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增量编码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117705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15 10: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位置增量编码器,位置增量编码器用于检测物体的角位移,位置增量编码器包括:待测圆盘、第一金属涂层、第二金属涂层、测试圆盘、感应电感传感器、微处理器和显示屏幕;待测圆盘安装在物体上;第一金属涂层呈圆环形,且第一金属涂层涂覆在待测圆盘的一侧面中心处;第二金属涂层呈扇形,至少两个第二金属涂层间隔涂覆在待测圆盘的一侧面,且第二金属涂层位于第一金属涂层的四周;测试圆盘与待测圆盘相对设置,且测试圆盘与待测圆盘之间有间距;至少两个感应电感传感器设置在测试圆盘上,且感应电感传感器与待测圆盘相对设置;微处理器与感应电感传感器电连接;显示屏幕与微处理器电连接。

Position incremental encod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位置增量编码器
本技术涉及编码器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位置增量编码器。
技术介绍
目前,在相关技术中,传统的机械式编码器,由于是接触式的机械系统,使用中会产生机械磨损以此降低系统的可靠性,如果替换使用光电传感器,但同样会受灰尘、潮湿等恶劣环境的影响,这就降低了产品的使用体验。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提出一种位置增量编码器。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位置增量编码器,位置增量编码器用于检测物体的角位移,位置增量编码器包括:待测圆盘、第一金属涂层、第二金属涂层、测试圆盘、感应电感传感器、微处理器和显示屏幕;待测圆盘安装在物体上;第一金属涂层呈圆环形,且第一金属涂层涂覆在待测圆盘的一侧面中心处;第二金属涂层呈扇形,至少两个第二金属涂层间隔涂覆在待测圆盘的一侧面,且第二金属涂层位于第一金属涂层的四周;测试圆盘与待测圆盘相对设置,且测试圆盘与待测圆盘之间有间距;至少两个感应电感传感器设置在测试圆盘上,且感应电感传感器与待测圆盘相对设置,以使感应电感传感器检测第一金属涂层和第二金属涂层;微处理器与感应电感传感器电连接;显示屏幕与微处理器电连接。在该技术方案中,首先,通过将待测圆盘安装在物体上,以实现物体可带动待测圆盘移动或转动;其次,通过将第一金属涂层设置为圆环形,并将第一金属涂层涂覆在待测圆盘的一侧面的中心处,以实现待测圆盘的原点处无金属涂物,而原点的四周有金属涂物;再次,通过将第二金属涂层设置为扇形,将至少两个第二金属涂层间隔涂覆在待测圆盘的一侧面,并使第二金属涂层位于第一金属涂层的四周,以实现部分待测圆盘上有第二金属涂层,且部分待测圆盘上无第二金属涂层;再次,通过将测试圆盘与待测圆盘相对设置,并使测试圆盘与待测圆盘之间有间距,以避免测试圆盘与待测圆盘间相互接触;再次,通过将至少两个感应电感传感器设置在测试圆盘上,并使感应电感传感器与待测圆盘相对设置,以实现感应电感传感器检测第一金属涂层和第二金属涂层,从而实现当待测圆盘旋转时,检测带有金属涂物的物体相对于感应电感传感器旋转时产生的数字量,当待测圆盘旋转一圈时,感应电感传感器读取的数字量正好符合正弦曲线,并可确定数字量与角度之间对应关系,从而确定物体的旋转角度;再次,通过将微处理器与感应电感传感器电连接,以实现将感应电感传感器所检测的信息传递至微处理器进行分析、处理及转化;再次,通过将显示屏幕与微处理器电连接,以实现将微处理器所转化的数据传递至显示屏幕显示,以方便工作人员观察,从而提升产品使用的方便性。采用此种结构,通过感应电感传感器间接测量出被测物体的旋转角度,由于无需直接与被测物体发生接触,从而可以避免传统的机械式编码器使用中会产生机械磨损以此降低系统的可靠性和成本损耗;而且,由于无需直接与被测物体发生接触,因此感应电感传感器将不受灰尘、潮湿等恶劣环境的影响,从而拓展了产品的适用范围,提高了产品的适用性。具体地,第一金属涂层和第二金属涂层为同种金属涂层。另外,本技术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位置增量编码器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待测圆盘包括:本体、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第一限位部的一端与本体相连接,第一限位部向背离本体方向凸出,且第一限位部嵌入物体内;第二限位部的一端与本体相连接,第二限位部向背离本体方向凸出,且第二限位部嵌入物体内;其中,第一限位部与第二限位部沿本体的中线对称。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将第一限位部的一端与本体相连接,使第一限位部向背离本体方向凸出,并将第一限位部嵌入物体内;同时,将第二限位部的一端与本体相连接,使第二限位部向背离本体方向凸出,并将第二限位部嵌入物体内,以实现物体可带动待测圆盘转动,以防止当物体转动时,物体与待测圆盘发生相对位移。由于第一限位部与第二限位部沿本体的中线对称,因此可使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的受力更加均匀,以避免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因受力不均而产生的损坏,从而提高待测圆盘的质量,延长待测圆盘的使用年限。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待测圆盘包括:第一倒角和第二倒角;第一倒角设置在第一限位部的另一端;第二倒角设置在第二限位部的另一端。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将第一倒角设置在第一限位部的另一端,并将第二倒角设置在第二限位部的另一端,以实现降低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进入物体的难度,从而提高产品的装配效率。