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长可变式避震器车高调整机构及避震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046943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07 14: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全长可变式避震器车高调整机构,包括设置于避震器端部的气囊或油缸或机械调节机构,机械调节机构包括法兰盘,所述法兰盘上设置有容纳筒,所述容纳筒内设置有驱动齿圈,驱动齿圈与容纳筒圆周方向转动连接且轴线方向相对固定,所述驱动齿圈内设置有升降碗,所述升降碗与驱动齿圈螺纹连接,所述法兰盘或容纳筒上设置有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与驱动齿圈外侧齿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调节车身整体高低,但未改变原有避震器的弹簧和避震器的行程结构和性能,保证调整车身高低后,整个避震器依然能够保持原有的最佳参数性能。

Full length variable shock absorber height adjustment mechanism and shock absorb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全长可变式避震器车高调整机构及避震器
本技术属于汽车领域,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全长可变式避震器车高调整机构。
技术介绍
悬架是汽车的车架(或承载式车身)与车桥(或车轮)之间的一切传力连接装置的总称,其作用是传递作用在车轮和车架之间的力和力扭,并且缓冲由不平路面传给车架或车身的冲击力,并减少由此引起的震动,以保证汽车能平顺地行驶。悬架包括避震器,避震器包括了弹簧和阻尼器,其首先能够将车辆支撑起来,使车身距离地面一定距离,其次其能够抵消汽车运动过程中带来的振动,改善汽车形式平顺性;目前大部分避震器为固定式,无法调节长度,即汽车自出厂时车身与地面之间的距离即为设定好的,此时避震器的弹簧长度、弹性系数、阻尼器的阻尼等参数均是达到最佳效果。还有类似于气压或液压能够调节长度,改变车身至地面的距离,其是通过改变弹簧座的位置,进而能够改变活塞杆伸入活塞筒的距离,来调整整体的长度,如图1所示,其是利用气囊104的充气放气来调整车身高度的,其中左侧的避震器为出厂设置标准值,右侧为在气囊内充气后避震器的状态,此时避震器的活塞杆102顶端向上移动距离为40mm,同步的其活塞杆102的轴心也向上移动距离40mm,车身至地面的距离增加40mm,此时避震器的总长(活塞杆完全伸出时整个避震器的长度)未发生改变,在改变后阻尼和弹簧(气囊)的参数均有所改变,特别是行程,其活塞杆102在活塞筒101内初始位置是经过大量实验和计算获得的最佳位置,若后续自行调整,参数改变后整体的性能均有所改变,通常是向较差的方向改变,虽然获得了车身高度的改变,但参数和性能均有所下降,甚至在活塞杆伸出活塞筒过长导致活塞杆弯曲,如图1所示,原本出厂时减震胶块距离活塞筒的距离为40mm,在调整后减震胶块距离活塞筒的距离为80mm,避震器可伸长的距离也少40mm,活塞杆伸出活塞筒的长度有所变化,在工作过程中,本活塞杆本应活动40mm距离即撞击到活塞筒上,但在调整后活塞杆活动40mm距离却无法撞击活塞筒上,减震性能有所影响;且在过坑洞时,车轮正常应随着坑洞下降,但目前活塞杆已升高,其可伸出范围减小,导致车轮未接触坑洞底部时,避震器就会拉扯整个车身下降,影响避震性能;若活塞杆伸出活塞筒过短,活塞杆端部的减震胶块103提前撞击活塞筒表面,导致整个避震器寿命大大降低,同时在原有避震器侧面利用气囊或液压缸来调整避震器时,需要将部件设置在原有避震器的侧面,占用原有避震器的悬吊空间较大,在气囊或液压缸发生故障时,使车轮会缩到叶子板以内,整个避震功能消失,无法正常行驶。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能够调节全长可变式避震器车高调整机构的整体长度,但未改变原有避震器的弹簧和避震器的结构和性能,保证调整车身高低后,整个避震器依然能够保持原有的最佳参数性能。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全长可变式避震器车高调整机构,包括设置于避震器端部的气囊或油缸或机械调节机构。所述机械调节机构包括法兰盘,所述法兰盘上设置有容纳筒,所述容纳筒内设置有驱动齿圈,驱动齿圈与容纳筒圆周方向转动连接且轴线方向相对固定,所述驱动齿圈内设置有升降碗,所述升降碗与驱动齿圈螺纹连接,所述法兰盘或容纳筒上设置有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与驱动齿圈外侧齿连接。进一步的所述容纳筒内侧设置有定位环,所述驱动齿圈的外径大于定位环的内径。进一步的所述定位环位于容纳筒背向法兰盘一侧开口处,所述驱动齿圈轴向抵触定位环。进一步的所述驱动齿圈外侧设有轮齿,所述容纳筒朝向法兰盘一侧设置有供轮齿伸入的环形槽。进一步的所述升降碗的外侧沿轴向设置有导向槽,所述容纳筒上对应定位环上设置有导向轨。进一步的所述容纳筒背向法兰盘一侧设置有锁紧机构,所述锁紧机构包括锁紧齿圈和锁紧电机,所述锁紧电机与锁紧齿圈外侧齿连接,所述锁紧齿圈内侧与升降碗外侧螺纹连接,锁紧齿圈轴向与容纳筒相对固定。