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牛初乳脱脂分离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122448 阅读:5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18 00: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布一种牛初乳脱脂分离装置,包括罐体、气泵、陶瓷滤膜、排液口、控制按钮和进料口,所述罐体上表面的中间位置处固定安装有气泵,所述气泵的输出端贯穿罐体顶端延伸至罐体内腔,所述罐体内腔的顶端设置有下压套,所述下压套与罐体内腔顶端通过复位弹簧连接,且复位弹簧的外壁包裹有胶皮套,所述下压套的内部开设有通口,所述罐体内腔顶端焊接有滤筒,且滤筒上均匀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的内腔铺设有陶瓷滤膜,所述陶瓷滤膜的底端焊接有排渣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现加压,提升了脱脂分离效率,方便排渣,且不需要将装置关闭,避免出现加压回流的情况,提升了装置使用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牛初乳脱脂分离装置
本技术涉及分离装置
,具体为一种牛初乳脱脂分离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经济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生活中的营养越来越重视,牛初乳具备活性因子,可以通过加工制成奶制品,在加工过程中需要进行脱脂分离,现有的脱脂通常采用陶瓷膜微滤技术进行脱脂分离,但是其脱脂分离效率较低,实用性较低,并且不方便将滤渣进行排放,需要将装置关闭才能进行排渣,操作复杂,因此亟需提供一种牛初乳脱脂分离装置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牛初乳脱脂分离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脱脂分离效率较低,需要将装置关闭才能进行排渣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牛初乳脱脂分离装置,包括罐体、气泵、陶瓷滤膜、排液口、控制按钮和进料口,所述罐体上表面的中间位置处固定安装有气泵,所述气泵的输出端贯穿罐体顶端延伸至罐体内腔,所述罐体内腔的顶端设置有下压套,所述下压套与罐体内腔顶端通过复位弹簧连接,且复位弹簧的外壁包裹有胶皮套,所述下压套的内部开设有通口,所述罐体内腔顶端焊接有滤筒,且滤筒上均匀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的内腔铺设有陶瓷滤膜,所述陶瓷滤膜的底端焊接有排渣管,所述排渣管与滤筒相连通,所述罐体底端的左侧焊接有排液口,所述排液口与罐体相连通,所述罐体的左壁固定安装有控制按钮,所述进料口设置与罐体左侧,所述进料口的右壁底端倾斜焊接有进料管,所述进料管远离进料口的一端贯穿下压套外壁。优选的,所述下压套的底端通过胶水粘贴有囊袋。优选的,所述下压套高度的尺寸大于进料管切口的尺寸。优选的,所述进料管内腔铰接有单向阀板,所述进料管的内腔设置有挡块。优选的,所述排渣管上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第二控制阀和第一控制阀。优选的,所述控制按钮的输出端通过导线与气泵电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牛初乳脱脂分离装置设置有加压结构,结构稳定合理,操作方便,通过下压套下压和囊袋鼓起实现加压,提升了脱脂分离效率。在排渣管上设置有第一控制阀和第二控制阀,通过将第一控制阀和第二控制阀选择性关闭,方便排渣,且不需要将装置关闭,方便实用。设置有下压套和单向阀板,下压套对单向阀板切口端进行封堵,而单向阀板实现单向导通,避免出现加压回流的情况,提升了装置使用的稳定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正视剖面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加压状态结构正视剖面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第一控制阀和第二控制阀的结构正视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控制流程示意图。图中:1、罐体;2、气泵;3、下压套;4、胶皮套;5、复位弹簧;6、通口;7、囊袋;8、滤筒;9、通孔;10、陶瓷滤膜;11、排渣管;12、第一控制阀;13、第二控制阀;14、排液口;15、控制按钮;16、进料管;17、单向阀板;18、进料口。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4,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牛初乳脱脂分离装置,包括罐体1、气泵2、陶瓷滤膜10、排液口14、控制按钮15和进料口18,罐体1上表面的中间位置处固定安装有气泵2,气泵2的型号可为y100l1-4,气泵2的输出端贯穿罐体1顶端延伸至罐体1内腔,罐体1内腔的顶端设置有下压套3,下压套3的底端通过胶水粘贴有囊袋7,胶皮套4和复位弹簧5拉伸至极限,气泵2继续向罐体1内部加压,使得囊袋7的开始膨胀,囊袋7膨胀后,对下压套3内腔的牛初乳进行挤压,实现二次加压效果,加快了微滤效果。