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分体式经皮脊柱内镜下椎间融合术可扩张套筒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003694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03 13:2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分体式经皮脊柱内镜下椎间融合术可扩张套筒装置,属于医疗器械领域,包括直径依次递增的第一级套筒、第二级套筒、第三级套筒以及分别与第一级套筒、第二级套筒、第三级套筒对应的第一扩张导棒、第二扩张导棒和第三扩张导棒;本发明专利技术避免了在手术过程中需整体更换操作通道,重复多次插入造成的机体软组织损伤;弧形套筒结构可穿过腰部软组织间隙到达椎体间隙(椎间盘)内达到撑开椎体间隙功能,利于扩大手术操作空间和植入椎间融合器;同时诸级套筒均可保持密闭筒型结构,配合不同直径密封帽使用,手术术者能够将其直接当作内镜套筒使用,提高了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实用性和功能性。

A new type of expandable sleeve device for percutaneous spinal fus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分体式经皮脊柱内镜下椎间融合术可扩张套筒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分体式经皮脊柱内镜下椎间融合术可扩张套筒装置。
技术介绍
腰椎退行性疾病是年龄增长和损伤积累造成的脊柱中轴骨器质性病变,主要累及椎间盘、韧带及椎管内神经结构,包括腰椎间盘突出症及腰椎管狭窄症等一系列疾病,常引发肢体疼痛、麻木无力,甚至瘫痪,影响患者正常生活、工作。此类疾病致病机制复杂、患病率高、患病人群广,是困扰人类健康的多发病,已成为广大群众医疗支出、缺勤、失能的主要原因。尤其农村体力劳动者发病率更高。经保守治疗效果差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常需手术治疗。以往手术治疗以开放术式为主,虽临床疗效尚可,但其创伤大、出血多、术后恢复慢,术中需医源性造成正常脊柱结构的破坏常导致或加重机体损伤。如何在保证良好治疗效果的同时减小手术创伤,减少并发症,加速患者康复,一直是骨科领域亟待解决的世界难题。外科手术的微创化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脊柱开放手术的内镜化是实现微创的重要途径。2000年AnthonyYeung研制的水介质脊柱内镜操作系统,经皮肤小切口,通过肌肉软组织及腰椎间孔植入直径约7mm的操作套筒,经操作套筒植入脊柱内镜及操作器械实施椎间盘切除减压,到达突出髓核部位并实施精准摘除,手术创伤小,被称为真正意义的脊柱微创手术技术,奠定了现代经皮脊柱内镜手术技术的基础。但由于脊柱原有的自然间隙小,现有的脊柱内镜操作通道细且较为固定,难以通过现有匹配规格的椎间融合装置和器械,导致该技术的应用受到极大限制。而对于退变严重患者术中需行椎间融合器植入及植骨融合术,以维持脊柱节段稳定性,则无法应用脊柱内镜技术实施操作。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了一种新型分体式经皮脊柱内镜下椎间融合术可扩张套筒装置,具体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新型分体式经皮脊柱内镜下椎间融合术可扩张套筒装置,包括直径依次递增的第一级套筒、第二级套筒、第三级套筒以及分别与第一级套筒、第二级套筒、第三级套筒对应的第一扩张导棒、第二扩张导棒和第三扩张导棒;第一级套筒、第二级套筒和第三级套筒均由结构相同的两部分卡接组成,并且第一扩张导棒、第二扩张导棒和第三扩张导棒均为中空状;第一级套筒包括第一卡环、第一接环、设置在第一卡环内侧的第一卡接轨以及设置在第一接环内侧并与第一卡接轨对应的第一卡接槽,第二级套筒包括第二卡环、第二接环、设置在第二卡环内侧的第二卡接轨以及设置在第二接环内侧并同时与第一卡接轨和第二卡接轨对应的第二卡接槽,第三级套筒包括第三卡环、第三接环、设置在第三卡环内侧的第三卡接轨以及设置在第三接环内侧并同时与第二卡接轨和第三卡接轨对应的的第三卡接槽。