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木病虫害防治用药物投放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122402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18 00: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树木病虫害防治用药物投放器,包括:药筒;转筒,其为筒状;所述转筒的外径等于所述药筒的内径,所述转筒恰好套设在所述药筒内,所述转筒的下端抵着所述药筒的底板,所述转筒和药筒的上端平齐;所述转筒的侧壁上对应所述第一通孔的位置均设置有第二通孔;圆板,恰好同轴设置在所述转筒的内部,所述圆板的上表面的中心固定有固定杆,其上端伸至所述转筒上端并连接一密封板的下表面的中心;所述圆板上设置有多个沿其轴线贯通的第三通孔;其中,当所述密封板的下表面抵着所述转筒的上端面,所述圆板距离底板1㎝。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节省人力,并且药物溶解效果等优点,可广泛应用于树木的药物投放装置技术领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树木病虫害防治用药物投放器
本技术涉及树木的药物投放装置
更具体地说,本技术涉及一种树木病虫害防治用药物投放器。
技术介绍
为了防止树木的根部遭受介壳虫、蚜虫、蛀干等害虫的损害,通常在春夏需要两次对树木进行根部的投药。具体是:在距树干60-100厘米以外的根系密集区,围树圆周均匀挖4个半米深的孔,并在孔中均投放药物后,灌水使得药物溶解,最后被植物根部吸收。该种方法通常是人工挖坑,导致人力的浪费,而且药物溶解效果不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节省人力,并且药物溶解效果好的树木病虫害防治用药物投放器。为了实现根据本技术的这些目的和其它优点,提供了一种树木病虫害防治用药物投放器,包括:药筒,其为下端通过底板密闭的筒状;所述药筒的侧壁上沿其高度方向设置有多个水平贯通的第一通孔;转筒,其为筒状;所述转筒的外径等于所述药筒的内径,所述转筒恰好套设在所述药筒内,所述转筒的下端抵着所述药筒的底板,所述转筒和药筒的上端平齐;所述转筒的侧壁上对应所述第一通孔的位置均设置有第二通孔;圆板,恰好同轴设置在所述转筒的内部,所述圆板的上表面的中心固定有固定杆,其上端伸至所述转筒上端并连接一密封板的下表面的中心;所述圆板上设置有多个沿其轴线贯通的第三通孔;其中,当所述密封板的下表面抵着所述转筒的上端面,所述圆板距离底板1㎝。优选地,所述的树木病虫害防治用药物投放器,还包括一对把手,其相对设置在所述转筒的内侧壁的上端。优选地,所述转筒的侧壁包括内外两层,所述转筒的内层为筒状的不锈钢材质内层,所述转筒的外层为密封橡胶外层。优选地,所述密封板通过螺钉可拆卸的固定在所述药筒的上端面。优选地,位于最低处的第一通孔距离所述药筒的底板的距离不超过0.5㎝。优选地,所述固定杆的上端与密封板的下表面的中心可拆卸的连接,所述圆板下表面贴合设置有一层1cm厚的海绵。本技术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的树木病虫害防治用药物投放器内置于地面以下,不需要每年人工去挖孔或挖坑用于投放药物,需要投放药物时,取下密封板往转筒内投放药物即可,节省了劳动力,而且通过圆板可以将药物在转筒充分溶解于水中,故本技术是一种节省人力,并且药物溶解效果好的树木病虫害防治用药物投放器。本技术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技术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所述转筒的俯视图;图3为本技术设置在树木根部的两侧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药筒,2、第一通孔,3、转筒,4、第二通孔,5、圆板,6、固定杆,7、密封板,8、第三通孔,9、把手,10、不锈钢材质内层,11、密封橡胶外层,12、海绵。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横向”、“纵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并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如图1-3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树木病虫害防治用药物投放器,包括:药筒1,其为下端通过底板密闭的筒状;所述药筒1的侧壁上沿其高度方向设置有多个水平贯通的第一通孔2;转筒3,其为筒状;所述转筒3的外径等于所述药筒1的内径,所述转筒3恰好套设在所述药筒1内,所述转筒3的下端抵着所述药筒1的底板,所述转筒3和药筒1的上端平齐;所述转筒3的侧壁上对应所述第一通孔2的位置均设置有第二通孔4;圆板5,恰好同轴设置在所述转筒3的内部,所述圆板5的上表面的中心固定有固定杆6,其上端伸至所述转筒3上端并连接一密封板7的下表面的中心;所述圆板5上设置有多个沿其轴线贯通的第三通孔8;其中,当所述密封板7的下表面抵着所述转筒3的上端面,所述圆板5距离底板1㎝。