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紧凑型组合密封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071003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10 21: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紧凑型组合密封圈,包括第一密封板、第一密封圈、第一内密封环、第一外密封唇,所述第一密封板一侧设置所述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一密封圈内侧设置所述第一内密封环,所述第一密封圈一侧远离所述第一密封板处设置所述第一外密封唇,所述第一外密封唇一侧远离所述第一密封圈处设置第二外密封唇,所述第二外密封唇一侧远离所述第一外密封唇处设置第二密封圈,所述第二密封圈内侧设置第二内密封环,所述第二密封圈一侧远离所述第二外密封唇处设置第二密封板,所述第一密封圈与所述第二密封圈之间设置固定架。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紧凑,密封的同时可承受轴向、径向的震动,提高了使用寿命及耐用程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紧凑型组合密封圈
本技术涉及密封
,具体涉及一种紧凑型组合密封圈。
技术介绍
组合密封圈由橡胶圈和金属环整体粘合硫化而成,是用来密封螺纹和法兰连接的密封圆环,圆环包括一个金属环和一个橡胶密封垫,金属环防锈处理,橡胶圈一般采用耐油丁腈胶或氟橡胶,传统的组合密封圈在结构上比较偏大,且不具有能够对轴向和径向震动对密封圈的性能保护,使密封圈的安装空间增大及可靠性减弱。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紧凑型组合密封圈。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一种紧凑型组合密封圈,包括第一密封板、第一密封圈、第一内密封环、第一外密封唇,所述第一密封板一侧设置所述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一密封圈内侧设置所述第一内密封环,所述第一密封圈一侧远离所述第一密封板处设置所述第一外密封唇,所述第一外密封唇一侧远离所述第一密封圈处设置第二外密封唇,所述第二外密封唇一侧远离所述第一外密封唇处设置第二密封圈,所述第二密封圈内侧设置第二内密封环,所述第二密封圈一侧远离所述第二外密封唇处设置第二密封板,所述第一密封圈与所述第二密封圈之间设置固定架,所述固定架上靠近所述第一密封圈处设置第一轴向弹簧,所述固定架上靠近所述第一轴向弹簧处设置第二轴向弹簧,所述固定架上靠近所述第一外密封唇处设置第一径向弹簧,所述固定架上靠近所述第二外密封唇处设置第二径向弹簧,所述固定架上远离所述第一径向弹簧处设置第四径向弹簧,所述固定架上远离所述第二径向弹簧处设置第三径向弹簧,所述固定架上靠近所述第二密封圈处设置第三轴向弹簧,所述固定架上靠近所述第三轴向弹簧处设置第四轴向弹簧。上述结构中,所述第一密封板、所述第二密封板对整个密封圈起连接固定,所述第一内密封环、所述第二内密封环对内径起到密封作用,所述第一外密封唇、所述第二外密封唇对外径起到密封作用,所述第一轴向弹簧、所述第二轴向弹簧、所述第三轴向弹簧、所述第四轴向弹簧对密封圈工作中对轴向承受压力起缓冲作用,所述第一径向弹簧、所述第二径向弹簧、所述第三径向弹簧、所述第四径向弹簧对密封圈工作中径向承受压力起缓冲作用。为了进一步提高组合密封圈的质量,所述第一密封板通过热压合与所述第一密封圈连接,所述第二密封板通过热压合与所述第二密封圈连接。为了进一步提高组合密封圈的质量,所述第一内密封环通过热压合与所述第一密封圈连接,所述第二内密封环通过热压合与所述第二密封圈连接。为了进一步提高组合密封圈的质量,所述第一外密封唇通过热压合与所述第一密封圈连接,所述第二外密封唇通过热压合与所述第二密封圈连接。为了进一步提高组合密封圈的质量,所述第一外密封唇通过热压合与所述第二外密封唇连接,所述固定架内嵌在所述第一外密封唇与所述第二外密封唇内。为了进一步提高组合密封圈的质量,所述第一轴向弹簧、所述第二轴向弹簧、所述第三轴向弹簧、所述第四轴向弹簧内嵌在所述固定架上。为了进一步提高组合密封圈的质量,所述第一径向弹簧、所述第二径向弹簧、所述第三径向弹簧、所述第四径向弹簧内嵌在所述固定架上。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结构紧凑,密封的同时可承受轴向、径向的震动,提高了使用寿命及耐用程度。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所述一种紧凑型组合密封圈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所述一种紧凑型组合密封圈的外部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所述一种紧凑型组合密封圈的第一密封板的剖视图。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第一密封板;2、第一内密封环;3、第一密封圈;4、第一轴向弹簧;5、第二轴向弹簧;6、第一径向弹簧;7、第一外密封唇;8、第二外密封唇;9、第二径向弹簧;10、第二密封圈;11、第二密封板;12、第三轴向弹簧;13、固定架;14、第四轴向弹簧;15、第三径向弹簧;16、第二内密封环;17、第四径向弹簧。