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网逆变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027095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03 17:39
并网逆变器属于逆变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并网逆变器。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使用效果好的并网逆变器。本发明专利技术包括CPU电路、电源部分、驱动电路、主电路、光伏电流及电流方向采集部分、连接在主电路输入端的蓄电池电压采集部分、市电电流采集部分、市电电压采集部分和市电鉴相电路,其特征在于电源部分的电能输出端口分别与CPU电路的电能输入端口、驱动电路的电能输入端口、光伏电流及电流方向采集部分的电能输入端口、蓄电池电压采集部分的电能输入端口、市电电流采集部分的电能输入端口相连。

Grid connected invert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并网逆变器
本专利技术属于逆变器
,尤其涉及一种并网逆变器。
技术介绍
将光伏发电系统的低电压、直流电输送到高电压等级的配电线路中,需要一种具有逆变功能的装置。现有逆变装置的使用效果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就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使用效果好的并网逆变器。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包括CPU电路、电源部分、驱动电路、主电路、光伏电流及电流方向采集部分、连接在主电路输入端的蓄电池电压采集部分、市电电流采集部分、市电电压采集部分和市电鉴相电路,其特征在于电源部分的电能输出端口分别与CPU电路的电能输入端口、驱动电路的电能输入端口、光伏电流及电流方向采集部分的电能输入端口、蓄电池电压采集部分的电能输入端口、市电电流采集部分的电能输入端口相连,CPU电路的检测信号输入端口分别与光伏电流及电流方向采集部分的检测信号输出端口、蓄电池电压采集部分的检测信号输出端口、市电电流采集部分的检测信号输出端口、市电电压采集部分的检测信号输出端口、市电鉴相电路的检测信号输出端口相连;CPU电路的控制信号输出端口与驱动电路的控制信号输入端口相连,驱动电路的控制信号输出端口与主电路的控制信号输入端口相连。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本专利技术还包括LED指示部分,LED指示部分的控制信号输入端口与CPU电路的控制信号输出端口相连。作为另一种优选方案,本专利技术还包括RS485通讯部分,RS485通讯部分的电能输入端口与电源部分的电能输出端口相连,RS485通讯部分的通讯信号输入端口与CPU电路的通讯信号输出端口相连。作为另一种优选方案,本专利技术所述还包括主电路的防反充电路,防反充电路的控制信号输入端口与CPU电路的控制信号输出端口相连。作为另一种优选方案,本专利技术所述CPU电路采用STM32F407ZET6芯片U3,U3的34~37脚分别与ADC0~ADC3端对应连接,U3的40~43脚分别与PA4~PA7端对应连接,U3的100~104脚分别与PA8~PA12端对应连接,U3的105、109脚分别与TMS、TCK端对应连接,U3的110脚接PA15端,U3的46、47脚分别与L_P、N_P端对应连接,U3的48脚接BOOT1端,U3的133~137、139、140分别与PB3~PB9端对应连接,U3的69、70脚分别与PB10、PB11端对应连接,U3的73~76脚分别与PB12~PB15端对应连接,U3的26~29脚分别与PC0~PC3端对应连接,U3的44、45脚分别与PC4、PC5端对应连接,U3的96~99脚分别与PC6~PC9端对应连接,U3的111~113脚分别与PC10~PC12端对应连接,U3的7脚接PC13端,U3的8脚分别与晶振Y1的2脚、电容C22一端相连,C22