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式强自吸离心泵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096747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14 20:06
本发明专利技术复合式强自吸离心泵组,涉及离心泵技术领域,具体而言,尤其涉及一种配置简单的复合式强自吸离心泵组。本发明专利技术包括:复合式强自吸离心泵、自动排气补液装置、排气接管、注液管路及回液管;复合式强自吸离心泵和自动排气补液装置通过排气接管连接;自动排气补液装置的罐底与复合式强自吸离心泵的入口通过回液管相连接;复合式强自吸离心泵还装有注液管路。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自吸泵自吸高度低、自吸时间长、结构复杂、体积过大等问题的同时,通过简单、安全可靠的自动排气补液装置实现了自吸泵在启动排气过程中的介质收纳、汽水分离、自动补液功能,真正实现了自吸泵的全自动启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复合式强自吸离心泵组
本专利技术涉及离心泵
,具体而言,尤其涉及一种配置简单的复合式强自吸离心泵组。
技术介绍
自吸泵作为特殊用途的离心泵,始终应用于化工流程、工矿企业的污油、废水、污水处理等领域。传统的自吸泵存在体积大,运行中震动噪声大,叶轮切割后自吸困难等问题。近年来,自吸泵技术有着长足发展,陆续出现立式自吸泵、外挂式储液箱、外联式机械吸排气装置、同步吸排气自吸泵、无密封自吸泵等相关产品或技术。但这些相关产品或技术,仍然分别存在自吸性能差、自吸高度低、密封性差、故障率高、体积过大、效率低等缺陷。同时,在传统自吸泵启动的过程中,自吸泵的自排气的功能难以实现,经常出现手动开启、关闭排气阀,同时在自吸过程中,由于初始阶段介质的排出及排气过程中汽液混合介质的不断排出,泵内介质体积不断下降,最终导致自吸功能不能实现或只有通过不断的补液才能实现。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问题,研究设计一种新型的复合式强自吸离心泵组,从而克服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技术实现思路
根据上述技术提出的现有自吸泵存在的自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复合式强自吸离心泵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复合式强自吸离心泵组包括:复合式强自吸离心泵、自动排气补液装置、排气接管(13)、注液管路(14)及回液管(15);复合式强自吸离心泵和自动排气补液装置通过排气接管(13)连接;自动排气补液装置的罐底与复合式强自吸离心泵的入口通过回液管(15)相连接;复合式强自吸离心泵还装有注液管路(14);/n所述的复合式强自吸离心泵包括:吸入弯管(1)、泵体(2)、叶轮(3)、副叶轮盖(4)、副叶轮(5)、泵盖(6)、密封部件(7)、泵轴(8)及轴承箱体部件(9);吸入弯管(1)与泵体(2)的入口连接;泵轴(8)安装在轴承箱体部件(9)中;叶轮(3)及副叶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复合式强自吸离心泵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复合式强自吸离心泵组包括:复合式强自吸离心泵、自动排气补液装置、排气接管(13)、注液管路(14)及回液管(15);复合式强自吸离心泵和自动排气补液装置通过排气接管(13)连接;自动排气补液装置的罐底与复合式强自吸离心泵的入口通过回液管(15)相连接;复合式强自吸离心泵还装有注液管路(14);
所述的复合式强自吸离心泵包括:吸入弯管(1)、泵体(2)、叶轮(3)、副叶轮盖(4)、副叶轮(5)、泵盖(6)、密封部件(7)、泵轴(8)及轴承箱体部件(9);吸入弯管(1)与泵体(2)的入口连接;泵轴(8)安装在轴承箱体部件(9)中;叶轮(3)及副叶轮(5)装于泵轴(8)的前部,二者之间由副叶轮盖(4)隔开;副叶轮盖(4)与泵盖(6)通过螺栓连接;轴承箱体部件(9)通过螺栓与泵盖(6)连接为一体,泵盖(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英华韦虎林王志友
申请(专利权)人:大连利欧华能泵业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