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提高紫花野菊组培苗成活率及高质量栽培的基质及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3066047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10 21:1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提高紫花野菊组培苗成活率及高质量栽培的基质及方法、属于植物培育栽培技术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基质的组分及质量比为:木屑:泥炭:珍珠=2:7:1,本发明专利技术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组培苗的炼苗、组培苗的清洗处理、栽培基质处理、初级栽培处理、穗条采收处理、生根基质处理、种苗生根处理、种苗种植处理。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提高紫花野菊组培苗成活率及高质量栽培的基质及方法,提高紫花野菊组培苗成活率,实现紫花野菊的高质量栽培,通过完善的紫花野菊的高效繁育基质和栽培方法,促进紫花野菊的大范围栽培和市场化应用。

A medium and method to improve the survival rate and high quality cultivation of Stevia purpurea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提高紫花野菊组培苗成活率及高质量栽培的基质及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植物培育栽培
,具体为一种提高紫花野菊组培苗成活率及高质量栽培的基质及方法。
技术介绍
紫花野菊是菊科(Compositae)菊属(Chrysanthemum)多年生草本植物,以其具有清热解毒、燥脓消肿等功效而被用于药菊食用花之一。随着我国对药用菊花需求量逐年增加,对紫花野菊的栽培种植量有了更大的要求。但如何保持种苗的质量,能够适应不断增加的市场,紫花野菊的高效组织快繁已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途径。但紫花野菊组培苗的移栽成活率低,高质量种苗的生产又成为制约整个紫花野菊种苗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当前,紫花野菊的研究多在于组织培养和医学功效方面,通过田间技术手段提高紫花野菊组培苗的成活率,和高质量田间栽培等方法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系统性的栽培种植方法。关于紫花野菊组织培养的报道,如专利CN104304024A公开了紫花野菊的专用培养基配方,该专利技术培养基,营养丰富,针对紫花野菊植物特性制备,能够有效提高其成活率,市场前景好。专利CN102090342A报导的一种紫花野菊高效再生体系建立的方法,本专利技术首次针对紫花野菊建立了其高频再生体系,为紫花野菊生物技术育种工作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将有效推动菊花生物技术育种进程。关于菊科植物组培苗田间栽培种植方面的报道,专利CN104871967A报道了一种太行菊组培苗炼苗移栽的方法,该专利技术特征在于太行菊组培苗炼苗的处理,以及移栽前的培养液喷洒,提高了太行菊组培苗的移栽成活。专利CN107155896A报导了一种促进非洲菊组培移栽苗生根的方法,利用印度梨形孢促进非洲菊组培移栽苗生根、改善根系、进而促进非洲菊植株生长。专利CN101433182报导了一种菊芋组培快繁和移栽方法,本方法适用于不同品种的菊芋,组培苗丛生芽及块茎芽增值系数高,生根整齐,苗壮,成活率高,适用于菊芋苗商业生产。上述专利涉及的菊科植物组培苗移栽和栽培种植技术方法并不适用于紫花野菊的大批量栽培;而商品种菊花的栽培种植方法具有品种的局限性。因为紫花野菊在冷凉的北方生长,在南方都处于高海拔冷凉环境生长,紫花野菊具有生长有其特殊性,如其低海拔移栽时间和处理方式对紫花野菊的组培苗成活率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尚未见有关于紫花野菊组培苗高效移栽种植方面的详细报导。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目前紫花野菊组培苗移栽种植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提高紫花野菊组培苗成活率及高质量栽培的基质及方法,提高紫花野菊组培苗成活率,实现紫花野菊的高质量栽培,通过完善的紫花野菊的高效繁育基质和栽培方法,促进紫花野菊的大范围栽培和市场化应用。本专利技术的第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提高紫花野菊组培苗成活率及高质量栽培的基质,上述基质的组分及质量比为:木屑:泥炭:珍珠=1~3:5~6:0.5~1.2。作为优选,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基质进一步设置为,上述基质的组分及质量比为:木屑:泥炭:珍珠=2:7:1。作为优选,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基质进一步设置为,上述基质中还含有猪粪,上述猪粪的含量为每立方上述基质加入1千克猪粪。作为优选,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基质进一步设置为,上述基质还含有消毒药剂,上述消毒药剂消毒成分为: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97%恶霉灵1700~2000倍、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0-600倍、40%嘧菌酯800-1000倍。作为优选,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基质进一步设置为,上述珍珠为颗粒状,上述颗粒状珍珠中含有天然珍珠粉、化学合成的珍珠粉、辅料,上述辅料为海泡石和高岭土混合物。本专利技术的第二目的是提供一种提高紫花野菊组培苗成活率及高质量栽培的方法,上述方法使用如上上述的基质,上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组培苗的炼苗:每年4-5月期间,将组培间生根培养高度为7-10cm的组培苗,整瓶进行田间自然光炼苗7天,再将组培瓶盖打开自然环境炼苗2天。(2)组培苗的清洗处理:先将组培苗从瓶中取出,经清水清洗,去除干净根部的培养基及老黄叶片,沥干水分,自然风干。(3)栽培基质处理:将基质喷施消毒药剂进行基质消毒,要求保水、保肥、通气性良好,含有充足的速效氮、磷、钾等元素。(4)初级栽培处理:将处理好的基质放入80cm×30cm的扦插塑料盘内,再将风干好的组培苗整齐栽种。(5)穗条采收处理:将生长2个月后的(4)中的种苗进行穗条采收,剪取6-7cm的种苗嫩芽作为大量生产的母苗,伤口处蘸取一定浓度的生根粉备用。(6)生根基质处理:将椰糠方砖进行浸泡发胀,经整体松散后拌入消毒药剂,然后铺满扦插苗床中待用。(7)种苗生根处理:将(5)中备用的穗条插入(6)的扦插苗床进行种苗生根。(8)种苗种植处理:将(7)中生根的穗条田间整理好的栽培地块进行定植栽种。作为优选,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方法进一步设置为,步骤(4)中,扦插组培苗的间距为3cm。作为优选,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方法进一步设置为,步骤(5)中,生根粉的浓度为1000倍。作为优选,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方法进一步设置为,上述步骤(6)中,椰糠消毒药剂成分为: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0-600倍、43%戊唑醇3000-5000倍、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作为优选,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方法进一步设置为,步骤(7)中,生根苗床的苗间距离为1-2cm。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提高紫花野菊组培苗成活率及高质量栽培的基质及方法,具有以下优点:1.本专利技术应用扦插剪穗条的方法保证了组培苗田间种植的高成活率,提高紫花野菊组培苗成活率。2.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配方及基质,结合培育方法,可以实现紫花野菊的高质量栽培。3.本专利技术的紫花野菊组培苗移栽种植方法,操作和使用方便,提高存活率和栽培质量效果明显。4.通过完善的紫花野菊的高效繁育基质和栽培方法,促进紫花野菊的大范围栽培和市场化应用,解决了紫花野菊组培苗成活率低,无法大量提供高质量种苗的重要产业化瓶颈问题,具有很好的可实用性,能够带来很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子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实施例1一种提高紫花野菊组培苗成活率及高质量栽培的基质,所述基质的组分及质量比为:木屑:泥炭:珍珠=1~3:5~6:0.5~1.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基质的组分及质量比为:木屑:泥炭:珍珠=2:7:1。所述基质中还含有猪粪,所述猪粪的含量为每立方所述基质加入1千克猪粪。所述基质还含有消毒药剂,所述消毒药剂消毒成分为: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97%恶霉灵1700~2000倍、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0-600倍、40%嘧菌酯800-1000倍。所述珍珠为颗粒状,所述颗粒状珍珠中含有天然珍珠粉、化学合成的珍珠粉、辅料,所述辅料为海泡石和高岭土混合物。海泡石和高岭土混合物按质量比为5:2。颗粒状的珍珠颗粒,能够增加土壤孔隙度的同时,同时珍珠中含有的天然珍珠粉和化学合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提高紫花野菊组培苗成活率及高质量栽培的基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基质的组分及质量比为:木屑:泥炭:珍珠=1~3:5~6:0.5~1.2。/n

