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取暖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017358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03 15: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取暖器领域,具体是一种取暖器,包括底座、设置在底座上且用于支撑发热体的外壳、设置在外壳内的支撑框架,还包括:出风装置,设置在外壳内,用于实现内部的出风;导流装置,设置在支撑框架上,用于转换取暖器的内部风向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外壳侧边上下部均设有进风口且进风口处均设有防护网,在上部设有顶部上出风口,在底部设有贯流风轮及贯流风道以改变进风方式,采取两种进风方式,通过侧边下部的进风口进风经贯流风机作用从侧边上部及顶部出风口出风;以及从顶部及侧边上部进风经贯流风机作用从侧边下部出风口出风,出风形式多样,满足使用需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取暖器
本技术涉及取暖器领域,具体是一种取暖器。
技术介绍
市场上电暖器品种大致可分为远红外石英管电暖器、油汀电暖器和采用新技术的电热膜电暖器几类,热效率高的电暖器,除了自身的材料,对于如何出热风也是有要求的,现在市面上大多是单向出风,无法顾忌到多方向人群的供暖需求。如中国专利号为201810001577.2的一种双出风取暖器,解决了现有取暖器使用效果不理想的问题。本双出风取暖器包括:盒体,由底座以及分列在底坐两端的端盖构成,底座两端部分向内凹陷形成若干平面槽,每个端盖上均设置有与平面槽对应设置的若干平片,两端盖上分别开设有换气孔、出气孔;盒盖,扣合在盒体上,盒盖两侧分别开设有若干列进风槽,盒盖靠近出气孔处开设有若干出风槽;电机,设置为第一电机、第二电机,两电机分别连接有风轮,第一电机带动风轮转动并将空气朝换气孔输出,第二电机带动风轮转动并将空气朝出气孔或出风槽输出;控制器,分别与第一电机、第二电机电连接。本技术具有使用效果好的特点,但是风轮数量多,出风方式单一,仍然无法解决现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取暖器。一种取暖器,包括底座、设置在底座上且用于支撑发热体的外壳、设置在外壳内的支撑框架,还包括:出风装置,设置在外壳内,用于实现内部的出风;导流装置,设置在支撑框架上,用于转换取暖器的内部风向。所述的出风装置包括在外壳两侧端均有设置的下进风口、设置在在外壳上端的上进风口、在上进风口和若干组下进风口上均有设置的若干组风口防护网。所述的导流装置包括设置在支撑框架上的贯流风轮、设置在支撑框架与贯流风轮之间的贯流风道、设置在支撑框架上且与贯流风轮配合的贯流风机、设置在支撑框架上且与贯流风道配合的风道风机。所述的贯流风道包括位于贯流风轮下端的弧形风筒、位于贯流风轮侧端位置处的弧形弯板。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外壳侧边上下部均设有进风口且进风口处均设有防护网,在上部设有顶部上出风口,在底部设有贯流风轮及贯流风道以改变进风方式,采取两种进风方式,通过侧边下部的进风口进风经贯流风机作用从侧边上部及顶部出风口出风;以及从顶部及侧边上部进风经贯流风机作用从侧边下部出风口出风,出风形式多样,满足使用需求。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去掉外壳和风口防护网立体结构示意图一;图3为本技术的去掉外壳和风口防护网立体结构示意图二;图4为本技术的贯流风轮和贯流风道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去掉外壳和风口防护网侧面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的图5的A-A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的图7的B-B下送风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的上送风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对本技术进一步阐述。如图1至图9所示,一种取暖器,包括底座1、设置在底座1上且用于支撑发热体8的外壳2、设置在外壳2内的支撑框架5,还包括:出风装置,设置在外壳2内,用于实现内部的出风;导流装置,设置在支撑框架5上,用于转换取暖器的内部风向。所述的出风装置包括在外壳2两侧端均有设置的下进风口4、设置在在外壳2上端的上进风口3、在上进风口3和若干组下进风口4上均有设置的若干组风口防护网11。本技术外壳侧边上下部均设有进风口4且均设有防护网,在上部设有顶部上出风口3,在底部设有贯流风轮7及贯流风道6以改变进风方式,采取两种进风方式,通过侧边下部的下进风口4进风经贯流风机9作用从侧边上部及顶部上出风口3出风;以及从顶部及侧边上部进风经贯流风机9作用从侧边下出风口4出风,出风形式多样,满足使用需求。所述的导流装置包括设置在支撑框架5上的贯流风轮7、设置在支撑框架5与贯流风轮7之间的贯流风道6、设置在支撑框架5上且与贯流风轮7配合的贯流风机9、设置在支撑框架5上且与贯流风道6配合的风道风机10。需要实现下送风时,驱动发热体8启动,然后风道风机10驱动弧形风筒6b,冷风从任一下进风口4和所有上进风口3顺着弧形风筒6b经过发热体8加热,随后热风顺着贯流风轮7流出至另一进风口4。所述需要实现下送风时,弧形风筒6b位于需要进风的下进风口端。需要实现上送风时,驱动发热体8启动,驱动贯流风机9,冷风从两侧的进风口4通过贯流风轮7经过贯流风道6并到达发热体8加热,随后通过进风口4和风口防护网3出热风。所述的贯流风道6包括位于贯流风轮7下端的弧形风筒6b、位于贯流风轮7侧端位置处的弧形弯板6a。本技术的使用方法:需要实现下送风时,驱动发热体8启动,然后风道风机10驱动弧形风筒6b,冷风从任一下进风口4和所有上进风口3顺着弧形风筒6b经过发热体8加热,随后热风顺着贯流风轮7流出至另一进风口4;需要实现上送风时,驱动发热体8启动,驱动贯流风机9,冷风从两侧的进风口4通过贯流风轮7经过贯流风道6并到达发热体8加热,随后通过进风口4和风口防护网3出热风。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技术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本技术的原理,在不脱离本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技术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技术范围内。本技术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取暖器,包括底座(1)、设置在底座(1)上且用于支撑发热体(8)的外壳(2)、设置在外壳(2)内的支撑框架(5),其特征在于:还包括:/n出风装置,设置在外壳(2)内,用于实现内部的出风;/n导流装置,设置在支撑框架(5)上,用于转换取暖器的内部风向。/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取暖器,包括底座(1)、设置在底座(1)上且用于支撑发热体(8)的外壳(2)、设置在外壳(2)内的支撑框架(5),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出风装置,设置在外壳(2)内,用于实现内部的出风;
导流装置,设置在支撑框架(5)上,用于转换取暖器的内部风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取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出风装置包括在外壳(2)两侧端均有设置的若干组下进风口(4)、设置在外壳(2)上端的上进风口(3)、在上进风口(3)和若干组下进风口(4)上均有设置的若干组风口防护...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骥朱卫中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暖虫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