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增亮扩散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118761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15 11: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增亮扩散膜,包括定位外条、基板内条和复合层,所述定位外条的内壁通过基板内条固定连接有复合层。该增亮扩散膜,通过设置的入光面导入外界光源,通过入光面上的第一底凹槽,借此可提高增亮扩散膜的雾度及辉度增益比,通过出光面上的第二底凹槽,通过在增量层的外壁铺设有透明材质板,紫外线硬质板使最后射出的光线先改变光的偏振态,使出射光偏振态与反射偏光层的偏振平行,使用反射偏光层具有以往偏光膜相同的效果,该光学膜具有反射式偏光、扩散和聚光的效果,提升了原光源的光线利用率,保证光线能充分透光,降低了光线反射,提升了折射效率,保证光线的稳定分散与聚光,提升其可靠性。

A brightening diffusion fil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增亮扩散膜
本技术涉及增亮扩散膜
,具体为一种增亮扩散膜。
技术介绍
目前,膜主要是指应用于LCD模组的背光光源部分,光线透过以PET作为基材的扩散层,会与折射率相异的介质中穿过,使得光发生许多折射、反射与散射的现象,可修正光线成均匀面光源以达到光学扩散的效果,在背光源结构中主要起到修正扩散角度的作用,会使光辐射面积增大,但是降低了单位面积的光强度,即减低辉度,发光光源经扩散材料扩散之后,能变成面积更大,均匀度较好,色度稳定的两次光源,具有扩散光线的作用,即光线在其表面会发生散射,将光线柔和均匀的散播出来,多数扩散膜的基本结构是在透明基材上如PET两面涂光学散光颗粒。目前市面上的棱镜结构的光学膜片被广泛采用,从光源射入棱镜后,只有入射光在某一角度的范围内的光线才能通过棱镜,另一部分的入射光会接触棱镜时被反射出去,因此导致其有效聚光的效率降低,有效聚光的透镜密度相对较低,扩散聚光的效果较差,故而提出一种增亮扩散膜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增亮扩散膜,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目前市面上的棱镜结构的光学膜片被广泛采用,从光源射入棱镜后,只有入射光在某一角度的范围内的光线才能通过棱镜,另一部分的入射光会接触棱镜时被反射出去,因此导致其有效聚光的效率降低,有效聚光的透镜密度相对较低,扩散聚光的效果较差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增亮扩散膜,包括定位外条、基板内条和复合层,所述定位外条的内壁通过基板内条固定连接有复合层。所述复合层包括入光面、微透镜、反射偏光层、光处理器和出光面,所述入光面的底部铺设有微透镜,所述微透镜的底部铺设有反射偏光层,所述反射偏光层的底部铺设有光处理器,所述光处理器的底部铺设有出光面。优选的,所述光处理器包括增亮层、光学基材层和扩散层,所述增亮层的底部铺设有光学基材层,所述光学基材层的底部铺设有扩散层。优选的,所述基板内条的数量为四个,四个所述基板内条环绕分布在复合层的四周。优选的,所述入光面的底部开设有第一底凹槽,第一底凹槽的数量为八个,八个第一底凹槽呈等距离排布。优选的,所述增亮层的外壁铺设有透明材质板,透明才纸板为紫外线硬质板。优选的,所述出光面的底壁开设有第二底凹槽,第二底凹槽的数量为八个,八个第二底凹槽分别与八个第一底凹槽对应,八个第二底凹槽呈等距离排布。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增亮扩散膜,通过设置的入光面导入外界光源,通过入光面上的第一底凹槽,借此可提高增亮扩散膜的雾度及辉度增益比,通过出光面上的第二底凹槽,通过控制不同的深宽比,可以提高扩散膜的双张辉度增益比或者单张辉度增益比,通过微透镜保证光线入射角度的范围,增加了光线入射角,保证更多的光线能进入微透镜内,避免光线在微透镜的表面产生折射,提升透光效率,使该扩散膜适合运用在显示器或者照明设备上,借在光处理器上的增亮层,能有效提升光线内部的聚集效果,保证光源光线能充分得到散射,提升了聚光效果,设置的光学基材层有效限制了第二底凹槽的曲率半径,同时实现达到增亮及扩散光源的目的,通过设置的扩散层有效增加了光线的扩散增益比,使该扩散膜适合运用在显示器以及照明设备等不同的场合,这样的夹角角度有利于调节聚光效果,且多个夹角混合聚光效果更佳,通过在增亮层的外壁铺设有透明材质板,紫外线硬质板使最后射出的光线先改变光的偏振态,使出射光偏振态与反射偏光层的偏振平行,进而增加出射光的穿透效率,借助于出光面会分解光线,使得初步分散的光线进行二次扩散,使用反射偏光层具有以往偏光膜相同的效果,该光学膜具有反射式偏光、扩散和聚光的效果,提升了原光源的光线利用率,保证光线能充分透光,降低了光线反射,提升了折射效率,保证光线的稳定分散与聚光,提升其可靠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复合层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光处理器示意图。