进一步的所述容纳筒上方设置有定位筒,所述定位筒内侧设有内环槽,锁紧齿圈设置于内环槽内。进一步的所述容纳筒对应驱动电机一侧设置有通槽,通槽供驱动电机与驱动齿圈连接。一种避震器,所述车高调整机构固定于避震器的上端或避震器的下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将本全长可变式避震器车高调整机构装在避震器的端部上,在需要调整车身高度时,是通过调整升降碗与法兰盘之间的距离而改变,此过程中避震器始终与升降碗保持同步,但避震器自身并无任何结构改变,不会占用原有避震器的长度空间而缩小原有的行程;且整个机械调节机构采用巧妙的依次环套式结构,在内部即形成周向转动又形成轴线运动,结构紧凑,通过至少二级减速使升降碗能够调整更加精确;整体不改变避震器原设计性能,不占用原有悬吊空间,避免故障下无法行驶。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中调节车高时避震器变化对比图;图2为本技术中在调节车高时避震器总成变化对比图一;图3为本技术中机械调节机构在调节车高时避震器总成变化对比图;图4为本技术机械调节机构设置在避震器上端时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中D-D处剖面视图;图6为图5中E处的放大图;图7为本技术中机械调节机构设置在避震器下端时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7中C-C处剖面视图;图9为本技术中机械调节机构的立体结构图;图10为本技术中机械调节机构的剖面视图;图11为本技术中机械调节机构的爆炸图。附图标记:1、法兰盘;11、驱动电机;12、变速齿轮箱;14、齿轮箱输出齿轮;2、容纳筒;26、通槽;3、升降碗;4、导向槽;51、定位筒;513、内环槽;52、锁紧电机;53、锁紧齿圈;6、驱动齿圈;61、轮齿;7、定位环;8、推力滚针轴承;81、滚针轴承;9、导向轨;10、避震器;101、活塞筒;102、活塞杆;103、减震胶块;104、气囊;105、弹簧;106、机械调节机构。具体实施方式参照图2至图11对本技术的实施例做进一步说明。一种全长可变式避震器车高调整机构,包括设置于避震器端部10的气囊或油缸或机械调节机构,在调整车高时,是车高调整机构在运动,而避震器10自身保持不变,车高调整机构使得避震器总成(包括避震器自身和车高调整机构)的长度增加,此时车升高;反之车高调整机构使得避震器总成的长度减小,从而使得车降低。本实施例优选中利用气囊或油缸或机械调节机构106设置在避震器10的端部均能够达到不改变避震器10自身的条件下,而达到避震器总成的长度发生变化。如图2所示,其展示利用机械调节机构106设置在避震器10的上端(即避震器的弹簧与上座之间)时调节车高对比示意图,其中左侧的全长可变式避震器车高调整机构在出厂时设定的状态,右侧为全长可变式避震器车高调整机构长度增加后状态图,利用机械调节机构106的长度增加,其长度增加值为40mm,此时车高升高40mm,而避震器的活塞杆102的轴心与左侧(出厂设定位置)相同,同时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全长可变式避震器车高调整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于避震器端部的气囊或油缸或机械调节机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全长可变式避震器车高调整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于避震器端部的气囊或油缸或机械调节机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长可变式避震器车高调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械调节机构包括法兰盘,所述法兰盘上设置有容纳筒,所述容纳筒内设置有驱动齿圈,驱动齿圈与容纳筒圆周方向转动连接且轴线方向相对固定,所述驱动齿圈内设置有升降碗,所述升降碗与驱动齿圈螺纹连接,所述法兰盘或容纳筒上设置有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与驱动齿圈外侧齿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长可变式避震器车高调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筒内侧设置有定位环,所述驱动齿圈的外径大于定位环的内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全长可变式避震器车高调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环位于容纳筒背向法兰盘一侧开口处,所述驱动齿圈轴向抵触定位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全长可变式避震器车高调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齿圈外侧设有轮齿,所述容纳筒朝向法兰盘一侧设置有供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尤崇新
申请(专利权)人:极亨精密机械嘉兴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