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宋一基专利>正文

一种燃煤机组深度调峰稳燃系统和一种煤粉输送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017136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03 15: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燃煤机组深度调峰稳燃系统和一种煤粉输送装置,磨煤机通过煤粉输送管道连通锅炉,煤粉输送管道上设置有热源输入口和稀相风分离口,热源输入口连通热源输入机构,稀相风分离口连通有稀相风分离机构。通过稀相风分离机构和稀相风分离口能够对煤粉输送管道中的煤粉进行分离,分离出一部分稀相风,人为降低煤粉输送管道中的风速,结合着热源输入增加的风速,使煤粉输送管道中的风速保持原有的风速或者保持在适当的范围,所以,系统在提升煤粉气流初温的情况下,不至于使粉管风速过高,保证风速处于一个合适的范围。而且,具体分离出多少份额稀相风,根据预设煤粉气流初温而定。

A deep peak load regulation and stable combustion system for coal-fired units and a coal powder conveying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燃煤机组深度调峰稳燃系统和一种煤粉输送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燃煤机组深度调峰稳燃系统和一种煤粉输送装置。
技术介绍
常规燃煤机组在深度调峰运行阶段,首先要解决的就是锅炉低负荷稳燃问题。锅炉低负荷运行时,炉膛火焰温度下降,煤粉着火困难,火焰稳定性差、易熄灭,一旦处理不当就会引起炉膛灭火或爆炸事故。通过锅炉燃烧优化调整及一定的运行方式调整,例如:适当降低一次风速、提高煤粉浓度、减小煤粉细度、提高各燃烧器的风粉分配均匀性、采用集中火嘴运行方式等技术措施可一定程度提高低负荷的燃烧稳定性,但无法实现显著降低锅炉最低稳燃负荷的目的。从煤粉燃烧的角度分析,锅炉在低负荷工况下,由于炉膛内的火焰温度较低,煤粉进入炉膛后的吸热速率降低,达到着火所需热量的时间增加,火焰容易熄灭,低负荷稳燃能力降低。为了克服上述低负荷下煤粉着火不稳定的问题,需要在煤粉进入炉膛后,达到迅速着火的目的,即减少煤粉进入炉膛后着火所需的时间,使煤粉气流快速、稳定燃烧,更好的适应深度调峰的需要。锅炉炉内煤粉燃烧过程的着火主要是热力着火,热力着火过程是由可燃物拥有足够的热量时,温度不断升高而引起的。而燃料所需要的着火热与燃料的着火温度和水分含量有关,与煤粉气流的初温和一次风量有关。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煤粉气流初温受限于制粉系统运行安全性,按相关规程及经验数据得到:不同的煤种有不同的磨煤机出口温度高限值。而且,根据以往的经验数据得到,在制粉系统及煤种一定的情况下,煤粉气流初温受到制粉系统运行安全性的限制,无法进一步提升,也就无法缩减煤粉气流初温与着火温度之间的温度差,导致无法缩短煤粉进入炉膛后的着火时间。为了解决上述磨煤机出口温度限值,常规的设计及保护思路是在磨煤机出口粉管上引入一热源,比如热一次风,该热源直接混入煤粉气流以提升煤粉气流的初温,如图1所示。再比如:申请公布号为CN106090892A的中国专利申请文件中公开了一种燃煤锅炉的智能循环燃烧方法,其中,煤粉与高温蒸汽混合,作为一次风将煤粉送入燃烧器混合燃烧。上述两种方式为“混入型”加热方式,热源直接与煤粉气流接触并混入,如热风、热烟气或者热蒸汽直接混入煤粉。这种加热方式能够提升煤粉气流初温,可显著降低煤粉着火热,缩短煤粉进入炉膛后着火所需的时间,使煤粉气流快速点燃、稳定燃烧。但是,上述“混入型”加热方式面临一个重要问题:当煤种一定时,一次风量是影响煤粉气流着火速度和着火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不同的煤种及制粉系统中,一次风量有一定的合理运行范围,一次风量过低容易造成粉管积粉堵塞,一次风量过高不利于煤粉着火。而在热源(热一次风或热蒸汽)混入煤粉气流后,必然导致粉管一次风速过高,比如高于原设计值或运行经验值,这是锅炉及制粉系统运行时不允许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燃煤机组深度调峰稳燃系统,用以解决在热源混入煤粉气流后,导致粉管一次风速过高的问题。本技术同时提供一种煤粉输送装置,用以解决在热源混入煤粉气流后,导致粉管一次风速过高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包括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燃煤机组深度调峰稳燃系统,包括磨煤机和锅炉,所述磨煤机通过煤粉输送管道连通所述锅炉,所述煤粉输送管道上设置有用于向煤粉输送管道输入热源的热源输入口,所述热源输入口连通热源输入机构,所述煤粉输送管道上还设置有用于分离出相应稀相风的稀相风分离口,所述稀相风分离口连通有稀相风分离机构。通过稀相风分离机构和稀相风分离口能够对煤粉输送管道中的煤粉进行分离,分离出一部分稀相风,人为降低煤粉输送管道中的风速,结合着热源输入增加的风速,使煤粉输送管道中的风速保持原有的风速或者保持在适当的范围,所以,系统在提升煤粉气流初温的情况下,不至于使粉管风速过高,保证风速处于一个合适的范围。