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检查用眼皮撑开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030837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07 11: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检查用眼皮撑开器,包括固定带、固定框和撑开装置,固定带设置于固定框侧面并与固定框固定连接,撑开装置设置于固定框内,并与固定框活动连接,固定框上设置有观察部、通道和中空部,撑开装置包括第一滑杆、第二滑杆、接触片和边缘设置有轮齿的旋转轮,旋转轮设置于中空部内,第一滑杆和第二滑杆均包括直杆段和U型段,直杆段设置有与轮齿相匹配的卡齿,第一滑杆和第二滑杆均与旋转轮啮合,第一滑杆和第二滑杆的U型段自由端铰接有连杆,连杆上设置有所述接触片,接触片设置于观察部内。该撑开器可有效解决医生用手撑开眼皮时存在对患者眼睛造成二次污染和不方便操控仪器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检查用眼皮撑开器
本技术属于撑开器
,具体涉及到一种检查用眼皮撑开器。
技术介绍
各方面的数据显示眼科的患病人群在不断的增加,在年轻人中最多见的问题是屈光不正,主要是由于双眼视力未经矫正或矫正不正确而引起的视力不正常;在中老年人中最常见的眼科问题是白内障及视网膜动脉硬化,据统计,80岁以上的老人100%会有白内障的发生,而视网膜动脉硬化多发生在50~60岁或以上的老人;另外,据统计高血压病患者和严重的糖尿病患者亦可发生视网膜动脉改变等眼科疾病。因此,随着人口老龄化、年轻人视力问题频发、高血压病和糖尿病患者的增加,眼科的患病数量正逐年增加,眼科治疗与检查成为医疗工作者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眼科检查是眼科治疗中的重要程序。眼科检查一般包括眼附属器和眼前段检查,眼附属器检查包括眼睑、结膜、泪器、眼球位置和眼眶的检查。在眼科治疗中,医生在对病人进行观察诊断时或者病人自己进行症状观察时,一般是在自然光线下用望诊和触诊检查,有时候采用手指拨开眼皮的方法进行仔细观察,从而为眼科治疗提供更准确的检查结果的。然而医生用手指拨开眼皮的方法进行眼部检查,存在以下的问题:第一,手指上携带有很多细菌,很容易造成眼睛的二次感染,第二,时间一长,医生的手容易酸痛导致撑开的眼皮慢慢合上,不方便检查进行,第二,医生只用一只手不方便操作仪器。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检查用眼皮撑开器,该撑开器可有效解决医生用手撑开眼皮时存在对患者眼睛造成二次污染和不方便操控仪器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检查用眼皮撑开器,包括固定带、固定框和撑开装置,固定带设置于固定框侧面并与固定框固定连接,撑开装置设置于固定框内,并与固定框活动连接,固定框上设置有观察部、通道和中空部,撑开装置包括第一滑杆、第二滑杆、接触片和边缘设置有轮齿的旋转轮,旋转轮设置于中空部内,第一滑杆和第二滑杆均包括直杆段和U型段,直杆段设置有与轮齿相匹配的卡齿,第一滑杆和第二滑杆均与旋转轮啮合,第一滑杆和第二滑杆的U型段自由端铰接有连杆,连杆上设置有所述接触片,接触片设置于观察部内。采取上述方案所产生的有益效果为:第一滑杆和第二滑杆的直杆段均设置于中空部内,旋转轮也设置于中空部内,第一滑杆的直杆段靠近旋转轮一侧设置有卡齿,第二滑杆的直杆段靠近旋转轮一侧设置有第二卡齿,第一滑杆和第二滑杆的卡齿与旋转轮的轮齿相互咬合,第一滑杆和第二滑杆的直杆段还分别连接有U型段,U型段的自由端贯穿通孔设置于观察部内,U型杆的自由端还连接有接触片,接触片与患者的眼部皮肤相接处,用于带动眼部皮肤移动。使用时,顺时针转动旋转轮或者向下拉动第二滑杆,便带动第一滑杆的直杆段向上移动,第一滑杆和第二滑杆上设置的接触片便分别上下移动,实现将患者的眼皮撑开的目的,此时,医生便可空出双手用于操作仪器,通过观察部对患者的眼部进行检查,该装置的结构简单,易于操作。进一步地,固定框上设置有圆形通孔,旋转轮一侧设置有旋钮,旋钮从圆形通孔处伸出。采取上述方案所产生的有益效果为:通过该设计可将第一滑杆、第二滑杆的直杆段和旋转轮隐藏在固定框内部,提高该装置的美观性和实用性,可避免患者的头发等卷进旋转轮内,使用时,医生通过旋转旋钮便可对旋转轮转动,操作起来更加方便,快捷。进一步地,旋转轮另一侧设置有固定柱,固定框上与固定柱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固定槽,固定槽内设置有固定片,固定片通过弹簧与固定槽连接。采取上述方案所产生的有益效果为:患者眼皮被撑开一定的角度后需要将旋转轮固定,避免发生转动,便设计有固定槽和固定柱,当患者的眼皮被撑开后,向内推动旋钮,使旋转轮向内移动,旋转轮上的固定柱便插入了固定槽内,在固定片的弹簧的夹紧下,便可被固定,整个旋转轮便不能转动,由于眼皮撑开后复位的力很小,所以,在弹簧和固定片的作用下,完全可以将旋转轮进行固定,避免眼皮复位;检查结束后,向外拉动旋钮,固定柱便脱离固定槽,再逆时针旋转旋钮,第一滑杆和第二滑杆便带动接触片恢复原位。进一步地,固定片的切面为半圆形。采取上述方案所产生的有益效果为:固定片的且为为半圆形的,两个固定片合用,可包覆在固定柱的外壁,提高固定的效果,固定片的外端是向外扩张的,两个向外扩张的固定片的口径大于固定柱的口径,固定柱向内插入时,便可以准确的插入,提高使用的效果和方便性。