图中:1-定位外条;2-基板内条;3-复合层;31-入光面;32-微透镜;33-反射偏光层;34-光处理器;341-增亮层;342-光学基材层;343-扩散层;35-出光面。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图2和图3,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增亮扩散膜,包括定位外条1、基板内条2和复合层3,定位外条1的内壁通过基板内条2固定连接有复合层3,基板内条2的数量为四个,四个基板内条2环绕分布在复合层3的四周。复合层3包括入光面31、微透镜32、反射偏光层33、光处理器34和出光面35,入光面31的底部铺设有微透镜32,微透镜32的底部铺设有反射偏光层33,入光面31的底部开设有第一底凹槽,第一底凹槽的数量为八个,八个第一底凹槽呈等距离排布,反射偏光层33的底部铺设有光处理器34,光处理器34的底部铺设有出光面35,光处理器34包括增亮层341、光学基材层342和扩散层343,增亮层341的底部铺设有光学基材层342,光学基材层342的底部铺设有扩散层343,增亮层341的外壁铺设有透明材质板,透明才纸板为紫外线硬质板,出光面35的底壁开设有第二底凹槽,第二底凹槽的数量为八个,八个第二底凹槽分别与八个第一底凹槽对应,八个第二底凹槽呈等距离排布,通过设置的入光面31导入外界光源,通过入光面31上的第一底凹槽,借此可提高增亮扩散膜的雾度及辉度增益比,通过出光面35上的第二底凹槽,通过控制不同的深宽比,可以提高扩散膜的双张辉度增益比或者单张辉度增益比,通过微透镜32保证光线入射角度的范围,增加了光线入射角,保证更多的光线能进入微透镜32内,避免光线在微透镜32的表面产生折射,提升透光效率,使该扩散膜适合运用在显示器或者照明设备上,借在光处理器34上的增亮层,能有效提升光线内部的聚集效果,保证光源光线能充分得到散射,提升了聚光效果,设置的光学基材层342有效限制了第二底凹槽的曲率半径,同时实现达到增亮及扩散光源的目的,通过设置的扩散层343有效增加了光线的扩散增益比,使该扩散膜适合运用在显示器以及照明设备等不同的场合,这样的夹角角度有利于调节聚光效果,且多个夹角混合聚光效果更佳,通过在增亮层341的外壁铺设有透明材质板,紫外线硬质板使最后射出的光线先改变光的偏振态,使出射光偏振态与反射偏光层33的偏振平行,进而增加出射光的穿透效率,借助于出光面35会分解光线,使得初步分散的光线进行二次扩散,使用反射偏光层33具有以往偏光膜相同的效果,该光学膜具有反射式偏光、扩散和聚光的效果,提升了原光源的光线利用率,保证光线能充分透光,降低了光线反射,提升了折射效率,保证光线的稳定分散与聚光,提升其可靠性。综上所述:该增亮扩散膜,通过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增亮扩散膜,包括定位外条(1)、基板内条(2)和复合层(3),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外条(1)的内壁通过基板内条(2)固定连接有复合层(3);/n所述复合层(3)包括入光面(31)、微透镜(32)、反射偏光层(33)、光处理器(34)和出光面(35),所述入光面(31)的底部铺设有微透镜(32),所述微透镜(32)的底部铺设有反射偏光层(33),所述反射偏光层(33)的底部铺设有光处理器(34),所述光处理器(34)的底部铺设有出光面(35)。/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增亮扩散膜,包括定位外条(1)、基板内条(2)和复合层(3),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外条(1)的内壁通过基板内条(2)固定连接有复合层(3);
所述复合层(3)包括入光面(31)、微透镜(32)、反射偏光层(33)、光处理器(34)和出光面(35),所述入光面(31)的底部铺设有微透镜(32),所述微透镜(32)的底部铺设有反射偏光层(33),所述反射偏光层(33)的底部铺设有光处理器(34),所述光处理器(34)的底部铺设有出光面(3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增亮扩散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处理器(34)包括增亮层(341)、光学基材层(342)和扩散层(343),所述增亮层(341)的底部铺设有光学基材层(342),所述光学基材层(342)的底部铺设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小辉
申请(专利权)人:河源市仁浩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