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图3所示,一种紧凑型组合密封圈,包括第一密封板1、第一密封圈3、第一内密封环2、第一外密封唇7,第一密封板1一侧设置第一密封圈3,第一密封圈3内侧设置第一内密封环2,第一密封圈3一侧远离第一密封板1处设置第一外密封唇7,第一外密封唇7一侧远离第一密封圈3处设置第二外密封唇8,第一外密封唇7、第二外密封唇8对外径起到密封作用,第二外密封唇8一侧远离第一外密封唇7处设置第二密封圈10,第二密封圈10内侧设置第二内密封环16,第一内密封环2、第二内密封环16对内径起到密封作用,第二密封圈10一侧远离第二外密封唇8处设置第二密封板11,第一密封板1、第二密封板11对整个密封圈起连接固定作用,第一密封圈3与第二密封圈10之间设置固定架13,固定架13在密封圈内起支撑作用,固定架13上靠近第一密封圈3处设置第一轴向弹簧4,固定架13上靠近第一轴向弹簧4处设置第二轴向弹簧5,固定架13上靠近第一外密封唇7处设置第一径向弹簧6,固定架13上靠近第二外密封唇8处设置第二径向弹簧9,固定架13上远离第一径向弹簧6处设置第四径向弹簧17,固定架13上远离第二径向弹簧9处设置第三径向弹簧15,第一径向弹簧6、第二径向弹簧9、第三径向弹簧15、第四径向弹簧17对密封圈工作中径向承受压力起缓冲作用,固定架13上靠近第二密封圈10处设置第三轴向弹簧12,固定架13上靠近第三轴向弹簧12处设置第四轴向弹簧14,第一轴向弹簧4、第二轴向弹簧5、第三轴向弹簧12、第四轴向弹簧14对密封圈工作中对轴向承受压力起缓冲作用。上述结构中,第一密封板1、第二密封板11对整个密封圈起连接固定,第一内密封环2、第二内密封环16对内径起到密封作用,第一外密封唇7、第二外密封唇8对外径起到密封作用,第一轴向弹簧4、第二轴向弹簧5、第三轴向弹簧12、第四轴向弹簧14对密封圈工作中对轴向承受压力起缓冲作用,第一径向弹簧6、第二径向弹簧9、第三径向弹簧15、第四径向弹簧17对密封圈工作中径向承受压力起缓冲作用。为了进一步提高组合密封圈的质量,第一密封板1通过热压合与第一密封圈3连接,第二密封板11通过热压合与第二密封圈10连接,第一内密封环2通过热压合与第一密封圈3连接,第二内密封环16通过热压合与第二密封圈10连接,第一外密封唇7通过热压合与第一密封圈3连接,第二外密封唇8通过热压合与第二密封圈10连接,第一外密封唇7通过热压合与第二外密封唇8连接,固定架13内嵌在第一外密封唇7与第二外密封唇8内,第一轴向弹簧4、第二轴向弹簧5、第三轴向弹簧12、第四轴向弹簧14内嵌在固定架13上,第一径向弹簧6、第二径向弹簧9、第三径向弹簧15、第四径向弹簧17内嵌在固定架13上。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技术的原理,在不脱离本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技术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技术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紧凑型组合密封圈,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密封板(1)、第一密封圈(3)、第一内密封环(2)、第一外密封唇(7),所述第一密封板(1)一侧设置所述第一密封圈(3),所述第一密封圈(3)内侧设置所述第一内密封环(2),所述第一密封圈(3)一侧远离所述第一密封板(1)处设置所述第一外密封唇(7),所述第一外密封唇(7)一侧远离所述第一密封圈(3)处设置第二外密封唇(8),所述第二外密封唇(8)一侧远离所述第一外密封唇(7)处设置第二密封圈(10),所述第二密封圈(10)内侧设置第二内密封环(16),所述第二密封圈(10)一侧远离所述第二外密封唇(8)处设置第二密封板(11),所述第一密封圈(3)与所述第二密封圈(10)之间设置固定架(13),所述固定架(13)上靠近所述第一密封圈(3)处设置第一轴向弹簧(4),所述固定架(13)上靠近所述第一轴向弹簧(4)处设置第二轴向弹簧(5),所述固定架(13)上靠近所述第一外密封唇(7)处设置第一径向弹簧(6),所述固定架(13)上靠近所述第二外密封唇(8)处设置第二径向弹簧(9),所述固定架(13)上远离所述第一径向弹簧(6)处设置第四径向弹簧(17),所述固定架(13)上远离所述第二径向弹簧(9)处设置第三径向弹簧(15),所述固定架(13)上靠近所述第二密封圈(10)处设置第三轴向弹簧(12),所述固定架(13)上靠近所述第三轴向弹簧(12)处设置第四轴向弹簧(14)。/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紧凑型组合密封圈,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密封板(1)、第一密封圈(3)、第一内密封环(2)、第一外密封唇(7),所述第一密封板(1)一侧设置所述第一密封圈(3),所述第一密封圈(3)内侧设置所述第一内密封环(2),所述第一密封圈(3)一侧远离所述第一密封板(1)处设置所述第一外密封唇(7),所述第一外密封唇(7)一侧远离所述第一密封圈(3)处设置第二外密封唇(8),所述第二外密封唇(8)一侧远离所述第一外密封唇(7)处设置第二密封圈(10),所述第二密封圈(10)内侧设置第二内密封环(16),所述第二密封圈(10)一侧远离所述第二外密封唇(8)处设置第二密封板(11),所述第一密封圈(3)与所述第二密封圈(10)之间设置固定架(13),所述固定架(13)上靠近所述第一密封圈(3)处设置第一轴向弹簧(4),所述固定架(13)上靠近所述第一轴向弹簧(4)处设置第二轴向弹簧(5),所述固定架(13)上靠近所述第一外密封唇(7)处设置第一径向弹簧(6),所述固定架(13)上靠近所述第二外密封唇(8)处设置第二径向弹簧(9),所述固定架(13)上远离所述第一径向弹簧(6)处设置第四径向弹簧(17),所述固定架(13)上远离所述第二径向弹簧(9)处设置第三径向弹簧(15),所述固定架(13)上靠近所述第二密封圈(10)处设置第三轴向弹簧(12),所述固定架(13)上靠近所述第三轴向弹簧(12)处设置第四轴向弹簧(1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国金
申请(专利权)人:江门市亿利鑫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