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矿山岩区生态修复的绿化种植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000059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03 12: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矿山岩区生态修复的绿化种植构件,涉及生态修复技术领域,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可生物降解材质制作的网格状的框架和固定在框架一面的透水膜,透水膜上密布有微孔;框架位于网格之间设有固定孔;所述框架的网格内壁一体固设有环状的隔片,隔片将网格空腔分隔为生根槽与防踏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目前矿山岩区因土层流失导致植被不易生长的问题,通过在矿山岩区表面铺设安装绿化种植构件,提高植被附着生长能力,修复生态环境。

Green planting component for ecological restoration of mine rock area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矿山岩区生态修复的绿化种植构件
本技术涉及生态修复
,更具体的说,它涉及一种用于矿山岩区生态修复的绿化种植构件。
技术介绍
我国是一个多露天开采的国家,露天矿山规模宏大。随着道路交通和城镇化建设,需要大量的石料、石材等资源,在城市周边山体形成了大量的废弃采石场和高陡岩石边坡,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如何对受损的山体进行加固复绿则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现有技术参考授权公告号为CN208430484U的中国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消落带边坡绿色防护结构,包括构建于消落带边坡上的混凝土格框;混凝土格框包括均匀排布的若干绿化格,每个绿化格内铺设有基质层;每个绿化格内设置有预制混凝土构件,绿化格与预制混凝土构件之间通过粘结体连接固定;预制混凝土构件为中间具有空洞的框体,空洞内嵌设有植被网,植被网与基质层相接触。该技术通过在混凝土格框内设置预制混凝土构件,在进行植被绿化的同时还能加固边坡土壤,保证边坡的稳定。但该技术存在以下不足:对于矿山岩区来说,表面基本为岩石层,初始修复的植被根系难以附着,且存在阶梯状陡坡,不适合构件混凝土格框,矿山岩区的生态修复问题仍然亟需解决。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矿山岩区生态修复的绿化种植构件,能够提高植被附着生长能力,修复生态环境。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矿山岩区生态修复的绿化种植构件,包括可生物降解材质制作的网格状的框架和固定在框架一面的透水膜,透水膜上密布有微孔;框架位于网格之间设有固定孔;所述框架的网格内壁一体固设有环状的隔片,隔片将网格空腔分隔为生根槽与防踏槽。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框架通过钢筋穿过固定孔楔固在岩层表面,使得框架与岩层表面贴合。生根槽用于绿化植被的根系生长附着,防踏槽使得植被生长成熟后防止被外部因素伤害到根部,提高存活率。透水膜使得雨天岩层表面流下的水被植被根系吸收,并减少生根槽中的土壤被雨水冲刷流失的可能。当植被生长依附在岩层表面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框架在微生物的分解下降解成为有机质,作为岩层表面土壤的肥料,给植被提供养分,整个生态修复过程减少额外产生环境污染。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生根槽中填充有土壤,土壤中掺和有保水剂颗粒。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修复初期,可以向土壤中喷洒水,保水剂能够吸收并存储一部分水分,减少水的蒸发,以便为植被生长提供长时间的供水能力,提高植被种植初期的存活率。植被生长后期,雨天时保水剂也能吸收部分雨水进行存储,提高植被的抗旱能力。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隔片靠近防踏槽的一面设有可生物降解的塑料膜。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塑料膜一方面将防踏槽封堵,防止运输过程中土壤掉落损失。框架固定后可以将塑料膜戳破,以便植被幼苗生长。塑料膜能够减少生根槽中土壤的水份蒸发速率,提高植被幼苗成活率。当植被长大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塑料膜被微生物降解,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透水膜为PVA塑料薄膜。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PVA塑料薄膜具有良好的可生物降解性,以及优异的抗氧性、耐磨性和抗撕裂性。使得框架在向岩层表面固定的过程中不易被岩石划裂,减少生根槽中土壤的流失。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透水膜远离框架的一面连接有蜂窝结构的积土层。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蜂窝结构的积土层能够降低雨水的流速,减小对岩层表面的冲刷,雨水中混有的泥浆微粒被蜂窝结构的积土层收集,大大减小了泥土流失,长时间积累后能够在岩层表面形成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层,改善岩层表面土质。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积土层为可生物降解海绵。