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涵道式风能助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009351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03 14: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涵道式风能助推装置,涉及风能利用设备技术领域。其包括底板、设于底板上的集风管道、通过第一转轴设于集风管道一端的齿轮传动机构和设于底板上并与齿轮传动机构连接的涵道推进机构。集风管道的一端设有集风口,集风管道中穿设有第一转轴,且第一转轴上设有扇叶。涵道推进机构包括涵道壳体和穿设于涵道壳体内的第二转轴,涵道壳体通过涵道支架架设于底板上,涵道壳体内设有带通孔的圆柱体,圆柱体套设于第二转轴上且圆柱体的圆周面上设有涵道桨叶,第二转轴可转动架设于底板上并与齿轮传动机构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将风能转化为汽车驱动的机械能,大大提高了风能的利用率,为汽车提供了较大的助推力,减少了汽车的油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涵道式风能助推装置
本技术涉及风能利用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涵道式风能助推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已出现能源紧缺问题,因此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已迫在眉睫。而风能因在全球范围蕴藏量十分丰富,可再生,无污染,分布广,可利用价值大。如今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车辆是非常之多,而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车受到的风阻力极其强大,通过调研发现,汽车在高速行驶时会有消耗60%~70%的功率消耗在克服空气阻力上。即便在现代汽车设计时,使汽车外形尽可能的设计为流线型,依然会有大量的能量消耗在克服空气阻力上。这部分空气阻力不仅占据了汽车行驶时的绝大部分能量消耗,而且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因此,对可将汽车在行驶过程中所受到的风阻力转变成动力的设备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涵道式风能助推装置,该涵道式风能助推装置将风能转化为汽车驱动的机械能,大大提高了风能的利用率,为汽车提供了较大的助推力,减少了汽车的油耗。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涵道式风能助推装置,包括:底板;...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涵道式风能助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底板;/n集风管道,其架设于所述底板上,所述集风管道的一端设有集风口,所述集风管道中穿设有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的两端通过支架可转动架设于所述底板上,且位于所述集风管道内的所述第一转轴上设有扇叶;/n齿轮传动机构,其装设于所述第一转轴远离所述集风口的一端;/n涵道推进机构,其包括涵道和穿设于所述涵道内的第二转轴,所述涵道包括涵道壳体,所述涵道壳体通过涵道支架架设于所述底板上,所述涵道壳体内设有带通孔的圆柱体,所述圆柱体套设于所述第二转轴上且所述圆柱体的圆周面上设有涵道桨叶,所述第二转轴通过支架可转动架设于所述底板上并与所述齿轮传动机构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涵道式风能助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板;
集风管道,其架设于所述底板上,所述集风管道的一端设有集风口,所述集风管道中穿设有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的两端通过支架可转动架设于所述底板上,且位于所述集风管道内的所述第一转轴上设有扇叶;
齿轮传动机构,其装设于所述第一转轴远离所述集风口的一端;
涵道推进机构,其包括涵道和穿设于所述涵道内的第二转轴,所述涵道包括涵道壳体,所述涵道壳体通过涵道支架架设于所述底板上,所述涵道壳体内设有带通孔的圆柱体,所述圆柱体套设于所述第二转轴上且所述圆柱体的圆周面上设有涵道桨叶,所述第二转轴通过支架可转动架设于所述底板上并与所述齿轮传动机构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涵道式风能助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风口为锥形集风口,所述集风口与所述集风管道连接的一端的直径小于远离所述集风管道一端的直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涵道式风能助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齿轮传动机构包括相啮合的一主动齿轮和一被动齿轮,所述主动齿轮固设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韦鸿慧黄伟黄金铭符永江徐诗海
申请(专利权)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西;4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