起。进一步的,所述成虫饲养笼的底侧板上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连接体的顶部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饲养-释放盒的顶部设置有第三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第二通孔以及第三通孔相对应,所述饲养-释放盒的底部设置有第四通孔,所述收集盒的顶部设置有第五通孔,所述第四通孔与第五通孔相对应。进一步的,所述底侧板在第一通孔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第五安装凹槽,所述抽拉门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与第五安装凹槽相配合的第五安装凸起。进一步的,所述成虫饲养笼与连接体固定连接。进一步的,所述成虫饲养笼的内腔底部设置有灯泡。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结构设计简单、合理可拆卸,清理方便,避免了成虫饲养笼内废液过多导致大量斑翅果蝇幼虫及蛹死亡,增强了成虫饲养笼内的通风性,减缓了食物及水果的腐败速度,有效利用了未被寄生成功的斑翅果蝇,更高效的实现了斑翅果蝇与毛角锤角细蜂的分离,实现了毛角锤角细蜂的田间释放。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构造的分解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整体构造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局部构造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局部构造示意图。图中:1-成虫饲养笼,101-底侧板,2-连接体,3-饲养-释放盒,4-收集盒,5-抽拉门,6-滤网,7-第一安装凹槽,8-第一安装凸起,9-分隔网片,10-第二安装凹槽,11-第三安装凹槽,12-第三安装凸起,13-第一通孔,14-第二通孔,15-第三通孔,16-第四通孔,17-第五通孔,18-第五安装凹槽,19-第五安装凸起,20-灯泡。具体实施方式为让本技术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如图1~4所示,一种斑翅果蝇与寄生蜂的饲养-释放装置,包括成虫饲养笼1,所述成虫饲养笼1经连接体2与饲养-释放盒3可拆连接,所述饲养-释放盒3的下方可拆连接有收集盒4,所述成虫饲养笼1的内腔、饲养-释放盒3的内腔以及收集盒4的内腔相连通,所述成虫饲养笼1的内腔与饲养-释放盒3的内腔的连通处设置有抽拉门5,所述饲养-释放盒3的内腔与收集盒4的内腔的连通处设置有滤网6,所述滤网6用于放置斑翅果蝇幼虫饲料、新鲜水果,并利于斑翅果蝇幼虫饲料、新鲜水果残渣与水果后的液体进入收集盒4,优选的,所述滤网6与饲养-释放盒3固定连接,例如粘接等方式。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成虫饲养笼1的顶面、底面、左面以及右面分别设置有顶侧板、底侧板101、左侧板以及右侧板,所述成虫饲养笼1的前面与后面均设置有网纱;所述顶侧板、底侧板101、左侧板以及右侧板可以保湿,所述网纱利于通风。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体2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第一安装凹槽7,所述饲养-释放盒3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用以与第一安装凹槽7相配合的第一安装凸起8,利于所述饲养-释放盒3的拆装。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饲养-释放盒3的内腔中部设置有分隔网片9,所述饲养-释放盒3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用以分隔网片9插入的第二安装凹槽10,利于所述分隔网片9的拆装,所述分隔网片9可以让锤角毛角细蜂自由通行,但斑翅果蝇无法通行,优选的,所述分隔网片9的目数为40目,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并不局限于此。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饲养-释放盒3左右两侧设置有第三安装凹槽11,所述收集盒4的左右两侧设置有与第三安装凹槽11相配合的第三安装凸起12,优选的,所述第三安装凹槽11与第三安装凸起12均呈T字形,利于所述收集盒4的拆装,避免所述收集盒4掉落,所述收集盒4可以收集自滤网6上掉落的斑翅果蝇幼虫饲料、新鲜水果残渣与水果腐烂后的液体。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成虫饲养笼1的底侧板101上设置有第一通孔13,所述连接体2的顶部设置有第二通孔14,所述饲养-释放盒3的顶部设置有第三通孔15,所述第一通孔13、第二通孔14以及第三通孔15相对应,所述饲养-释放盒3的底部设置有第四通孔16,所述收集盒4的顶部设置有第五通孔17,所述第四通孔16与第五通孔17相对应。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底侧板101在第一通孔13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第五安装凹槽18,所述抽拉门5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与第五安装凹槽18相配合的第五安装凸起19。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成虫饲养笼1与连接体2固定连接,例如粘接等方式。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成虫饲养笼1的内腔底部设置有灯泡20。本技术的具体工作过程如下:准备A组本技术,将斑翅果蝇幼虫饲料与新鲜水果放入A组饲养-释放盒3中,然后通过A组连接体2将A组饲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斑翅果蝇与寄生蜂的饲养-释放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成虫饲养笼,所述成虫饲养笼经连接体与饲养-释放盒可拆连接,所述饲养-释放盒的下方可拆连接有收集盒,所述成虫饲养笼的内腔、饲养-释放盒的内腔以及收集盒的内腔相连通,所述成虫饲养笼的内腔与饲养-释放盒的内腔的连通处设置有抽拉门,所述饲养-释放盒的内腔与收集盒的内腔的连通处设置有滤网。/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斑翅果蝇与寄生蜂的饲养-释放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成虫饲养笼,所述成虫饲养笼经连接体与饲养-释放盒可拆连接,所述饲养-释放盒的下方可拆连接有收集盒,所述成虫饲养笼的内腔、饲养-释放盒的内腔以及收集盒的内腔相连通,所述成虫饲养笼的内腔与饲养-释放盒的内腔的连通处设置有抽拉门,所述饲养-释放盒的内腔与收集盒的内腔的连通处设置有滤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斑翅果蝇与寄生蜂的饲养-释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成虫饲养笼的顶面、底面、左面以及右面分别设置有顶侧板、底侧板、左侧板以及右侧板,所述成虫饲养笼的前面与后面均设置有网纱。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斑翅果蝇与寄生蜂的饲养-释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体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第一安装凹槽,所述饲养-释放盒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用以与第一安装凹槽相配合的第一安装凸起。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斑翅果蝇与寄生蜂的饲养-释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饲养-释放盒的内腔中部设置有分隔网片,所述饲养-释放盒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用以分隔网片插入的第二安装凹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嘉仪传冬刘旭祥花若晗季清娥陈家骅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农林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