另一端分别与地线、电容C23一端相连,C23另一端分别与Y1的1脚、U3的9脚相连;U3的114~119脚分别与PD0~PD5端对应连接,U3的122、123脚分别与PD6、PD7端对应连接,U3的77~82脚分别与PD8~PD13端对应连接,U3的85、86脚分别与PD14、PD15端对应连接,U3的138脚接BOOT0端;U3的16、38、51、61、83、94、107、120、130脚接地;U3的30、17、52、39、62、72、84、95、108、121、131、144脚接地;U3的143脚通过电阻R85分别与地线、电容C44一端、电容C43一端、U3的31脚相连,C43另一端分别与U3的33脚、电容C44另一端、电阻R84一端相连,R84另一端接+3.3V端;U3的106脚通过电容C29分别与电容C28一端、电容C26一端、地线相连,C28另一端接U3的71脚,C26另一端接U3的32脚;U3的6脚接VBAT端;U3的25脚接RESET端;U3的24脚分别与电容C24一端、晶振Y2的2脚相连,C24另一端通过电容C25分别与Y2的1脚、U3的23脚相连;U3的132脚接PG15端,U3的124~129脚分别与PG9~PG14端对应连接,U3的87~93脚分别与PG2~PG8端对应连接,U3的56、57脚分别与PG0、PG1端对应连接;U3的53~55脚分别与PF13~PF15端对应连接,U3的49、50脚分别与PF11、PF12端对应连接,U3的18~21脚分别与PF6~PF9端对应连接,U3的10~15脚分别与PF0~PF5端对应连接;U3的63~68脚分别与PE10~PE15端对应连接,U3的58~60脚分别与PE7~PE9端对应连接,U3的1~5脚分别与PE2~PE6端对应连接,U3的141、142脚分别与PE0、PE1端对应连接。作为另一种优选方案,本专利技术所述+3.3V端分别与电容C56正极、C57~C67一端相连,C56负极、C57~C67另一端接地;VBAT端分别与电容C53一端、二极管D24阴极、二极管D25阴极相连,C53另一端接GND端,D24阳极接+3.3V端,D25阳极接BAT端;+3.3V端通过R90分别与RESET端、开关SW1一端、电容C51一端相连,C51另一端分别与GND端、SW1另一端相连;插接件P50的1脚分别与+3.3V端、电容C52一端相连,C52另一端接P50的4脚,P50的2、3脚分别与TMS端、TCK端相连,插接件P51的1~4脚分别与+5V端、PA10端、PA9端、GND端对应连接;插接件P49的1脚分别与+3.3V端、P49的2脚相连,P49的3脚通过电阻R88接BOOT0端,P49的5脚分别与地线、P49的6脚相连,P49的4脚通过电阻R89接BOOT1端。作为另一种优选方案,本专利技术所述C56为470uF6.3V电容,C57~C67为0.1uF电容,C53为0.1uF电容,D24和D25为1N4148二极管,R90为10K电阻,C51和C52为0.1uF电容,R88和R89为10K电阻。作为另一种优选方案,本专利技术所述Y1为32.768KHz晶振,C22和C23为10pF电容,R85和R84为1K电阻,C44和C43为2.2uF电容,C29、C28、C26为2.2uF电容,Y2为8MHz晶振,C24和C25为20pF电容。作为另一种优选方案,本专利技术所述电源部分包括LM2576-5.0芯片U8、AMS1117-3.3芯片U9和AC/DC模块,AC/DC模块输入端一端分别与电容C31一端、UU9.8电感器L1的2脚相连,L1的1脚分别与电容C27一端、电阻R56一端、保险丝F1一端相连,F1另一端接P55端;C31另一端分别与AC/DC模块输入端另一端、L1的4脚相连,L1的3脚分别与C27另一端、R56另一端、电感L2一端相连,L2另一端接P56端,AC/DC模块输出端正极分别与电容C69正极、电容C70一端、+15V端相连,AC/DC模块输出端负极分别与C69负极、C70另一端、地线相连;U8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并网逆变器,包括CPU电路、电源部分、驱动电路、主电路、光伏电流及电流方向采集部分、连接在主电路输入端的蓄电池电压采集部分、市电电流采集部分、市电电压采集部分和市电鉴相电路,其特征在于电源部分的电能输出端口分别与CPU电路的电能输入