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跟随行李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067745 阅读:8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10 21:2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动跟随行李箱,其包括行李箱体、开合结构、箱盖、嵌入式摄像头、电力驱动系统、内置控制系统、驱动轮、移动充电模块、万向轮、蓄电箱。所述的行李箱体顶部右侧设置两个开合结构,通过开合结构与箱盖进行连接,箱盖顶部设有毛毡;行李箱体前侧上方放置一个嵌入式摄像头;摄像头下方为分离式充电模块;在行李箱体前部下侧设置充电柜体,充电柜体内并列排布了两个用于放置移动电源的充电腔体;两个万向轮安装在行李箱体底部前侧,并列排布;两个驱动轮安装在行李箱底部后侧,并列排布。自动跟随行李箱内底部分布蓄电箱、内置控制系统以及电力驱动系统。本发明专利技术优点在于全程采用智能化设计,通过判断人体运动状态,对自动跟随行李箱的运行情况进行预调整,极大地缩短了自动跟随箱的反应时间,也避免了这一状况:当用户运动状况突变时,自动行李箱速度发生突变。

A kind of automatic following trunk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动跟随行李箱
本专利技术涉及智能设备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自动跟随行李箱。
技术介绍
人们不管是在进行外出旅行,还是出差办公时总会使用到行李箱,以便于携带各类生活用品,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对于行李箱的功能也提出了更大的需求。目前市面上的传统行李箱采用拉杆式结构,底部装有四个万向轮,需用人力进行拉动,才可使其前进。当人们携带的物品较多时,需要人工拉动才能前进的传统行李箱会给人们带来更大的负担,使旅人陷入高度疲惫的状态,极不符合现代人对高科技舒适生活的需求。针对这一问题,目前市面上已经研发出自动化的自动跟随行李箱,为人们解放双手,提供便利。但现有的自动跟随行李箱都是通过设定距离的阈值,当行李箱与人体距离超出阈值时,才会调整前进速度,存在前进速度发生突变的技术缺陷,另外市面上的智能行李箱的充电系统与箱体集成一体化,存在充电不方便的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自动跟随行李箱无法判断姿态进行速度预调整,以及充电系统绑定于机身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姿态识别的配置有可拆卸充电模块的自动跟随行李箱,以解决实际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自动跟随行李箱,其包括行李箱体、开合结构、箱盖、顶部毛毡、嵌入式摄像头、分离式充电模块、驱动轮、万向轮、内置控制系统、电力驱动系统、蓄电箱。所述的行李箱体顶部右侧设置两个开合结构,通过开合结构与箱盖进行连接,箱盖顶部设有毛毡;行李箱体前侧上方放置一个嵌入式摄像头;摄像头下方为分离式充电模块,在行李箱体前部下侧设置充电柜体,并列排布了两个充电腔体用于放置移动电源;两个万向轮安装在行李箱体底部前侧,并列排布;两个驱动轮安装在行李箱底部后侧,并列排布。作为优选,毛毡安装在箱盖上部,采用纤维材质,具有衬垫作用,增加摩擦力,在上部放置杂物不易滑落。作为优选,分离式充电模块由行李箱体底部的蓄电池提供电力,通过接触式充电插头为其充电,以供人们的临时需求。作为优选,分离式充电模块在充电柜体内部以及移动电源上部设置了磁片,通过磁吸作用对移动电源进行锁定,防止移动电源在箱体运行过程中出现滑落。行李箱体内底部分布蓄电箱、内置控制系统以及电力驱动系统。整个设备由位于箱体底部的蓄电箱提供电力。所述的内置控制系统位于行李箱体内部居中,其前部和嵌入式摄像头相连接,后部与电力驱动系统相连接。其中包括超声波测距模块、GPS定位模块、运动姿态识别系统、信号接收单元、MEMS六轴陀螺仪。作为优选,摄像头在记录下人体的运动姿态后将信息发送至内置控制系统,再由内置控制系统处理分析后将结果发送给电力驱动装置,决定电力驱动装置中两个驱动电机的运转情况,从而达到速度的预调整以及箱体的转向。作为优选,内置控制系统可以对摄像头拍摄记录下来的信息进行综合处理,通过系统自身算法对此时的人体姿态进行轮廓检测,识别出用户此时的运动姿态,判断运动状态是否改变,再向电力驱动系统发送命令信号,以调整自身运行速度。作为优选,控制系统内部设置了超声波测距模块,可用于检测自动跟随行李箱与用户的距离以判断前进方向,通过设置阈值调整运行速度作为优选,控制系统内置MEMS六轴陀螺仪,能利用接收到的各种不同的实时数据,判断路面状态,通过自反馈调节程序及时调整驱动轮的运行情况。所述的电力驱动系统位于行李箱体内部后侧,与位于前方的内置控制系统和蓄电箱相连。电力驱动系统配置两个电动机,分别与行李箱体底部后侧的两个驱动轮连接,为驱动轮提供动力。作为优选,电力驱动系统可以判断内置控制系统发送的具体信号,当控制系统把自动跟随行李箱需转向的信号发送给电力驱动系统后,电力驱动系统对位于自动跟随行李箱的箱体底部后侧的两个电力驱动机的转速进行调整,控制与电力驱动机相连的两个驱动轮的运行速度,达到差速转向的效果。与前人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1)通过姿态检测,分析运动状态的变化,调整自动跟随行李箱的前进方向与前进速度,使用户从繁重的拖拉方式中脱离出来,解放了人力资源,让出行方式更方便快捷。(2)本专利技术能够实现基于运动姿态识别的变速调节,达到两种效果:1.根据人体运动姿态的改变而调整速度。2.在面对突发情况时,能及时改变速度,提高了人体的体验感受。