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能力阻滑体系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013604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03 14:58
大能力阻滑体系,以改变传统抗滑桩完全抵抗下滑力的支挡模式,直接加固滑坡中的滑动带,并能将滑体内的地下水和下渗水自动排出,极大增加滑坡稳定性能,大量节省混凝土用量,降低工程成本。大能力阻滑体系包括纵向、横向间隔成排的阻滑体,阻滑体依托施工腔室构筑,施工腔室位于滑动带上,或者位于邻近滑动带的滑体内,各阻滑体由滑体穿过滑动带进入滑床内。施工腔室或者阻滑体内设置集水腔,施工腔室、集水腔与竖立延伸至地面的施工通道相连通,滑体内构建与施工通道、集水腔相连通的立体引排水系统,汇集滑体内地下水和下渗水且将其引排至地面外。

Large capacity anti sliding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大能力阻滑体系
本技术涉及滑坡治理工程,特别涉及一种大能力阻滑体系。
技术介绍
滑坡结构一般由上部滑体与下部滑床以及中间的滑动带构成,滑坡与滑床之间的界面称为滑动面,滑动面附近的破碎带称为滑动带。滑坡工程中,主要是由于滑动带受雨水下渗或地下水影响,力学指标降低后抵抗不住滑体的下滑推力,引起滑坡现象。传统的滑坡治理措施是在滑坡体上布置3~5排大型抗滑桩抵抗滑坡推力,由于抗滑桩需要人工挖孔十几米甚至数十米深,在一些高寒高海拔地区如川藏铁路施工,人工作业困难且安全风险较高,施工条件极差,传统的工程措施亟待改进。目前的相关文献显示国内外工程人员对抗滑结构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总体上都还是从结构受力、刚度等角度进行变化,成本和功能上的改变不大。譬如,在专利号ZL201110318602.8的技术专利说明书中公开一种抗滑桩架拱组合结构及施工方法,该组合结构包括以埋入式方式设置在隧道涧身两侧的抗滑桩,且抗滑桩伸入稳定基岩,架拱与两侧抗滑桩连接,隧道拱圈的土方设置有与两侧抗滑桩桩身的工宇钢相连的护拱,护拱上具有桩后回填土石层。适用于处于沟心地形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大能力阻滑体系,包括纵向、横向间隔成排的阻滑体,其特征是:所述阻滑体依托施工腔室(22)构筑,施工腔室(22)位于滑动带(F)上,或者位于邻近滑动带(F)的滑体(11)内,各阻滑体由滑体(11)穿过滑动带(F)进入滑床(10)内;所述施工腔室(22)或者阻滑体内设置集水腔(31),施工腔室(22)、集水腔(31)与竖立延伸至地面的施工通道(21)相连通,滑体(11)内构建与施工通道(21)、集水腔(31)相连通的立体引排水系统,汇集滑体(11)内的地下水和下渗水且将其引排至地面外。/n

【技术特征摘要】
1.大能力阻滑体系,包括纵向、横向间隔成排的阻滑体,其特征是:所述阻滑体依托施工腔室(22)构筑,施工腔室(22)位于滑动带(F)上,或者位于邻近滑动带(F)的滑体(11)内,各阻滑体由滑体(11)穿过滑动带(F)进入滑床(10)内;所述施工腔室(22)或者阻滑体内设置集水腔(31),施工腔室(22)、集水腔(31)与竖立延伸至地面的施工通道(21)相连通,滑体(11)内构建与施工通道(21)、集水腔(31)相连通的立体引排水系统,汇集滑体(11)内的地下水和下渗水且将其引排至地面外。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能力阻滑体系,其特征是:所述施工腔室(22)在滑带平缓地段设置于滑体(11)上,阻滑体为在施工腔室(22)浇筑混凝土形成的阻滑键(30),集水腔(31)设置于阻滑键(30)内。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能力阻滑体系,其特征是:所述施工腔室(22)在滑带陡峭地段设置于滑体(11)内,阻滑体由承台(32)和呈群桩布设的微型桩(33)构成,承台(32)在施工腔室(22)下部空间浇筑混凝土形成,各微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泉徐骏郭海强李安洪魏永幸高柏松王占盛李炼肖飞知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