端口、驱动电路的电能输入端口、光伏电流及电流方向采集部分的电能输入端口、蓄电池电压采集部分的电能输入端口、市电电流采集部分的电能输入端口相连,CPU电路的检测信号输入端口分别与光伏电流及电流方向采集部分的检测信号输出端口、蓄电池电压采集部分的检测信号输出端口、市电电流采集部分的检测信号输出端口、市电电压采集部分的检测信号输出端口、市电鉴相电路的检测信号输出端口相连;/nCPU电路的控制信号输出端口与驱动电路的控制信号输入端口相连,驱动电路的控制信号输出端口与主电路的控制信号输入端口相连;/n所述驱动电路2SD315AI芯片U4、2SD315AI芯片U5和KP101芯片U6,U4的1脚和2脚接+15V端,U4的3脚通过电阻R49接PA4端,U4的4脚分别与电阻R51一端、电阻R53一端相连,R51另一端接+15V端,R53另一端接地,U4的5脚接地,U4的6脚分别与电阻R57一端、电容C16一端相连,R57另一端分别与二极管D10阳极、二极管D12阴极、电阻R55一端相连,D10阴极接+15V端,R55另一端分别与PA5端、电阻R60一端相连,R60另一端分别与D12阳极、地线、C16另一端相连;/nU4的7脚接地,U4的8脚接+15V端,U4的9脚通过电阻R64接PA7端;/nU4的10脚分别与电阻R69一端、电容C20一端相连,R69另一端分别与二极管D16阳极、二极管D18阴极、电阻R68一端相连,D16阴极接+15V端,R68另一端分别与PA6端、电阻R74一端相连,R74另一端分别与D18阳极、地线、C20另一端相连;/nU4的11脚和12脚接地;/nU4的13~17脚接+15V端;/nU4的18~22脚接地;/nU4的23脚接发光二极管E8阴极,E8阳极通过电阻R93接VC2端;/nU4的24脚分别与电阻R91一端、电容C54一端相连,C54另一端接地,R91另一端接二极管D26阳极,D26阴极接P52端;/nU4的25脚通过电阻R86分别与U4的26脚、U4的27脚、P47端相连;/nU4的28脚分别与电容C45一端、C46一端、C47一端、VC2端相连,C45另一端、C46另一端、C47另一端接地;/nU4的29、30脚接地;/nU4的31脚分别与U4的32脚、电阻R80一端、电阻R76一端、二极管D20阳极相连,D20阴极分别与R76另一端、R80另一端、电阻R78一端、电阻R81一端相连,R81另一端分别与R78另一端、P45端相连;/nU4的35脚接发光二极管E6的阴极,E6的阳极通过电阻R72接VC1端;/nU4的36脚分别与电阻R66一端、电容C18一端相连,C18另一端接地,R66另一端接二极管D14阳极,D14阴极接P43端;/nU4的37脚通过电阻R62分别与U4的38脚、U4的39脚、P41端相连;/nU4的40脚分别与电容C10一端、电容C11一端、电容C12一端、VC1端相连,C10另一端、C11另一端、C12另一端接地;/nU4的41、42脚接地;/nU4的43脚分别与U4的44脚、电阻R41一端、二极管D8阳极、电阻R45一端相连,D8阴极分别与R41另一端、R45另一端、电阻R43一端、电阻R46一端相连,R46另一端分别与R43另一端、P37端相连;/nU5的1脚和2脚接+15V端,U5的3脚通过电阻R50接PD10端,U5的4脚分别与电阻R52一端、电阻R54一端相连,R52另一端接+15V端,R54另一端接地,U5的5脚接地,U5的6脚分别与电阻R59一端、电容C17一端相连,R59另一端分别与二极管D11阳极、二极管D13阴极、电阻R58一端相连,D11阴极接+15V端,R58另一端分别与PD11端、电阻R61一端相连,R61另一端分别与D13阳极、地线、C17另一端相连;/nU5的7脚接地,U5的8脚接+15V端,U5的9脚通过电阻R65接PD13端;/nU5的10脚分别与电阻R71一端、电容C21一端相连,R71另一端分别与二极管D17阳极、二极管D19阴极、电阻R70一端相连,D17阴极接+15V端,R70另一端分别与PD12端、电阻R75一端相连,R75另一端分别与D19阳极、地线、C21另一端相连;/nU5的11脚和12脚接地;/nU5的13~17脚接+15V端;/nU5的18~22脚接地;/nU5的23脚接发光二极管E9阴极,E9阳极通过电阻R94接VC2端;/nU5的24脚分别与电阻R92一端、电容C55一端相连,C55另一端接地,...