(3)本专利技术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箱盖顶部使用毛毡设计,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不同人体的个人需求。(4)本专利技术将充电模块进行分离式设计,充电模块不局限于箱体内,可随身携带,可以满足人体的临时充电需求。(5)本专利技术的控制系统中信号接收处理设备之一采用了MEMS陀螺仪,它集机械、微型传感器、执行器、信号处理和控制电路、接口电路、通信和电源于一身,采用自动控制程序,综合了电路运输系统、信号传导系统以及智能反馈模块,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提升了整个过程的处理速度,急剧缩短了反应时间,大幅度地提高了运行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正视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侧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剖视图;图4为分离式充电柜体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分离式移动电源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内置控制系统的示意框图图中标号说明1-箱盖,2-嵌入式摄像头,3-顶部毛毡,4-行李箱体,5-分离式充电模块,6-开合结构,7-驱动轮,8-万向轮,9-电力驱动系统,10-蓄电箱,11-内置控制系统,12-移动电源,13-通口,14-通口板,15-支撑板,16-充电柜体,17-腔体,18-接触式充电插头,19-磁力吸附装置,20-磁片,21-接触式充电插孔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图2、图3所示,自动跟随行李箱由行李箱体4、开合结构6、箱盖1、顶部毛毡3、嵌入式摄像头2、分离式充电模块5、驱动轮7、万向轮8、内置控制系统11、电力驱动系统9、蓄电箱10构成。行李箱体4通过顶部右侧的开合结构6与箱盖1进行连接,箱盖1顶部设有毛毡3,采用纤维结构,具有衬垫作用;行李箱体4前侧上方放置一个嵌入式摄像头2,用于记录与分析人体运动姿态;行李箱体4前部下侧设置有分离式充电模块5;两个万向轮8安装在行李箱体4底部前侧,并列排布;两个驱动轮7安装在行李箱体4底部后侧,并列排布。如图4、图5所示,具体地,设计一种分离式充电模块5,包括充电柜体16和通口板14,充电柜体16设置于行李箱体4内,其体内设置有支撑板15,支撑板15设有两个并列排布的腔体17,用于放置移动电源12并为其补充电量。通口板14位于充电柜体16的外侧,通过通口13可将移动电源12放置于腔体17内,腔体17内部设有接触式充电插头18,充电柜体16与蓄电箱10相连接;移动电源12的后侧设有与腔体内的接触式充电插头18相匹配的接触式充电插孔21,移动电源12可通过接触式充电插孔21与腔体内的接触式充电插头18相连接;移动电源12上部设有磁片20,在充电柜体16中有磁力吸附装置19,可通过磁吸作用对移动电源12进行锁定,防止在移动过程中出现滑落。行李箱体4内部下侧按前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自动跟随行李箱,其特征在于,包括行李箱体、开合结构、箱盖、驱动轮、万向轮、内置控制系统、电力驱动系统、蓄电箱。所述的行李箱体在顶部与箱盖通过开合结构相连,而在其底部安装两个驱动轮与万向轮;其内部配置有内置控制系统、电力驱动系统与蓄电箱:内置控制系统采用树莓派a02082;电力驱动系统配置两个电动机,分别与位于行李箱体底部后侧的两个驱动轮连接;蓄电池为整体提供电力。/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动跟随行李箱,其特征在于,包括行李箱体、开合结构、箱盖、驱动轮、万向轮、内置控制系统、电力驱动系统、蓄电箱。所述的行李箱体在顶部与箱盖通过开合结构相连,而在其底部安装两个驱动轮与万向轮;其内部配置有内置控制系统、电力驱动系统与蓄电箱:内置控制系统采用树莓派a02082;电力驱动系统配置两个电动机,分别与位于行李箱体底部后侧的两个驱动轮连接;蓄电池为整体提供电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动跟随行李箱,其特征在于:行李箱体上的分离式充电模块。由行李箱体底部的蓄电池提供电力,通过接触式充电为移动电源提供电量,以供人们的临时需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自动跟随行李箱,其特征在于:分离式充电模块的磁力吸附装置,在充电柜体内部以及移动电源上部设置磁片,通过磁吸作用对移动电源进行锁定,防止在移动过程中出现滑落。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动跟随行李箱,其特征在于:箱盖上的毛毡设计。毛毡安装在箱盖上部,采用纤维材质,具有衬垫作用,增加摩擦力,在上部放置杂物不易滑落。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动跟随行李箱,其特征在于:行李箱体前侧上部设有嵌入式摄像头模块,该摄像头与行李箱体外前壁相连,再配合以斜向上的角度可以记录人体姿态,记录完成后将信息发送至内置控制系统,再由内置控制系统处理分析后将结果发送给电力驱动装置,决定电力驱动装置中两个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段振亚董晓赛王东旭胥治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科技大学青岛天惠辰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