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待测圆盘包括:安装孔和连接件;安装孔呈阶梯状,安装孔设置在本体的中心处;连接件穿过安装孔后固定在物体上,且至少部分连接件嵌入安装孔中。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将呈阶梯状的安装孔设置在本体的中心处,同时,将连接件穿过安装孔后固定在物体上,并使至少部分连接件嵌入安装孔中,以实现将待测圆盘固定在物体上,而且还可实现对连接件隐藏在本体内,以避免连接件影响感应电感传感器的检测效果。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待测圆盘还包括:盖板;盖板盖合在安装孔处,且盖板嵌入安装孔内;其中,盖板与安装孔为过盈配合。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将盖板盖合在安装孔处,并使盖板嵌入安装孔内,以实现保证本体的表面呈一平面,从而提高感应电感传感器的检测效果。由于盖板与安装孔为过盈配合,因此可避免盖板与本体相脱离,从而可确保本体和盖板成一整体。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感应电感传感器为八个,且感应电感传感器在测试圆盘上均匀分布。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将感应电感传感器设置为八个,并使感应电感传感器在测试圆盘上均匀分布,以提高感应电感传感器的检测效果,从而提高产品的质量,进而提升产品的使用体验。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第一金属涂层的内圈半径为8mm,且第一金属涂层的外圈半径为12mm。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将第一金属涂层的内圈半径设置为8mm,并将第一金属涂层的外圈半径设置为12mm,可进一步提高感应电感传感器的检测第一金属涂层的效果,从而提高产品的质量,进而提升产品的使用体验。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第二金属涂层的夹角为22.5度。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将第二金属涂层的夹角设置为22.5度,可进一步提高感应电感传感器的检测第二金属涂层的效果,从而提高产品的质量,进而提升产品的使用体验。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图1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位置增量编码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的位置增量编码器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1和图2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10物体,12待测圆盘,122本体,123第一限位部,124第二限位部,125安装孔,126连接件,127盖板,14第一金属涂层,16第二金属涂层,18测试圆盘,20感应电感传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位置增量编码器,所述位置增量编码器用于检测物体的角位移,其特征在于,所述位置增量编码器包括:/n待测圆盘,所述待测圆盘安装在所述物体上;/n第一金属涂层,所述第一金属涂层呈圆环形,且所述第一金属涂层涂覆在所述待测圆盘的一侧面中心处;/n第二金属涂层,所述第二金属涂层呈扇形,至少两个所述第二金属涂层间隔涂覆在所述待测圆盘的一侧面,且所述第二金属涂层位于所述第一金属涂层的四周;/n测试圆盘,所述测试圆盘与所述待测圆盘相对设置,且所述测试圆盘与所述待测圆盘之间有间距;/n感应电感传感器,至少两个所述感应电感传感器设置在所述测试圆盘上,且所述感应电感传感器与所述待测圆盘相对设置,以使所述感应电感传感器检测所述第一金属涂层和所述第二金属涂层;/n微处理器,所述微处理器与所述感应电感传感器电连接;/n显示屏幕,所述显示屏幕与所述微处理器电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位置增量编码器,所述位置增量编码器用于检测物体的角位移,其特征在于,所述位置增量编码器包括:
待测圆盘,所述待测圆盘安装在所述物体上;
第一金属涂层,所述第一金属涂层呈圆环形,且所述第一金属涂层涂覆在所述待测圆盘的一侧面中心处;
第二金属涂层,所述第二金属涂层呈扇形,至少两个所述第二金属涂层间隔涂覆在所述待测圆盘的一侧面,且所述第二金属涂层位于所述第一金属涂层的四周;
测试圆盘,所述测试圆盘与所述待测圆盘相对设置,且所述测试圆盘与所述待测圆盘之间有间距;
感应电感传感器,至少两个所述感应电感传感器设置在所述测试圆盘上,且所述感应电感传感器与所述待测圆盘相对设置,以使所述感应电感传感器检测所述第一金属涂层和所述第二金属涂层;
微处理器,所述微处理器与所述感应电感传感器电连接;
显示屏幕,所述显示屏幕与所述微处理器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位置增量编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待测圆盘包括:
本体;
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的一端与所述本体相连接,所述第一限位部向背离所述本体方向凸出,且所述第一限位部嵌入所述物体内;
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二限位部的一端与所述本体相连接,所述第二限位部向背离所述本体方向凸出,且所述第二限位部嵌入所述物体内;
其中,所述第一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夏前明罗丽娟夏雪梅董海坤刘功源
申请(专利权)人:夏罗登工业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