【技术特征摘要】
1.并网逆变器,包括CPU电路、电源部分、驱动电路、主电路、光伏电流及电流方向采集部分、连接在主电路输入端的蓄电池电压采集部分、市电电流采集部分、市电电压采集部分和市电鉴相电路,其特征在于电源部分的电能输出端口分别与CPU电路的电能输入端口、驱动电路的电能输入端口、光伏电流及电流方向采集部分的电能输入端口、蓄电池电压采集部分的电能输入端口、市电电流采集部分的电能输入端口相连,CPU电路的检测信号输入端口分别与光伏电流及电流方向采集部分的检测信号输出端口、蓄电池电压采集部分的检测信号输出端口、市电电流采集部分的检测信号输出端口、市电电压采集部分的检测信号输出端口、市电鉴相电路的检测信号输出端口相连;
CPU电路的控制信号输出端口与驱动电路的控制信号输入端口相连,驱动电路的控制信号输出端口与主电路的控制信号输入端口相连;
所述驱动电路2SD315AI芯片U4、2SD315AI芯片U5和KP101芯片U6,U4的1脚和2脚接+15V端,U4的3脚通过电阻R49接PA4端,U4的4脚分别与电阻R51一端、电阻R53一端相连,R51另一端接+15V端,R53另一端接地,U4的5脚接地,U4的6脚分别与电阻R57一端、电容C16一端相连,R57另一端分别与二极管D10阳极、二极管D12阴极、电阻R55一端相连,D10阴极接+15V端,R55另一端分别与PA5端、电阻R60一端相连,R60另一端分别与D12阳极、地线、C16另一端相连;
U4的7脚接地,U4的8脚接+15V端,U4的9脚通过电阻R64接PA7端;
U4的10脚分别与电阻R69一端、电容C20一端相连,R69另一端分别与二极管D16阳极、二极管D18阴极、电阻R68一端相连,D16阴极接+15V端,R68另一端分别与PA6端、电阻R74一端相连,R74另一端分别与D18阳极、地线、C20另一端相连;
U4的11脚和12脚接地;
U4的13~17脚接+15V端;
U4的18~22脚接地;
U4的23脚接发光二极管E8阴极,E8阳极通过电阻R93接VC2端;
U4的24脚分别与电阻R91一端、电容C54一端相连,C54另一端接地,R91另一端接二极管D26阳极,D26阴极接P52端;
U4的25脚通过电阻R86分别与U4的26脚、U4的27脚、P47端相连;
U4的28脚分别与电容C45一端、C46一端、C47一端、VC2端相连,C45另一端、C46另一端、C47另一端接地;
U4的29、30脚接地;
U4的31脚分别与U4的32脚、电阻R80一端、电阻R76一端、二极管D20阳极相连,D20阴极分别与R76另一端、R80另一端、电阻R78一端、电阻R81一端相连,R81另一端分别与R78另一端、P45端相连;
U4的35脚接发光二极管E6的阴极,E6的阳极通过电阻R72接VC1端;
U4的36脚分别与电阻R66一端、电容C18一端相连,C18另一端接地,R66另一端接二极管D14阳极,D14阴极接P43端;
U4的37脚通过电阻R62分别与U4的38脚、U4的39脚、P41端相连;
U4的40脚分别与电容C10一端、电容C11一端、电容C12一端、VC1端相连,C10另一端、C11另一端、C12另一端接地;
U4的41、42脚接地;
U4的43脚分别与U4的44脚、电阻R41一端、二极管D8阳极、电阻R45一端相连,D8阴极分别与R41另一端、R45另一端、电阻R43一端、电阻R46一端相连,R46另一端分别与R43另一端、P37端相连;
U5的1脚和2脚接+15V端,U5的3脚通过电阻R50接PD10端,U5的4脚分别与电阻R52一端、电阻R54一端相连,R52另一端接+15V端,R54另一端接地,U5的5脚接地,U5的6脚分别与电阻R59一端、电容C17一端相连,R59另一端分别与二极管D11阳极、二极管D13阴极、电阻R58一端相连,D11阴极接+15V端,R58另一端分别与PD11端、电阻R61一端相连,R61另一端分别与D13阳极、地线、C17另一端相连;
U5的7脚接地,U5的8脚接+15V端,U5的9脚通过电阻R65接PD13端;
U5的10脚分别与电阻R71一端、电容C21一端相连,R71另一端分别与二极管D17阳极、二极管D19阴极、电阻R70一端相连,D17阴极接+15V端,R70另一端分别与PD12端、电阻R75一端相连,R75另一端分别与D19阳极、地线、C21另一端相连;
U5的11脚和12脚接地;
U5的13~17脚接+15V端;
U5的18~22脚接地;
U5的23脚接发光二极管E9阴极,E9阳极通过电阻R94接VC2端;
U5的24脚分别与电阻R92一端、电容C55一端相连,C55另一端接地,R92另一端接二极管D27阳极,D27阴极接P53端;
U5的25脚通过电阻R87分别与U5的26脚、U5的27脚、P48端相连;
U5的28脚分别与电容C48一端、C49一端、C50一端、VC2端相连,C48另一端、C49另一端、C50另一端接地;
U5的29、30脚接地;
U5的31脚分别与U5的32脚、电阻R82一端、电阻R77一端、二极管D21阳极相连,D21阴极分别与R77另一端、R82另一端、电阻R79一端、电阻R83一端相连,R83另一端分别与R79另一端、P46端相连;
U5的35脚接发光二极管E7的阴极,E7的阳极通过电阻R73接VC1端;
U5的36脚分别与电阻R67一端、电容C19一端相连,C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音张晓亮刘国超高杰邢佳
申请(专利权)人:辽宁太阳能研究应用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