【技术特征摘要】
20190331 CN 20191025475421.一种提高紫花野菊组培苗成活率及高质量栽培的基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基质的组分及质量比为:木屑:泥炭:珍珠=1~3:5~6:0.5~1.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紫花野菊组培苗成活率及高质量栽培的基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基质的组分及质量比为:木屑:泥炭:珍珠=2:7: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紫花野菊组培苗成活率及高质量栽培的基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基质中还含有猪粪,所述猪粪的含量为每立方所述基质加入1千克猪粪。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紫花野菊组培苗成活率及高质量栽培的基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基质还含有消毒药剂,所述消毒药剂消毒成分为: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97%恶霉灵1700~2000倍、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0-600倍、40%嘧菌酯800-1000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紫花野菊组培苗成活率及高质量栽培的基质,其特征在于,所述珍珠为颗粒状,所述颗粒状珍珠中含有天然珍珠粉、化学合成的珍珠粉、辅料,所述辅料为海泡石和高岭土混合物。


6.一种提高紫花野菊组培苗成活率及高质量栽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使用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或5所述的基质,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组培苗的炼苗:每年4-5月期间,将组培间生根培养高度为7-10cm的组培苗,整瓶进行田间自然光炼苗7天,再将组培瓶盖打开自然环境炼苗2天;
(2)组培苗的清洗处理:先将组培苗从瓶中取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超郭方其彭娟林森红黎侠丁晓瑜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