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有建筑地下空间向下增层实验模型制作与实验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3081468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10 23:5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既有建筑地下空间向下增层实验模型制作与实验方法,属于土工相似模拟实验技术领域,由土箱、地基土、冠梁、既有支护桩、新增支护桩、应变片、土压力盒和百分表组成;所述的土箱为上方敞开的正方体;所述的地基土为粉土;所述的冠梁为预打孔的木质板;所述的既有支护桩为PVC管,桩上布置冠梁;所述的新增支护桩为PVC管,比既有支护桩长,位于既有支护桩外围;所述的应变片等间距粘贴在应变测试桩两侧;所述的土压力盒一部分等间距粘贴在既有支护桩中土压力测试桩一侧,一部分埋设于新增支护桩中土压力测试桩远离基坑一侧;所述的百分表通过支架与磁性表座连接,布置于应变测试桩桩顶。本发明专利技术结构简单、制作方便、实用性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既有建筑地下空间向下增层实验模型制作与实验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土工相似模拟实验
,具体涉及一种相似模拟实验模型制作与实验方法,尤其涉及既有建筑地下空间向下增层实验模型制作与实验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国家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口涌入城市,在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人口膨胀、生存空间拥挤、生态失衡等因素己严重制约城市的健康发展。城市空间在土地资源受限的条件下,向地下发展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它有利于节约土体、改善环境、防震减灾、节约能源、满足特殊产业的工艺要求。城市地下空间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城市进步的必然选择。虽然近年来国内外开展了一些既有建筑地下增层模型实验研究,增层技术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是设计理论比较滞后,还未得到推广。当前基坑设计规范主要针对于新建基坑,对既有基坑改造的设计还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因此,为解决以上问题,在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编号:ZR2019MEE027)的资助下,开展了大量资料搜索、现场调研和相关实验来进行研究,专利技术一种既可以真实反映实际工程中增层开挖时既有支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既有建筑地下空间向下增层实验模型制作,其特征在于,它由土箱、地基土、冠梁、既有支护桩、新增支护桩、应变片、土压力盒和百分表组成;所述的土箱为上方敞开的正方体;所述的地基土为粉土;所述的冠梁为预打孔的木质板;所述的既有支护桩为PVC管,桩上布置冠梁;所述的新增支护桩为PVC管,比既有支护桩长,位于既有支护桩外围;所述的应变片等间距粘贴在应变测试桩两侧;所述的土压力盒一部分等间距粘贴在既有支护桩中土压力测试桩一侧,一部分埋设于新增支护桩中土压力测试桩远离基坑一侧;所述的百分表通过支架与磁性表座连接,布置于应变测试桩桩顶。/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既有建筑地下空间向下增层实验模型制作,其特征在于,它由土箱、地基土、冠梁、既有支护桩、新增支护桩、应变片、土压力盒和百分表组成;所述的土箱为上方敞开的正方体;所述的地基土为粉土;所述的冠梁为预打孔的木质板;所述的既有支护桩为PVC管,桩上布置冠梁;所述的新增支护桩为PVC管,比既有支护桩长,位于既有支护桩外围;所述的应变片等间距粘贴在应变测试桩两侧;所述的土压力盒一部分等间距粘贴在既有支护桩中土压力测试桩一侧,一部分埋设于新增支护桩中土压力测试桩远离基坑一侧;所述的百分表通过支架与磁性表座连接,布置于应变测试桩桩顶。


2.一种既有建筑地下空间向下增层实验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既有建筑地下空间向下增层实验模型制作,按照如下步骤进行:
步骤1:在土箱内分层填入地基土,分层夯实,土层填到足够厚度时,在土层表面测量放线确定既有支护桩的位置,将既有支护桩布置在相应位置上,继续填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孔德森赵新媛侯迪孙添娇邓美旭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