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积土层具有强烈的吸水性,使得矿山岩区降雨时能够吸收存储大量的水分,供应植被生长需求,提高修复初期植被存活率和后期耐旱性。当植被生长成熟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积土层逐渐分解成有机质,增加岩层表面土质的肥力。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透水膜与积土层之间通过淀粉胶粘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淀粉胶具有良好的粘接性能外还能被微生物分解,减少修复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框架的一侧设有卡块,框架的对侧设有与卡块配合的卡槽。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相邻两个构件之间能够卡固连接成片区,方便种植构件的大面积铺设。综上所述,本技术相比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生根槽用于绿化植被的根系生长附着,防踏槽使得植被生长成熟后防止被外部因素伤害到根部,提高存活率。透水膜使得雨天岩层表面流下的水被植被根系吸收,并减少生根槽中的土壤被雨水冲刷流失的可能。当植被生长依附在岩层表面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框架在微生物的分解下降解成为有机质,作为岩层表面土壤的肥料,给植被提供养分,整个生态修复过程减少额外产生环境污染;2.蜂窝结构的积土层能够降低雨水的流速,减小对岩层表面的冲刷,雨水中混有的泥浆微粒被蜂窝结构的积土层收集,大大减小了泥土流失,长时间积累后能够在岩层表面形成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层,改善岩层表面土质;3.积土层具有强烈的吸水性,使得矿山岩区降雨时能够吸收存储大量的水分,供应植被生长需求,提高修复初期植被存活率和后期耐旱性。当植被生长成熟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积土层逐渐分解成有机质,增加岩层表面土质的肥力。附图说明图1为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A向的剖视图;图3为显示相邻两个构件连接结构在图1中B部的放大图;图4为凸显构件与岩层表面连接结构在图2中C部的放大图。附图标记:1、岩层;2、修复组件;21、框架;211、卡块;212、卡槽;213、固定孔;214、隔片;215、防踏槽;216、生根槽;22、透水膜;23、积土层。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一种用于矿山岩区生态修复的绿化种植构件,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铺设于岩层1表面的修复组件2,修复组件2包括由下至上依次固定连接的积土层23、透水膜22和框架21。修复组件2中种植有植被,提高岩层1表面的绿化面积,生态修复性好。参考图1和图3,框架21整体呈矩形网格结构,在框架21的一侧边缘设有卡块211,在框架21的对侧设有与卡块211配合的卡槽212,使得多个框架21通过卡块211与卡槽212的配合固定连接成片区。在网格之间的连接筋交叉点处设有固定孔213,框架21通过穿设于固定孔213中的钢筋与岩层1固定连接。框架21可以采用可降解塑料制作,如淀粉类泡沫塑料、纤维素泡沫塑料、可生物降解聚酯泡沫塑料等,此处选择PLA制作框架21,框架21具有一定的柔性,使得框架21更好的贴合岩层1的表面。在种植植被初期,框架21起到固定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后期随着植被的生长,框架21逐渐被微生物分解,减少矿山岩区生态修复过程中产生新的污染的可能。此外,框架21倍微生物分解后形成岩层1表面的有机质,改善植被生产的土壤环境。参考图2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矿山岩区生态修复的绿化种植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可生物降解材质制作的网格状的框架(21)和固定在框架(21)一面的透水膜(22),透水膜(22)上密布有微孔;框架(21)位于网格之间设有固定孔(213);所述框架(21)的网格内壁一体固设有环状的隔片(214),隔片(214)将网格空腔分隔为生根槽(216)与防踏槽(215)。/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矿山岩区生态修复的绿化种植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可生物降解材质制作的网格状的框架(21)和固定在框架(21)一面的透水膜(22),透水膜(22)上密布有微孔;框架(21)位于网格之间设有固定孔(213);所述框架(21)的网格内壁一体固设有环状的隔片(214),隔片(214)将网格空腔分隔为生根槽(216)与防踏槽(21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矿山岩区生态修复的绿化种植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根槽(216)中填充有土壤,土壤中掺和有保水剂颗粒。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矿山岩区生态修复的绿化种植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片(214)靠近防踏槽(215)的一面设有可生物降解的塑料膜。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矿山岩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景文
申请(专利权)人:西藏东旭电力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西藏;5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