而且,具体分离出多少份额稀相风,根据预设煤粉气流初温而定。进一步地,所述稀相风分离口设置在所述煤粉输送管道的用于连通磨煤机的一端与所述热源输入口之间。在热源混入前对煤粉输送管道进行预分离,先分离出一部分稀相风,人为降低煤粉输送管道风速,之后再混入热源,增加风速,使煤粉输送管道风速保持为分离前的原风速或者保持在适当的范围,保证风速稳定。进一步地,所述稀相风分离机构为稀相风分离管道,使得燃煤机组深度调峰稳燃系统的结构比较简单。进一步地,所述稀相风分离管道的一端连通所述稀相风分离口,另一端连通锅炉的主燃烧区与燃尽区之间的位置。稀相风分离有利于低氮燃烧,使浓相煤粉更加浓缩,有利于着火,浓淡分离符合低氮燃烧特性,有利于降低氮氧化物的生产,而且,进入主燃烧区与燃尽区之间的位置是为了补充主燃烧区与燃尽区之间的缺氧状态,也有利于燃烧。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煤粉输送装置,包括煤粉输送管道,所述煤粉输送管道上设置有用于向煤粉输送管道输入热源的热源输入口和用于分离出相应稀相风的稀相风分离口,所述热源输入口连通热源输入机构,所述稀相风分离口连通有稀相风分离机构。通过稀相风分离机构和稀相风分离口能够对煤粉输送管道中的煤粉进行分离,分离出一部分稀相风,人为降低煤粉输送管道中的风速,结合着热源输入增加的风速,使煤粉输送管道中的风速保持原有的风速或者保持在适当的范围,所以,在提升煤粉气流初温的情况下,不至于使粉管风速过高,保证风速处于一个合适的范围。而且,具体分离出多少份额稀相风,根据预设煤粉气流初温而定。进一步地,所述稀相风分离口设置在所述煤粉输送管道的用于连通磨煤机的一端与所述热源输入口之间。在热源混入前对煤粉输送管道进行预分离,先分离出一部分稀相风,人为降低煤粉输送管道风速,之后再混入热源,增加风速,使煤粉输送管道风速保持为分离前的原风速或者保持在适当的范围,保证风速稳定。进一步地,所述稀相风分离机构为稀相风分离管道,使得煤粉输送装置的结构比较简单。进一步地,所述稀相风分离管道的一端连通所述稀相风分离口,另一端用于连通锅炉的主燃烧区与燃尽区之间的位置。稀相风分离有利于低氮燃烧,使浓相煤粉更加浓缩,有利于着火,浓淡分离符合低氮燃烧特性,有利于降低氮氧化物的生产,而且,进入主燃烧区与燃尽区之间的位置是为了补充主燃烧区与燃尽区之间的缺氧状态,也有利于燃烧。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的燃煤机组深度调峰稳燃系统相关结构示意图;图2是风煤比标准空气曲线图;图3是本技术提供的燃煤机组深度调峰稳燃系统相关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提供的燃烧器浓淡分离的一种具体型式示意图;图3中,1为煤粉输送管道,2为磨煤机,3为锅炉,4为热源输入管路,5为稀相风分离管道,6为主燃烧器,7为燃尽风。具体实施方式燃煤机组深度调峰稳燃系统实施例:首先,煤粉进入炉膛后,所需要的着火热Qzh可近似用下式表示,即:其中:Br:每台燃烧器的燃料消耗量,kg/h;V1:一次风量,m3/kg;ck:空气比热容,kJ/(m3.℃);干燃料的比热容,kJ/(m3.℃);cq:水蒸气的比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燃煤机组深度调峰稳燃系统,包括磨煤机和锅炉,所述磨煤机通过煤粉输送管道连通所述锅炉,所述煤粉输送管道上设置有用于向煤粉输送管道输入热源的热源输入口,所述热源输入口连通热源输入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煤粉输送管道上还设置有用于分离出相应稀相风的稀相风分离口,所述稀相风分离口连通有稀相风分离机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燃煤机组深度调峰稳燃系统,包括磨煤机和锅炉,所述磨煤机通过煤粉输送管道连通所述锅炉,所述煤粉输送管道上设置有用于向煤粉输送管道输入热源的热源输入口,所述热源输入口连通热源输入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煤粉输送管道上还设置有用于分离出相应稀相风的稀相风分离口,所述稀相风分离口连通有稀相风分离机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煤机组深度调峰稳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稀相风分离口设置在所述煤粉输送管道的用于连通磨煤机的一端与所述热源输入口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燃煤机组深度调峰稳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稀相风分离机构为稀相风分离管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燃煤机组深度调峰稳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稀相风分离管道的一端连通所述稀相风分离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一基
申请(专利权)人:宋一基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