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谷一梅专利>正文

一体式转运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002581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03 13: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一体式转运架,该转运架包括底座、主固定架,托盘组件,蓄电池箱,氧气瓶固定架及输液杆;所述底座包括转轮架和行走万向轮;所述主固定架主体为上窄下宽的圆台体,主固定架底部连接底座,主固定架上部通过架体固定杆与输液杆连接,在主固定架前部固定若干个不同大小的置物架,在其后面固定了一个氧气瓶固定架;所述蓄电池箱位于底部置物盘底部;所述输液杆上端连接一根带挂钩的横向固定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计合理,操作简单,便于快速转移,节省人力物力,尤其是便于危重患者在院内快速安全的转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体式转运架
本技术涉及医疗辅助设备
,尤其是涉及一种危重患者院内转移专用的转运架。
技术介绍
危重患者病情重而且变化快,为此需要经常离开科室进行CT、核磁共振、胃镜、手术等各类检查和治疗。由于患者必须依赖呼吸机、监护仪、输液泵、氧气等监测治疗仪器,为保证病人离科后转运过程中监测治疗的延续,需要随时使用相关仪器;但这些仪器和设备,尤其是较重的仪器和设备经常无处安放,携带不方便,同时还存在转运过程中不方便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甚至经常遗漏所需仪器及物品。针对这些问题,现有中国技术专利《一种危重患者院内转移专用的转运架》(专利号:CN201520837077.4;公开日为20160309)中已经基本解决了这些问题,但同时还是存在危重症患者必需的氧气存储设备无法较好的放置的问题;以及转运架有双立杆显得比较笨重,快速转移过程中,单人比较难以控制的问题;此外,还有上面技术专利中的转运架采用箱框式结构没有层次感从而导致空间利用率不高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设计合理的一体式转运架。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一种一体式转运架,包括底座、主固定架、置物板组件、蓄电池箱、氧气瓶固定架及输液杆;所述底座包括转轮架和行走万向轮,行走万向轮置于转轮架底部;所述主固定架主体为上窄下宽的圆台体,主固定架底部连接底座,上部通过架体连接组件与输液杆下部连接,主固定架前部固定若干大小不同的置物板组件,主固定架后部固定一个氧气瓶固定架;所述置物板组件包括底层置物板、中层置物板、上层置物板;所述架体连接组件包括架体固定杆、架体连接轴,架体固定杆与架体连接轴固定连接;所述蓄电池箱位于底层置物板下面;所述输液杆上端还连接一根横向固定杆,横向固定杆两侧分别连接一个挂钩;所述架体连接轴两侧分别连接一根固定套管,再连接一个方形固定杆,在方形固定杆两侧上还分别固定一个置物盘;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方案,在所述架体连接轴下方部分安置一个固定把手,在把手上绑有把手垫。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方案,在所述底座下部连接的行走万向轮上装有脚踏制动器。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方案,在所述置物盘和置物板表面覆盖一层防滑层。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输液杆为伸缩调节杆。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方案,在所述氧气瓶底部支撑板上放置一层缓冲橡胶垫。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氧气瓶固定架上圆形固定圈,可以在固定圈内侧上开槽,槽内侧与瓶体接触部分嵌入橡胶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1)本技术结构简单、轻便、设计合理、便于转运时的方向控制;2)本技术均衡前后的重量分布,可以降低转运架的重心,增强转运架稳定性;3)综合考虑转运时所用必需品的摆放层次位置,实现空间最大化利用率。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氧气瓶固定架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图2中A处局部放大图;图4是本技术图3的俯视图;图5是本技术输液伸缩连接杆的示意图;图中:1、行走万向轮;2、脚踏制动器;3、转轮架;4、蓄电池箱;5、底层置物板;6、主固定架;7、中层置物板;8、固定套管;9、架体连接轴;10、插排;11、架体固定杆;12、把手;13、把手垫;14、置物盘;15、方形固定杆;16、输液杆;17、横向固定杆;18、挂钩;19、螺丝旋转轴;20、氧气瓶固定架;21、上层置物板;22、橡胶圈23、底部支撑板24、竖向支撑杆25、圆形固定圈;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描述,有必要在此指出的是,以下具体实施方式只用于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的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制,该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上述申请内容对本申请作出一些非本质的改进和调整。