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筒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015498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03 15: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塔筒,塔筒包括塔筒基础以及设在塔筒基础上的混凝土塔筒,混凝土塔筒包括多节直塔筒段,且在由下至上的方向上,相邻的两节直塔筒段的横向尺寸逐渐减小,每节直塔筒段包括横向尺寸相同且依次相连的多个子直塔筒段,相邻的两节直塔筒段之间通过转接段相连,转接段的至少一部分被构造成在由上至下的方向上径向尺寸逐渐增大,在由上至下的方向上,转接段的锥形段的壁厚逐渐减小;还包括设于塔筒基础内的预应力锚固转换结构,混凝土塔筒通过直塔筒段与塔筒基础相连。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塔筒,有利于减少塔筒建造过程中模具类型,降低成本,从而可以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混凝土塔筒模具成本太高的技术问题。

Tower tub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塔筒
本技术涉及风力发电
,尤其是涉及一种塔筒。
技术介绍
相关技术中,随着风机发电效率的增加,叶片长度越来越长,与之匹配的风机塔筒的高度和截面尺寸也不断增加。钢结构塔筒由于成本较高、运输困难,因此难以满足大截面高塔筒的建造要求。而预制混凝土塔筒能够经济地建造大型风力发电机组。混凝土塔筒建造过程中通过由下往上依次吊装单个塔筒,最终建造成完整的混凝土塔筒。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塔筒,所述塔筒有利于减少模具的类型,从而可以降低成本。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塔筒,所述塔筒包括塔筒基础以及设在所述塔筒基础上的混凝土塔筒,所述混凝土塔筒包括多节直塔筒段,且在由下至上的方向上,相邻的两节所述直塔筒段的横向尺寸逐渐减小,每节所述直塔筒段包括横向尺寸相同且依次相连的多个子直塔筒段,以减少所述塔筒建造过程中的模具类型,相邻的两节直塔筒段之间通过转接段相连,所述转接段的至少一部分被构造成在由上至下的方向上径向尺寸逐渐增大,在由上至下的方向上,所述转接段的锥形段的壁厚逐渐减小;还包括设于所述塔筒基础内的预应力锚固转换结构,所述混凝土塔筒通过直塔筒段与所述塔筒基础相连。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塔筒,通过采用分段式塔筒,有利于减少塔筒建造过程中的模具类型,降低成本,从而可以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混凝土塔筒模具成本太高的技术问题。另外,根据本技术上述实施例的塔筒还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直塔筒段的节数包括2-5节。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混凝土塔筒的横截面被构造成多边形环形或圆环形。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混凝土塔筒通过预应力锚固转换结构与所述塔筒基础相连,所述预应力锚固转换结构包括:转接环,所述转接环设在所述塔筒基础内,且所述转接环上设有沿厚度方向贯通所述转接环设置的第一配合孔和第二配合孔,所述第一配合孔和所述第二配合孔在所述转接环上间隔开布置;预应力索,所述预应力索通过所述第一配合孔与所述转接环相连;预埋螺杆,所述预埋螺杆通过所述第二配合孔与所述转接环相连,且所述预埋螺杆位于所述转接环的底部。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配合孔和所述第二配合孔包括沿环绕所述转接环的周向间隔布置的多组。更进一步地,一个所述第一配合孔和两个所述第二配合孔为一组,两个所述第二配合孔对称布置在所述第一配合孔沿周向的两侧。可选地,一个所述第一配合孔和一个所述第二配合孔为一组,所述第一配合孔和所述第二配合孔在所述转接环的周向间隔开布置。可选地,所述转接环被构造成多边形环形或圆环形。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图1是根据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塔筒的一个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塔筒的另一个示意图;图3是图2的一个局部放大图,其中,图中示出了用于塔筒建造的预应力锚固转换结构的示意图;图4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用于塔筒建造的预应力锚固转换结构中转接环的一个示意图;图5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用于塔筒建造的预应力锚固转换结构中转接环的一个立体图;图6是根据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塔筒中转接段的一个立体图;图7是根据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塔筒中转接段的一个示意图;图8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塔筒中顶部预应力锚固段的一个立体图;图9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塔筒中顶部预应力锚固段的一个示意图。