本专利技术中术者应用脊柱内镜技术对患者进行腰椎神经减压、椎体间融合术的过程中,术者在植入第一级套筒时贴服于中空的第一扩张导棒沿着靶向精准的导丝植入至靶点位置,取出第一扩张导棒后植入脊柱内镜操作通道,在持续0.9%生理盐水灌注下对突出椎间盘进行摘除,完成神经减压。减压完成后术者取出脊柱内镜操作系统,吸尽套筒内残留灌注液后将第一扩张导棒插入第一级套筒的内腔中,从第一卡环上沿卡槽抽出第一接环,使第二接环贴服并借助第一扩张导棒撑开软组织并置入至靶点位置,并通过第一卡接轨和第二卡接槽的配合将第二级套筒的第二接环安装在第一卡环上。然后术者抽取下第一卡环,通过第二卡接轨和第二卡接槽的配合将第二级套筒的第二接环安装在第二卡环上,扩大套筒内径同时保持套筒为密闭结构,减少因反复抽查套筒所造成的腰部软组织损伤。若套筒内镜仍未达到置入椎间融合器械需求则进一步顺序更换第二、第三级套筒,扩大套筒内镜同时保持为密闭套筒结构。即同理术者取出第一扩张导棒并将第二扩张导棒插入第二级套筒的内腔中,从第二卡环上抽取下第二接环,通过第二卡接轨和第三卡接槽的配合将第三级套筒的第三接环安装在第二卡环上。然后从腰部组织间隙中抽取下第二卡环并通过第二扩张导棒引导应用第三卡接轨和第三卡接槽的配合,将第三级套筒的第三接环安装在第三卡环上。由于插入第一级套筒的第一扩张导棒的稳定支撑作用,因此第一接环和第一卡环取下时腰部组织间隙依旧会保持撑开状态,由于插入第二级套筒的第二扩张导棒的稳定支撑作用,因此第二接环和第二卡环取下时腰部组织间隙依旧会保持撑开状态,减少因反复抽查套筒所造成的腰部软组织损伤。作为优选,还包括第四级套筒以及与第四级套筒对应的第四扩张导棒,第四级套筒包括第四卡环、第四接环、设置在第四卡环内侧的第四卡接轨以及设置在第四接环内侧并同时与第三卡接轨和第四卡接轨对应的的第四卡接槽。本专利技术中当术者取出第二扩张导棒并将第三扩张导棒插入第三级套筒的内腔中,从第三卡环上取下第三接环,并通过第三卡接轨和第四卡接槽的配合将第四级套筒的第四接环安装在第三卡环上。然后抽取下第三卡环,并通过第四卡接轨和第四卡接槽的配合将第四级套筒的第四接环安装在第四卡环上,形成密闭套筒结构,配合生理盐水灌注及封口帽使用可保持正压利于作为脊柱内镜操作通道实施手术操作。作为优选,第一级套筒、第二级套筒、第三级套筒和第四级套筒的外侧均设有单侧把手。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在第一级套筒、第二级套筒、第三级套筒和第四级套筒外侧的把手,便于术者在手术过程中按压、推进、旋转或者拉扯第一级套筒、第二级套筒、第三级套筒和第四级套筒。作为优选,第一扩张导棒、第二扩张导棒、第三扩张导棒和第四扩张导棒的前端均设有X-射线显影体,X-射线显影体采用的材料为金属。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在第一扩张导棒、第二扩张导棒、第三扩张导棒和第四扩张导棒前端的X-射线显影体,便于术者将其插入对应的套筒以及扩张腰部软组织间隙,并使其在插入过程中减少对患者的腰部组织造成伤害,提高了本专利技术的实用性以及使用安全性,同时通过采用材料为金属的X-射线显影体能够在术中X线透视机仪器上显示位置及方向,便于术者术中明确。作为优选,第一级套筒、第二级套筒、第三级套筒和第四级套筒采用的材料均为医用不锈钢或碳纤维。本专利技术通过采用材料为医用不锈钢或碳纤维的第一级套筒、第二级套筒、第三级套筒和第四级套筒,使本专利技术在满足医疗手术卫生的前提下提高了硬度以及使用强度,以满足术者的不同需求,如术中通过第一级套筒满足脊柱内镜操作系统下行椎间盘充分切除、神经减压,并通过逐级、渐进更换套筒后同时满足经扩大的套筒植入椎间融合器械完成椎间融合手术,减少因反复整体置换套筒造成的对腰部软组织造成的损伤。作为优选,第一级套筒、第二级套筒、第三级套筒和第四级套筒的开口端均设有密封帽,密封帽内设有密封孔。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在第一级套筒、第二级套筒、第三级套筒和第四级套筒的开口端的密封帽,尽量减少第一级套筒、第二级套筒、第三级套筒和第四级套筒内液体的泄露,以提高其内部水压,利于实施脊柱内镜系统手术操作。作为优选,第一级套筒、第二级套筒、第三级套筒和第四级套筒的前端均设有插斜面。