进一步地,接触片设置为弧形。采取上述方案所产生的有益效果为:接触片为弧形的,与人体眼部的弧形相类似,弧形的接触片可与患者的眼部皮肤相贴合,提高眼皮的固定效果,避免眼皮被撑开后闭合。进一步地,接触片与第一滑杆和第二滑杆之间通过弹簧连接。采取上述方案所产生的有益效果为:弹簧具有向外的推力,接触片第一滑杆和第二滑杆之间设置有弹簧,在弹簧的推力作用下,接触片便可与患者眼部皮肤紧密贴合,进一步避免检查时眼皮脱落,提高使用的效果,而且弹簧的推力具有一定伸缩性,不会对患者的眼球造成损伤。进一步地,第一滑杆和第二滑杆与连杆铰接的位置设置有锁紧件。采取上述方案所产生的有益效果为:有些人的眼睛比较深邃,眼球相对靠里面一些,接触片与眼部皮肤的接触效果不好,因此,设置有连杆,连杆与第一滑杆和第二滑杆之间是铰接的,铰接的部位设置有锁紧件,锁紧件为锁紧螺栓和螺母,当遇到眼球比较深邃的患者,将连杆向内转动,使接触片与患者眼皮紧密贴合,然后通过锁紧螺栓和螺母将铰接的轴进行固定,继续重复上述操作,便可加过这类患者的眼皮撑开,进行检查,该设计更加人性化,提高该撑开装置的使用性。进一步地,接触片上设置有硅胶包覆层。采取上述方案所产生的有益效果为:硅胶层柔软有弹性,与患者眼部皮肤接触后,可大大提高接触片与皮肤之间的摩擦力,提高眼皮的固定效果。进一步地,固定框设置有1个或2个,当固定框设置有2个时,固定框之间通过连接片固定连接。采取上述方案所产生的有益效果为:根据患者的需要,当患者一只眼睛出现不适时,可只使用带有一个固定框的,当患者两只眼睛均出现不适时,便可使用带有两个固定框的,避免患者来回的更换,可大大提高检查的效率。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该装置设置有带有轮齿的旋转轮和带有U型段的第一滑杆和第二滑杆,第一滑杆和第二滑杆上均设置有卡齿,第一滑杆和第二滑杆与旋转轮之间啮合,通过转动旋转轮可以分别将第一滑杆和第二滑杆向上下移动,最终实现将患者眼皮撑开的目的,该装置的结构更加简单,操作方便,实用性更高,而且旋转轮、第一滑杆和第二滑杆的直杆段均设置于内部,可提高该装置的美观度。2、该装置接触片是通过弹簧与连杆进行连接的,由于弹簧的作用力具有伸缩性,接触片与眼皮接触后,在弹簧的推力作用下可提高接触的紧密性,眼皮被撑开后不易脱落,固定效果好。3、该装置的第一滑杆和第二滑杆铰接有连杆,连杆可沿着铰接的转轴向内转动,对于眼睛比较深邃的患者非常实用,可提高固定的效果,提高该装置的实用性。附图说明图1为设置有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检查用眼皮撑开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带(1)、固定框(2)和撑开装置,所述固定带(1)设置于所述固定框(2)侧面并与所述固定框(2)固定连接,所述撑开装置设置于所述固定框(2)内,并与所述固定框(2)活动连接,所述固定框(2)上设置有观察部(3)、通道(4)和中空部(5),所述撑开装置包括第一滑杆(6)、第二滑杆(7)、接触片(8)和边缘设置有轮齿的旋转轮(9),所述旋转轮(9)设置于所述中空部(5)内,所述第一滑杆(6)和所述第二滑杆(7)均包括直杆段和U型段,所述直杆段上均设置有与所述轮齿相匹配的卡齿,所述第一滑杆(6)和所述第二滑杆(7)均与所述旋转轮(9)啮合,所述U型段自由端铰接有连杆(10),所述连杆(10)上设置有所述接触片(8),所述接触片(8)设置于所述观察部(3)内。/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检查用眼皮撑开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带(1)、固定框(2)和撑开装置,所述固定带(1)设置于所述固定框(2)侧面并与所述固定框(2)固定连接,所述撑开装置设置于所述固定框(2)内,并与所述固定框(2)活动连接,所述固定框(2)上设置有观察部(3)、通道(4)和中空部(5),所述撑开装置包括第一滑杆(6)、第二滑杆(7)、接触片(8)和边缘设置有轮齿的旋转轮(9),所述旋转轮(9)设置于所述中空部(5)内,所述第一滑杆(6)和所述第二滑杆(7)均包括直杆段和U型段,所述直杆段上均设置有与所述轮齿相匹配的卡齿,所述第一滑杆(6)和所述第二滑杆(7)均与所述旋转轮(9)啮合,所述U型段自由端铰接有连杆(10),所述连杆(10)上设置有所述接触片(8),所述接触片(8)设置于所述观察部(3)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查用眼皮撑开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框(2)上设置有圆形通孔(11),所述旋转轮(9)一侧设置有旋钮(12),所述旋钮(12)从所述圆形通孔(11)处伸出。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检查用眼皮撑开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轮(9)另一侧设置有固定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琳琳杨静阳光文梓力郑秀梅郑亚林周成艳孙诚汪勇刚伍鑫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