下压套3与罐体1内腔顶端通过复位弹簧5连接,且复位弹簧5的外壁包裹有胶皮套4,下压套3的内部开设有通口6,罐体1内腔顶端焊接有滤筒8,且滤筒8上均匀开设有通孔9,通孔9的内腔铺设有陶瓷滤膜10。陶瓷滤膜10的底端焊接有排渣管11,排渣管11上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第二控制阀13和第一控制阀12,关闭第一控制阀12并打开第二控制阀13,使得使得滤渣流动至排渣管11内腔,接着关闭第二控制阀13并开启第一控制阀12,使得第一控制阀12与第二控制阀13之间的滤渣进行外拍,无需将装置进行关闭,方便使用。排渣管11与滤筒8相连通,罐体1底端的左侧焊接有排液口14,排液口14与罐体1相连通,罐体1的左壁固定安装有控制按钮15,控制按钮15由操作按钮、控制模块以及存储模块组成,其中控制模块的型号可为CJ-1,且控制模块的内部设置有数据处理芯片,该数据处理芯片的型号可为AD8352ACPZ,存储模块的型号可为MC291,操作按钮的输出端通过导线与控制模块的输入端电连接,方便对气泵2充气量的控制,控制按钮15的输出端通过导线与气泵2电连接,如图4所示,控制方便,操作合理,进料口18设置与罐体1左侧,进料口18的右壁底端倾斜焊接有进料管16,进料管16内腔铰接有单向阀板17,进料管16的内腔设置有挡块,当出现回流时,牛初乳原料在进料管16内腔反向流动,带动单向阀板17转动,单向阀板17其当阻挡作用,直到单向阀板17与挡块接触,实现进料管16的封堵,进料管16远离进料口18的一端贯穿下压套3外壁,下压套3高度的尺寸大于进料管16切口的尺寸,当下压套3下压到一定程度时,下压套3与进料管16的切口结合,将进料管16切口端堵住,避免液体继续回流,与单向阀板17相互配合使用,加强了装置使用的稳定性。工作原理:使用时,外接电源为装置提供电能,首先将进料口18内部加入定量的牛初乳,牛初乳通过进料管16进入下压套3内部,接着按下控制按钮15,控制气泵2开启,气泵2的输出端向罐体1内部加强,气体推动下压套3下移,下压套3底端对牛初乳液面进行挤压,直到胶皮套4和复位弹簧5拉伸至极限,气泵2继续向罐体1内部加压,使得囊袋7的开始膨胀,囊袋7膨胀后,对下压套3内腔的牛初乳进行挤压,实现加压,加快了微滤效果。由于下压套3的高度大于进料管16切口面积,当下压套3与单向阀板17进行封堵,避免原料继续下流,当进料管16底端的牛初乳挤压单向阀板17,单向阀板17偏转,直到单向阀板17与进料管16封堵,单向阀板17与挡块挤压,防止回流,增加了装置的稳定性。当需要进行排渣时,首先关闭第一控制阀12并打开第二控制阀13,使得使得滤渣流动至排渣管11内腔,接着关闭第二控制阀13并开启第一控制阀12,使得第一控制阀12与第二控制阀13之间的滤渣进行外拍,无需将装置进行关闭,方便使用。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技术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技术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技术。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牛初乳脱脂分离装置,包括罐体(1)、气泵(2)、陶瓷滤膜(10)、排液口(14)、控制按钮(15)和进料口(18),其特征在于:所述罐体(1)上表面的中间位置处固定安装有气泵(2),所述气泵(2)的输出端贯穿罐体(1)顶端延伸至罐体(1)内腔,所述罐体(1)内腔的顶端设置有下压套(3),所述下压套(3)与罐体(1)内腔顶端通过复位弹簧(5)连接,且复位弹簧(5)的外壁包裹有胶皮套(4),所述下压套(3)的内部开设有通口(6),所述罐体(1)内腔顶端焊接有滤筒(8),且滤筒(8)上均匀开设有通孔(9),所述通孔(9)的内腔铺设有陶瓷滤膜(10),所述陶瓷滤膜(10)的底端焊接有排渣管(11),所述排渣管(11)与滤筒(8)相连通,所述罐体(1)底端的左侧焊接有排液口(14),所述排液口(14)与罐体(1)相连通,所述罐体(1)的左壁固定安装有控制按钮(15),所述进料口(18)设置与罐体(1)左侧,所述进料口(18)的右壁底端倾斜焊接有进料管(16),所述进料管(16)远离进料口(18)的一端贯穿下压套(3)外壁。/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牛初乳脱脂分离装置,包括罐体(1)、气泵(2)、陶瓷滤膜(10)、排液口(14)、控制按钮(15)和进料口(18),其特征在于:所述罐体(1)上表面的中间位置处固定安装有气泵(2),所述气泵(2)的输出端贯穿罐体(1)顶端延伸至罐体(1)内腔,所述罐体(1)内腔的顶端设置有下压套(3),所述下压套(3)与罐体(1)内腔顶端通过复位弹簧(5)连接,且复位弹簧(5)的外壁包裹有胶皮套(4),所述下压套(3)的内部开设有通口(6),所述罐体(1)内腔顶端焊接有滤筒(8),且滤筒(8)上均匀开设有通孔(9),所述通孔(9)的内腔铺设有陶瓷滤膜(10),所述陶瓷滤膜(10)的底端焊接有排渣管(11),所述排渣管(11)与滤筒(8)相连通,所述罐体(1)底端的左侧焊接有排液口(14),所述排液口(14)与罐体(1)相连通,所述罐体(1)的左壁固定安装有控制按钮(15),所述进料口(18)设置与罐体(1)左侧,所述进料口(18)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华邹昌勇何卫华黄伟刘静韩晓娟朱郭珍李慧婷袁彩霞杨苹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华冠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