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在第一级套筒、第二级套筒、第三级套筒和第四级套筒前端的插斜面,提高第一级套筒、第二级套筒、第三级套筒和第四级套筒的尖锐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分体式经皮脊柱内镜下椎间融合术可扩张套筒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直径依次递增的第一级套筒(1)、第二级套筒(2)、第三级套筒(3)以及分别与第一级套筒(1)、第二级套筒(2)、第三级套筒(3)对应的第一扩张导棒(5)、第二扩张导棒(6)和第三扩张导棒(7),所述第一级套筒(1)、第二级套筒(2)和第三级套筒(3)均由结构相同的两部分卡接组成,并且所述第一扩张导棒(5)、第二扩张导棒(6)和第三扩张导棒(7)均为中空状;/n所述第一级套筒(1)包括第一卡环(11)、第一接环(12)、设置在第一卡环(11)内侧的第一卡接轨(13)以及设置在第一接环(12)内侧并与第一卡接轨(13)对应的第一卡接槽(14),所述第二级套筒(2)包括第二卡环(21)、第二接环(22)、设置在第二卡环(21)内侧的第二卡接轨(23)以及设置在第二接环(22)内侧并同时与第一卡接轨(13)和第二卡接轨(23)对应的第二卡接槽(24),所述第三级套筒(3)包括第三卡环(31)、第三接环(32)、设置在第三卡环(31)内侧的第三卡接轨(33)以及设置在第三接环(32)内侧并同时与第二卡接轨(23)和第三卡接轨(33)对应的的第三卡接槽(34)。/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分体式经皮脊柱内镜下椎间融合术可扩张套筒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直径依次递增的第一级套筒(1)、第二级套筒(2)、第三级套筒(3)以及分别与第一级套筒(1)、第二级套筒(2)、第三级套筒(3)对应的第一扩张导棒(5)、第二扩张导棒(6)和第三扩张导棒(7),所述第一级套筒(1)、第二级套筒(2)和第三级套筒(3)均由结构相同的两部分卡接组成,并且所述第一扩张导棒(5)、第二扩张导棒(6)和第三扩张导棒(7)均为中空状;
所述第一级套筒(1)包括第一卡环(11)、第一接环(12)、设置在第一卡环(11)内侧的第一卡接轨(13)以及设置在第一接环(12)内侧并与第一卡接轨(13)对应的第一卡接槽(14),所述第二级套筒(2)包括第二卡环(21)、第二接环(22)、设置在第二卡环(21)内侧的第二卡接轨(23)以及设置在第二接环(22)内侧并同时与第一卡接轨(13)和第二卡接轨(23)对应的第二卡接槽(24),所述第三级套筒(3)包括第三卡环(31)、第三接环(32)、设置在第三卡环(31)内侧的第三卡接轨(33)以及设置在第三接环(32)内侧并同时与第二卡接轨(23)和第三卡接轨(33)对应的的第三卡接槽(3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分体式经皮脊柱内镜下椎间融合术可扩张套筒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四级套筒(4)以及与第四级套筒(4)对应的第四扩张导棒(8),所述第四级套筒(4)包括第四卡环(41)、第四接环(42)、设置在第四卡环(41)内侧的第四卡接轨(43)以及设置在第四接环(42)内侧并同时与第三卡接轨(33)和第四卡接轨(43)对应的的第四卡接槽(44)。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分体式经皮脊柱内镜下椎间融合术可扩张套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级套筒(1)、第二级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辛志军简灵伍富俊黄鹏张雪松敖俊张西峰廖文波王岩
申请(专利权)人: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贵州;5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