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郑志成专利>正文

一种充气枕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030446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07 10: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充气枕头,包括枕头本体、控制系统以及第一充气泵,枕头本体的内部设有内芯以及依次叠放于内芯下方的第一气囊以及第二气囊,第一充气泵的出气口通过第一输气管与第一气囊连接,第二气囊的进气口还连接有第二输气管,第一、第二输气管的内部均设有气压传感器,第一输气管上还设有与控制系统电性连接的第一三通电气阀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根据人体侧卧和仰卧时对枕头的压力会有不同的特点,该特点会使第一气囊的气压大小发生变化,利用气压传感器可实时检测第一气囊的内部气压大小,控制系统根据气压的变化而控制第一充气泵或第一三通电气阀门对第一气囊进行充气或放气,从而调节枕头本体的高度,可提高用户的睡眠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充气枕头
本技术涉及寝具
,特别是一种充气枕头。
技术介绍
枕头是一种睡眠工具,一般认为,枕头就是人们为睡眠的舒适而采用的填充物,而从现代医学研究上认识,人体的脊柱,从正面看是一条直线,但侧面看是具有四个生理弯曲的曲线,为了保护颈部的正常生理弯曲,维持人们睡眠时正常的生理活动,人们睡眠时必须采用枕头,目前枕头的高度是固定不变的,在人体侧卧睡眠时,由于肩的高度存在,使颈部在原有枕头高度上产生了距离,造成头侧面下沉才能可以与原有高度的枕头接触,使颈椎不正常弯曲,长时间使用这样枕头,使人体容易得颈椎突出病。所以,人在睡眠时随着睡姿势变化而需要能及时调节高度的枕头,才能使肩颈部肌肉、韧带及关节处于放松状态,才能提高睡眠的质量,使颈椎更加健康,市场急需这样的枕头。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充气枕头,可自动调节枕头的高度。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充气枕头,包括枕头本体、控制系统以及与控制系统电性连接的第一充气泵,所述枕头本体的内部设有内芯以及依次叠放于内芯下方的第一气囊以及第二气囊,所述第一充气泵的出气口通过第一输气管与第一气囊连接,所述第二气囊的进气口还连接有第二输气管,所述第一输气管和所述第二输气管的内部均设有气压传感器,且每一个所述气压传感器均分别与控制系统电性连接,所述第一输气管上还设有与控制系统电性连接的第一三通电气阀门。进一步,所述第一输气管、所述第二输气管、所述第一充气泵以及控制系统均设于枕头本体的外部。进一步,所述第二输气管远离第二气囊的另一端设有阀门。进一步,所述内芯、第一气囊以及第二气囊的外部均套设有防静电网。进一步,还包括分别与控制系统电性连接的第二充气泵和第三充气泵、以及分别设于所述内芯下方两侧的左气囊和右气囊,左气囊的进气口通过第三输气管与第二充气泵的出气口连接,右气囊的进气口通过第四输气管与第三充气泵的出气口连接,所述第三输气管上设有第二三通电气阀门以及第四输气管上设有第三三通电气阀门,所述第三输气管和第四输气管的内部均设有气压传感器。进一步,所述枕头本体的内壁与气囊的外壁填充有棉花。进一步,所述控制系统包括单片机、与单片机电源端相连的供电电路、与单片机电性连接的存储器、参数输入模块、AD转换模块以及DA转换模块,所述AD转换模块还与气压传感器电性连接,所述DA转换模块与放大模块电性连接,所述放大模块分别与第一充气泵以及第一三通电气阀门电性连接。进一步,所述控制系统还包括与单片机电性连接的第一无线通讯模块。进一步,还包括心率测试手环,所述心率测试手环包括锂电池、分别与锂电池电连接的心率传感器以及第二无线通讯模块。进一步,还包括设于枕头本体外壁上的声音采集器,所述声音采集器与控制系统电性连接。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根据人体侧卧和仰卧时对枕头的压力会有不同的特点,该特点会使第一气囊的气压大小发生变化,利用气压传感器可实时检测第一气囊的内部气压大小,控制系统根据气压的变化而控制第一充气泵或第一三通电气阀门对第一气囊进行充气或放气,从而调节枕头本体的高度,可提高用户的睡眠质量。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一种较优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第二种较优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电路原理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充分地理解本技术的目的、特征和效果。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只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其他实施例,均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参照图1,为一种较优的实施方式,一种充气枕头,包括枕头本体1、控制系统5以及与控制系统5电性连接的第一充气泵32,所述枕头本体1的内部设有内芯2以及依次叠放于内芯2下方的第一气囊3以及第二气囊4,所述第一充气泵32的出气口通过第一输气管33与第一气囊3连接,所述第二气囊4的进气口还连接有第二输气管42,所述第一输气管33和所述第二输气管42的内部均设有气压传感器,且每一个所述气压传感器均分别与控制系统5电性连接,所述第一输气管33上还设有与控制系统5电性连接的第一三通电气阀门31。