在该种技术方案中,一棵树木通常对应4个本装置,然后将4个装置沿着圆周分布在距离竖杆60-100米的位置,药筒1的通常高度设置为45-55cm,然后将药筒1竖直的设置在地面内,使得密封板7的顶部与地面平齐。在需要投药时,则取出圆板5,将药物投入药筒1,(在该状态下,第一通孔2与对应的第二通孔4不相对,使得药筒1形成一个与土壤隔开的空间),然后再加入水溶液,然后插入圆板5,并手持密封板7,上下移动,使得圆板5在转筒3内上下移动并取出圆板5,从而加速药物溶解在水中,待药物全部溶解并形成药液时,停止上下移动密封板7,转动转筒3,并使得第一通孔2与对应的第二通孔4相对,此时插入圆板5,在圆板5的推力的作用下,药液会通过第二通孔4、第一通孔2流至土壤中,被植物根部吸收。为了方便药液从药筒1中全部流出,可以将药筒1倾斜设置,但要保证,第一通孔2对应树木的根部。然后转动转筒3,使得第一通孔2不与第二通孔4相对,并盖上密封板7,使得药筒1形成一个密闭空间,摆满土壤将第一通孔2堵住。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树木病虫害防治用药物投放器,还包括一对把手9,其相对设置在所述转筒3的内侧壁的上端。在该种技术方案中,人的双手分别握住一对把手9,即可将转筒3转动,从而使得第一通孔2与对应的第二通孔4相对,或者将第一通孔2与对应的第二通孔4错开。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转筒3的侧壁包括内外两层,所述转筒3的内层为筒状的不锈钢材质内层10,所述转筒3的外层为密封橡胶外层11。在该种技术方案中,转筒3的外层为密封橡胶层,以免在第一通孔2对着对应的第二通孔4时,药液流入至转筒3与药筒1之间。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密封板7通过螺钉可拆卸的固定在所述药筒1的上端面。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位于最低处的第一通孔2距离所述药筒1的底板的距离不超过0.5㎝。在该种技术方案中,便于药筒1内的药液全部流出至土壤中。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固定杆的上端与密封板的下表面的中心可拆卸的连接,所述圆板5下表面贴合设置有一层1cm厚的海绵12。在该种技术方案中,待药物全部从第一通孔2流出药筒1至土壤中以后,按压海绵12,使得海绵12中吸附的药液也全部流入土壤中,然后取出圆板5,使得海绵12在外面晒干后,再将圆板5插入转筒3中,在这个过程中,海绵12将转筒3及药筒1底板上残留的药物吸干,以免发霉。然后再将圆板5取出,使得海绵12在外面被太阳晒干后,转动转筒3,使得第一通孔2与对应的第二通孔4不相对,然后将圆板5插入转筒3中,并将密封板7锁紧在药筒1上,使得整个装置成为一个密闭空间,等待下次投药。在上述过程中,如果密封板有限制,可以将密封板拆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树木病虫害防治用药物投放器,其特征在于,包括:/n药筒,其为下端通过底板密闭的筒状;所述药筒的侧壁上沿其高度方向设置有多个水平贯通的第一通孔;/n转筒,其为筒状;所述转筒的外径等于所述药筒的内径,所述转筒恰好套设在所述药筒内,所述转筒的下端抵着所述药筒的底板,所述转筒和药筒的上端平齐;所述转筒的侧壁上对应所述第一通孔的位置均设置有第二通孔;/n圆板,恰好同轴设置在所述转筒的内部,所述圆板的上表面的中心固定有固定杆,其上端伸至所述转筒上端并连接一密封板的下表面的中心;所述圆板上设置有多个沿其轴线贯通的第三通孔;/n其中,当所述密封板的下表面抵着所述转筒的上端面,所述圆板距离底板1㎝。/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树木病虫害防治用药物投放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药筒,其为下端通过底板密闭的筒状;所述药筒的侧壁上沿其高度方向设置有多个水平贯通的第一通孔;
转筒,其为筒状;所述转筒的外径等于所述药筒的内径,所述转筒恰好套设在所述药筒内,所述转筒的下端抵着所述药筒的底板,所述转筒和药筒的上端平齐;所述转筒的侧壁上对应所述第一通孔的位置均设置有第二通孔;
圆板,恰好同轴设置在所述转筒的内部,所述圆板的上表面的中心固定有固定杆,其上端伸至所述转筒上端并连接一密封板的下表面的中心;所述圆板上设置有多个沿其轴线贯通的第三通孔;
其中,当所述密封板的下表面抵着所述转筒的上端面,所述圆板距离底板1㎝。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树木病虫害防治用药物投放器,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小过舒琴琴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市科发园林绿化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