附图标记:用于塔筒建造的预应力锚固转换结构100,转接环1,第一配合孔11,第二配合孔12,预应力索2,预埋螺杆3,塔筒200,基础底座210,塔筒基础220,混凝土塔筒230,直塔筒段231,子直塔筒段2311,转接段232,直管段2321,锥形段2322,顶部预应力锚固段5,第一安装孔51,第二安装孔52。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相关技术中,常规塔筒为锥形,筒壁内由顶部到底部为贯穿的直线,因此可以开预应力孔道,由于分段直塔筒的结构所限,分段直塔筒由上到下并非贯穿的直线,不易穿预应力管道和预应力筋,无法使用常规的体内预应力结构,只能使用体外预应力。为此,本技术提供一种专用的预应力锚固方案。下面参考图1-图5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用于塔筒建造的预应力锚固转换结构100。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用于塔筒建造的预应力锚固转换结构100,所述塔筒包括塔筒基础220以及设在塔筒基础220上的混凝土塔筒230。示例性且不限制地,参照图1和图3,塔筒基础220的底部还可以设有基础底座210,基础底座210与塔筒基础220可以一体浇筑成型。基础底座210被构造成在由上至下的方向上向内收缩的锥形,基础底座210沿横向的最大尺寸可以大于塔筒基础220沿横向的最大尺寸,这样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塔筒基础220的平稳性,从而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所述混凝土塔筒的使用可靠性。参照图2和图3,预应力锚固转换结构100可以包括:转接环1、预应力索2以及预埋螺杆3。具体地,结合图4和图5,转接环1可以设在塔筒基础220内,转接环1的厚度不低于150mm。例如,转接环1沿上下方向上的厚度可以大于或等于150mm,转接环1可以为钢板,且转接环1上可以设有第一配合孔11和第二配合孔12,第一配合孔11和第二配合孔12均可以沿厚度方向贯通转接环1设置,第一配合孔11和第二配合孔12在转接环1上间隔开布置。预应力索2可以通过第一配合孔11与转接环1相连;预埋螺杆3可以通过第二配合孔12与转接环1相连,且预埋螺杆3可以位于转接环1的底部。由此,通过预应力锚固转换结构100有利于使塔筒更加稳固。其中,转接环1的厚度不宜太薄,否则,锚固时容易导致转接环1发生弯曲变形,影响锚固的可靠性。本申请通过使转接环1的厚度不低于150mm,可以有效防止转接环1在锚固时发生弯曲变形,从而有利于提高预应力锚固转换结构100的锚固可靠性。例如,参照图3,预埋螺杆3的螺帽可以位于预埋螺杆3的底部。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预埋螺杆3的底部还可以设有加强件(例如加强钢筋等),所述加强件可以沿水平方向延伸,所述加强件的延伸方向与预埋螺杆3的延伸方向可以垂直,这样有利于进一步提高锚固能力。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用于塔筒建造的预应力锚固转换结构100,可以采用体外预应力方案,自塔筒顶部至塔筒基础张拉预应力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塔筒,其特征在于,所述塔筒包括塔筒基础以及设在所述塔筒基础上的混凝土塔筒,所述混凝土塔筒包括多节直塔筒段,且在由下至上的方向上,相邻的两节所述直塔筒段的横向尺寸逐渐减小,每节所述直塔筒段包括横向尺寸相同且依次相连的多个子直塔筒段,以减少所述塔筒建造过程中的模具类型,相邻的两节直塔筒段之间通过转接段相连,所述转接段的至少一部分被构造成在由上至下的方向上径向尺寸逐渐增大,在由上至下的方向上,所述转接段的锥形段的壁厚逐渐减小;/n还包括设于所述塔筒基础内的预应力锚固转换结构,所述混凝土塔筒通过直塔筒段与所述塔筒基础相连。/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塔筒,其特征在于,所述塔筒包括塔筒基础以及设在所述塔筒基础上的混凝土塔筒,所述混凝土塔筒包括多节直塔筒段,且在由下至上的方向上,相邻的两节所述直塔筒段的横向尺寸逐渐减小,每节所述直塔筒段包括横向尺寸相同且依次相连的多个子直塔筒段,以减少所述塔筒建造过程中的模具类型,相邻的两节直塔筒段之间通过转接段相连,所述转接段的至少一部分被构造成在由上至下的方向上径向尺寸逐渐增大,在由上至下的方向上,所述转接段的锥形段的壁厚逐渐减小;
还包括设于所述塔筒基础内的预应力锚固转换结构,所述混凝土塔筒通过直塔筒段与所述塔筒基础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塔筒,其特征在于,所述直塔筒段的节数包括2-5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塔筒,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塔筒的横截面被构造成多边形环形或圆环形。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塔筒,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应力锚固转换结构包括:
转接环,所述转接环设在所述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阳李沐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京创重工特种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