优选地,所述第一输气管33、所述第二输气管42、所述第一充气泵32以及控制系统5均设于枕头本体的外部。其中,第一输气管33以及第二输气管42各自的一端分别穿过枕头本体1分别与内部对应的第一气囊3以及第二气囊4连通,同时将各自的气压传感器均设于枕头本体外部的管道内部。将涉及第一充气泵、气压传感器、控制系统等各电子元件设于枕头本体外部,可防止用户使用时出现漏电而造成触电的意外情况,进一步提高了安全性。优选地,所述第二输气管42远离第二气囊4的另一端设有阀门41,当第二输气管42内的气压传感器检测到第二气囊4的气压较低时,便可打开阀门41,将第阀门41直接与第一充气泵32的出气口或与第一三通电气阀门连接,使第二输气管42与第一充气泵32连通,并启动第一充气泵32为第二气囊充气,直到第二输气管42上的气压传感器的检测值恢复正常。由于人体仰卧和侧卧时,对枕头本体1的压力不相同,当仰卧时,人体头部对枕头本体1压力较大,则气囊受到的压力最大,故气囊的气压升高的幅度也会达到最大;当侧卧时,人体头部对枕头本体1压力较小,则气囊受到的压力较小,故气囊的气压升高的幅度也会达到最小;故由于每个人的头部重量会不一样,因此用户在初始使用时,可对控制系统5进行初始化,通过气压传感器记录侧卧和仰卧情况下的气囊受到的气压数据,则控制系统5则可以根据检测的气压传感器的检测值,判断人体是侧卧还是仰卧状态,若是仰卧,则控制系统5控制第一三通电气阀门31,使第一气囊3与大气连通而进行放气;若是侧卧,则不对第一气囊3的气体量进行调整;若是仰卧转成侧卧,则控制系统5启动第一气囊3连接的第一气泵,并调整第一三通电气阀门31,使第一气囊3与第一气泵连通,使第一气泵对第一气囊3进行充气,直到第一气囊3的气压达到设定值便停止;若是侧卧转成仰卧,则第一气囊3同样放气,使枕头本体1的高度降低。优选地,所述内芯2、第一气囊3以及第二气囊4的外部均套设有防静电网,设置防静电网可以避免冬天内因内芯2、第一气囊3以及第二气囊4之间的摩擦形成的静电对第一气囊3和/或第二气囊4造成击穿。优选地,参考图2,还包括分别与控制系统5电性连接的第二充气泵62和第三充气泵72、以及分别设于所述内芯2下方两侧的左气囊6和右气囊7,所述左气囊6和右气囊7内均设有气压传感器,左气囊6的进气口通过第三输气管63与第二充气泵62的出气口连接,右气囊7的进气口通过第四输气管73与第三充气泵72的出气口连接,所述第三输气管63上设有第二三通电气阀门61以及第四输气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充气枕头,其特征在于:包括枕头本体(1)、控制系统(5)以及与控制系统(5)电性连接的第一充气泵(32),所述枕头本体(1)的内部设有内芯(2)以及依次叠放于内芯(2)下方的第一气囊(3)以及第二气囊(4),所述第一充气泵(32)的出气口通过第一输气管(33)与第一气囊(3)连接,所述第二气囊(4)的进气口还连接有第二输气管(42),所述第一输气管(33)和所述第二输气管(42)的内部均设有气压传感器,且每一个所述气压传感器均分别与控制系统(5)电性连接,所述第一输气管(33)上还设有与控制系统(5)电性连接的第一三通电气阀门(31)。/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充气枕头,其特征在于:包括枕头本体(1)、控制系统(5)以及与控制系统(5)电性连接的第一充气泵(32),所述枕头本体(1)的内部设有内芯(2)以及依次叠放于内芯(2)下方的第一气囊(3)以及第二气囊(4),所述第一充气泵(32)的出气口通过第一输气管(33)与第一气囊(3)连接,所述第二气囊(4)的进气口还连接有第二输气管(42),所述第一输气管(33)和所述第二输气管(42)的内部均设有气压传感器,且每一个所述气压传感器均分别与控制系统(5)电性连接,所述第一输气管(33)上还设有与控制系统(5)电性连接的第一三通电气阀门(3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枕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输气管(33)、所述第二输气管(42)、所述第一充气泵(32)以及控制系统(5)均设于枕头本体的外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枕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输气管(42)远离第二气囊(4)的另一端设有阀门(4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枕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芯(2)、第一气囊(3)以及第二气囊(4)的外部均套设有防静电网。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枕头,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分别与控制系统(5)电性连接的第二充气泵(62)和第三充气泵(72)、以及分别设于所述内芯(2)下方两侧的左气囊(6)和右气囊(7),左气囊(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志成
申请(专利权)人:郑志成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