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态拦截带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039967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07 13:09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生态拦截带结构,其延伸方向隔离干净河道与污染河道,其截面形状为梯形,该梯形包括两侧护坡层以及中心填料层,所述护坡层与填料层底部分别延伸至河底,顶部持平并低于常水位200‑300mm,所述护坡层通过多个生态袋围合,所述生态袋内填充净化填料,所述护坡层顶部生态袋内种植挺水植物,所述挺水植物超出常水位。本发明专利技术适用于隔离干净河道和污染河道的生态拦截带技术,该技术建造成本低,可与河道景观有效融合。

A structure of ecological interception zon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生态拦截带结构
本申请涉及水体污染生态治理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生态拦截带结构。
技术介绍
城市发展建设与水资源有非常紧密的联系,由于城市环境建设中没有实施生态保护措施,再加上城市水资源的污染、河道清理不及时等,使得城市河道出现黑臭等现象,并且城市的河道长时间不清理,将导致有害物质释放。此外,有些城市河道的水循环能力比较差,水体流动性比较弱,河道中的水生植物和动物生存的环境得不到改善,将影响城市河道水体的自净能力,最终水体颜色逐渐变为绿色,进而出现黑臭现象。大部分河道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是沿线点源和面源的排入。河道生态治理时,有些只采用浮床、种植水生植物等措施,而对引起水质恶化的源头未采取措施,导致治标而不治本,水质仍会继续下降,水生动植物难以存活,生态系统不能在此环境下构建成功,强化净化措施的作用有限而且费用比较高,不能实现河道生态修复的最终目的。因此,对主要污染源采取截流纳管、就地处理、沟渠净化、湿地净化等措施,有效降低入河污染物量后再开展生态治理,这样才能事半功倍。但是黑臭河道治理过程中由于管网改造难度大造成截污不彻底,河道仍存在部分排污口,同时部分河道治理时与外河或支沟连通,外河或支沟的污染如不加拦截,则影响最终治理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生态拦截带结构,适用于隔离干净河道和污染河道的生态拦截带技术,该技术建造成本低,可与河道景观有效融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生态拦截带结构,其延伸方向隔离干净河道与污染河道,其截面形状为梯形,该梯形包括两侧护坡层以及中心填料层,所述护坡层与填料层底部分别延伸至河底,顶部持平并低于常水位200-300mm,所述护坡层通过多个生态袋围合,所述生态袋内填充净化填料,所述护坡层顶部生态袋内种植挺水植物,所述挺水植物超出常水位。优选的,在上述的生态拦截带结构中,所述填料层截面形状为梯形,其自下至上依次包括碎石层、矿物粘土层、陶粒层、砾石层。更优选的,在上述的生态拦截带结构中,所述碎石层、矿物粘土层、陶粒层、砾石层高度比为1∶2∶2∶1。更优选的,在上述的生态拦截带结构中,所述碎石层粒径为5-15mm,所述陶粒层粒径为2-3mm,所述砾石层粒径为3-5mm。优选的,在上述的生态拦截带结构中,所述净化填料为陶粒,粒径2-3mm。优选的,在上述的生态拦截带结构中,所述挺水植物种植密度9-25株/m2。优选的,在上述的生态拦截带结构中,所述挺水植物包括芦苇、蒲草、荸荠、水芹、水葱、茭白、香蒲、千屈菜、菖蒲、水麦冬、风车草、灯芯草中的一种或多种。优选的,在上述的生态拦截带结构中,还包括沿生态拦截带结构延伸方向并排设置的多根透水管,所述透水管连通所述干净河道与污染河道,所述透水管埋设于生态拦截带结构内部,每根所述透水管分别设置有控制阀门。更优选的,在上述的生态拦截带结构中,所述透水管规格为DN300@3000。优选的,在上述的生态拦截带结构中,所述生态袋材质为PP材料。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点在于,可应用于景观水、黑臭河道等的雨污水排口拦截,也可应用于治理河道与支流污染河道的隔离,该技术运用生态原理,利用填料层微生物挂膜及水生植物净化作用,对污水进行初步净化;与排污口处理设备相比,具有占地面积小的优点,可利用河道内空间,同时生态拦截带可根据周边场地现状设置不同形状,拦截带植物可形成良好的组团湿地景观,与河道整体生态修复相融合,实现生态修复与景观效果的统一。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所示为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例1中生态拦截带结构的排布图;图2所示为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例1中生态拦截带结构的俯视图;图3所示为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例1中生态拦截带结构的剖视图;图4所示为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例2中生态拦截带结构的排布图;图5所示为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例2中生态拦截带结构的俯视图;图6所示为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例2中生态拦截带结构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实施例1,如图1-3所示,生态拦截带结构100,其延伸方向隔离干净河道与污染河道,其截面形状为梯形,该梯形包括两侧护坡层110以及中心填料层120,护坡层110与填料层120底部分别延伸至河底,顶部持平并低于常水位200mm,护坡层110通过多个生态袋围合,生态袋内填充净化填料,生态袋材质为PP材料,护坡层110顶部生态袋内种植挺水植物,挺水植物超出常水位。挺水植物种植密度9-25株/m2。挺水植物包括芦苇、蒲草、荸荠、水芹、水葱、茭白、香蒲、千屈菜、菖蒲、水麦冬、风车草、灯芯草中的一种或多种。还包括沿生态拦截带结构100延伸方向并排设置的多根透水管130,透水管130连通干净河道与污染河道,透水管130埋设于生态拦截带结构100内部,每根透水管130分别设置有控制阀门。透水管130规格为DN300@3000。实施例1项目为农业园区景观水系治理项目,项目实施区域的景观水域与外河相连,河道水深1.5m,河道宽约10m,但外河存在水质差、浮萍爆发等问题,因此需要有一定的拦截与净化措施,采用了本技术方案生态拦截带结构,生态拦截带高度设置1.3m,低于常水位0.2m,并依次设置三条拦截带结构,间隔3m,每条拦截带宽度3m,长度10m,应用该技术后显著拦截了外河漂浮物,使得项目建设区水质得到保证。透水管的作用是为了保证雨季以及水量大时的通过量,通过阀门来控制。并且,当雨季来临或水量较大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生态拦截带结构,其延伸方向隔离干净河道与污染河道,其特征在于,其截面形状为梯形,该梯形包括两侧护坡层以及中心填料层,所述护坡层与填料层底部分别延伸至河底,顶部持平并低于常水位200-300mm,所述护坡层通过多个生态袋围合,所述生态袋内填充净化填料,所述护坡层顶部生态袋内种植挺水植物,所述挺水植物超出常水位。/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生态拦截带结构,其延伸方向隔离干净河道与污染河道,其特征在于,其截面形状为梯形,该梯形包括两侧护坡层以及中心填料层,所述护坡层与填料层底部分别延伸至河底,顶部持平并低于常水位200-300mm,所述护坡层通过多个生态袋围合,所述生态袋内填充净化填料,所述护坡层顶部生态袋内种植挺水植物,所述挺水植物超出常水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拦截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填料层截面形状为梯形,其自下至上依次包括碎石层、矿物粘土层、陶粒层、砾石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生态拦截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碎石层、矿物粘土层、陶粒层、砾石层高度比为1∶2∶2∶1。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生态拦截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碎石层粒径为5-15mm,所述陶粒层粒径为2-3mm,所述砾石层粒径为3-5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聪范佳鸣花彤彤史鑫尹超武涛吴迪王丽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澳洋生态园林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