如图1所示的一体式转运架,包括底座、主固定架6,置物板组件,蓄电池箱4,氧气瓶固定架20及输液杆16;底座包括转轮架3,转轮架上有四个支臂,每个转轮架3底部连接带脚踏制动器2的行走万向轮1;使用四点支撑的方式,可预防某个转向轮磨损后整个转运架的失稳;主固定架主体6为上窄下宽的圆台体,材料可以使用高强度铝合金,减轻转运架本体的重量,方便移动,主固定架6底部连接底座,主固定架6上部通过架体连接轴9及架体固定杆11与输液杆16下部连接,主固定架6前部可以固定三个不同大小的置物板,由下到上分别为底层置物板5、中层置物板7和上层置物板21,可放置转运呼吸机、转运吸引器、除颤仪、转运箱等仪器,每层置物板均可覆盖一层防滑塑胶层,防止转运中因惯性导致仪器跌落造成损坏;置物板组件形状均为后窄前款的圆角梯形,为了降低转运架的重心,增强稳定性,将蓄电池的位置放在底座上方和底层置物板5下方,用一个跟置物板形状大小相同的箱体4保护蓄电池;更进一步也可以将所述的蓄电池采用更先进的锂电池放入主固定架6的圆台内侧下部较宽的位置,亦可以起到同样的效果;同时可以在上层置物板21上部,架体连接轴9下部,固定一个插排10以供仪器使用;输液杆16上端连接一根横向固定杆17,横向固定杆17两侧分别连接一个挂钩18,方便悬挂输液瓶,所述架体连接轴9两侧分别连接一根固定套管8,再连接一个方形固定杆15,在方形固定杆15两侧分别固定一个置物盘14,可分别放置转运心电监护仪或注射泵、输液泵等仪器,在所述架体连接轴9下方部分还安置一个固定把手12,把手12上绑有把手垫13,方便控制转运架。如图2、图3、图4所示,主固定架6后部固定一个氧气瓶固定架20,所述氧气瓶固定架20包括竖向支撑杆24,底部支撑板23和上下平行的圆形固定圈25,可以采用不锈钢材质的固定圈,在固定圈开槽,槽内侧与瓶体接触部分嵌入橡胶圈22,竖向支撑杆与主固定支架焊接,底部支撑板上放置一块橡胶缓冲垫;橡胶部分可以用来缓冲对氧气瓶的冲击力,降低因路面颠簸或意外对氧气瓶造成的损伤。如图5所示,输液杆16采用伸缩调节结构,杆可采用不锈钢材质,杆内侧表面上下均匀分布圆孔,通过侧边的螺丝旋转轴19的旋转,旋转轴嵌入或离开圆孔从而进行高度上下调节。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专利技术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一体式转运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主固定架(6)、置物板组件、蓄电池箱(4)、氧气瓶固定架(20)及输液杆(16);/n所述底座包括转轮架(3)和行走万向轮(1),行走万向轮(1)置于转轮架(3)底部;/n所述主固定架(6)主体为上窄下宽的圆台体,主固定架(6)底部连接底座,上部通过架体连接组件与输液杆(16)下部连接,主固定架(6)前部固定若干大小不同的置物板组件,主固定架(6)后部固定一个氧气瓶固定架(20);/n所述置物板组件包括底层置物板(5)、中层置物板(7)、上层置物板(21);/n所述架体连接组件包括架体固定杆(11)、架体连接轴(9),架体固定杆(11)与架体连接轴(9)固定连接;/n所述蓄电池箱(4)位于底层置物板(5)下面;/n所述输液杆(16)上端还连接一根横向固定杆(17),横向固定杆(17)两侧分别连接一个挂钩(18);/n所述架体连接轴(9)两侧分别连接一根固定套管(8),再连接一个方形固定杆(15),在方形固定杆(15)两侧上还分别固定一个置物盘(14)。/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一体式转运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主固定架(6)、置物板组件、蓄电池箱(4)、氧气瓶固定架(20)及输液杆(16);
所述底座包括转轮架(3)和行走万向轮(1),行走万向轮(1)置于转轮架(3)底部;
所述主固定架(6)主体为上窄下宽的圆台体,主固定架(6)底部连接底座,上部通过架体连接组件与输液杆(16)下部连接,主固定架(6)前部固定若干大小不同的置物板组件,主固定架(6)后部固定一个氧气瓶固定架(20);
所述置物板组件包括底层置物板(5)、中层置物板(7)、上层置物板(21);
所述架体连接组件包括架体固定杆(11)、架体连接轴(9),架体固定杆(11)与架体连接轴(9)固定连接;
所述蓄电池箱(4)位于底层置物板(5)下面;
所述输液杆(16)上端还连接一根横向固定杆(17),横向固定杆(17)两侧分别连接一个挂钩(18);
所述架体连接轴(9)两侧分别连接一根固定套管(8),再连接一个方形固定杆(15),在方形固定杆(15)两侧上还分别固定一个置物盘(1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式转运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行走万向轮(1)上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谷一梅梁丽娜江玲
申请(专利权)人:谷一梅梁丽娜江玲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