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雾型头盔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979797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01 01: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防雾型头盔,包括头盔壳体、设置在头盔壳体前部的观察窗、用来遮盖观察窗的内镜片,所述内镜片的端部与头盔壳体铰接;所述头盔壳体的外部设置有风管,所述风管的前端封闭且风管的后端敞开;所述头盔壳体设置有U形夹层通道,所述夹层通道的两端为风口,所述头盔壳体的外侧设置有与夹层通道相连通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与风管的内腔连通,两个风口正对着内镜片的内侧壁且两个风口均位于观察窗的上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防雾型头盔在闭合内镜片后,头盔内部的水汽在负压的作用下被抽走,避免内镜片处发生起雾现象,实施效果好,应用价值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防雾型头盔
本技术涉及一种防雾型头盔,属于头盔

技术介绍
头盔是保护头部的装具,是人们交通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头盔作为种安全防护用品,在摩托车、电动车、汽车赛车中用作安全帽,主要用于保护人头部不受伤害,平常使用,安全帽面罩内外温差不大,不会影响视线。头盔的结构通常是半圆形的头盔壳体、在头盔壳体前部开设有观察窗、以及用来护目的内镜片。当需要护目时,闭合内镜片将观察窗给遮盖以此完成护目动作。在汽车赛车过程中,通常车速非常高,这导致必须使用头盔且内镜片需要闭合来护目。而内镜片闭合后,由于内镜片外侧的空气流速非常大,内镜片外侧壁的热量易被吹走,而内镜片闭合后,头盔壳体内部的流通性显著下降,当人体呼出的水汽在碰触到内镜片的内侧壁时易凝结导致内镜片起雾,上述情况在寒冷的季节尤其是冬季,内镜片易起雾,这会严重影响驾驶员的视线,严重时会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种防雾型头盔,具体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防雾型头盔,包括头盔壳体、设置在头盔壳体前部的观察窗、用来遮盖观察窗的内镜片,所述内镜片的端部与头盔壳体铰接;所述头盔壳体的外部设置有风管,所述风管的前端封闭且风管的后端敞开;所述头盔壳体设置有U形夹层通道,所述夹层通道的两端为风口,所述头盔壳体的外侧设置有与夹层通道相连通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与风管的内腔连通,两个风口正对着内镜片的内侧壁且两个风口均位于观察窗的上方。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头盔壳体的内壁交错设置有多个开口槽,所述开口槽的开口端朝下,所述头盔壳体的内壁还设置有与开口槽内腔相连通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与夹层通道连通。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二通孔为圆孔。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一通孔为圆孔。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风管的外侧壁为锥面结构,所述风管的内侧壁为锥面结构。本技术所述防雾型头盔在闭合内镜片后,头盔内部的水汽在负压的作用下被抽走,避免内镜片处发生起雾现象,实施效果好,应用价值高。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所述防雾型头盔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所述防雾型头盔未安装风管时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所述夹层通道的分布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所述防雾型头盔的结构示意图(仰视状态)。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上”、“下”、“左”、“右”、“内”、“外”、“前端”、“后端”、“头部”、“尾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如图1~4所示,所述防雾型头盔,包括头盔壳体10、设置在头盔壳体10前部的观察窗11、用来遮盖观察窗11的内镜片12,所述内镜片12的端部与头盔壳体10铰接;所述头盔壳体10的外部设置有风管20,所述风管20的前端封闭且风管20的后端敞开;所述头盔壳体10设置有U形夹层通道13,所述夹层通道13的两端为风口131,所述头盔壳体10的外侧设置有与夹层通道13相连通的第一通孔15,所述第一通孔15与风管20的内腔连通,两个风口131正对着内镜片12的内侧壁且两个风口131均位于观察窗11的上方。进一步地,所述头盔壳体10的内壁交错设置有多个开口槽16,所述开口槽16的开口端朝下,所述头盔壳体10的内壁还设置有与开口槽16内腔相连通的第二通孔14,所述第二通孔14与夹层通道13连通。本文所述前、后是依据所述防雾型头盔被戴在人头部时划分,当所述防雾型头盔在被戴起时,所述防雾型头盔的前部与人面部所在那一侧一一对应,所述防雾型头盔的后部与人后脑所在那一侧一一对应。所述防雾型头盔在用于汽车赛车的过程中,由于风管20的存在,所述风管20的前端封闭且风管20的后端敞开,所述风管20的前端处于“迎风”方向,所述风管20的后端处于“背风”方向,在风管20的阻挡下,风管20的上下两侧以及其前端的风速均大于风管20的后端,根据伯努利定理可知:流速越快,流体产生的静压越小,反之,流速越慢,流体产生的静压越大;因此,风管20内腔的气压小于风管20外部的气压。由于头盔壳体10的阻挡,而头盔壳体10的内腔、开口槽16的内腔、第二通孔14、夹层通道13、第一通孔15、风管20的内腔均连通呈通风道,风管20内腔的气压与通风道的气压相同,风管20内、外存在的气压差会通过通风道迅速地将头盔壳体10内部人体呼出的水汽给排出,尤其是两个风口131正对着内镜片12的内侧壁且两个风口131均位于观察窗11的上方,这使得内镜片12附近的水汽会迅速被风管20内、外存在的气压差给抽走,这样使得头盔壳体10内部的空气能够保持优良的流动性同时及时地将人体呼出的水汽给排出,最终避免内镜片12起雾。其中,交错设置有的开口槽16使得头盔壳体10的内壁与人的头部之间存在较大的空间,这有助于提高头盔壳体10内部的流通性,更便于将头盔壳体10内部的水汽给排出。由于风管20内、外存在的气压差为负压,这就避免外界气流通过通风道强行灌入到头盔壳体10的内部,也就避免强劲的气流通过人嘴部灌入人体带来的不舒服体验;利用负压排出水汽带来的舒适度高。另外,所述防雾型头盔在高速移动过程中的防雾效果更高,例如速度超过60公里/小时的高速行驶过程中,内镜片12不易起雾。进一步地,所述风管20的外侧壁为锥面结构,所述风管20的内侧壁为锥面结构。风管20的外侧壁为锥面结构更符合流体力学原理,所述风管20的尖端也就是风管20的前端封闭,风管20的大端也就是风管20的后端敞开,该结构的风管20使得风管20的后端与风管20的两侧之间的流速差存在较大的梯度。进一步地,为方便加工,所述第二通孔14为圆孔。进一步地,为方便加工,所述第一通孔15为圆孔。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防雾型头盔在闭合内镜片12后,头盔内部的水汽在负压的作用下被抽走,避免内镜片12处发生起雾现象,实施效果好;在抽走水汽的过程中,由于采用负压的方式排气,避免带来强风灌口的不舒服体验;所述防雾型头盔戴起后的体验感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防雾型头盔,包括头盔壳体(10)、设置在头盔壳体(10)前部的观察窗(11)、用来遮盖观察窗(11)的内镜片(12),所述内镜片(12)的端部与头盔壳体(10)铰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头盔壳体(10)的外部设置有风管(20),所述风管(20)的前端封闭且风管(20)的后端敞开;所述头盔壳体(10)设置有U形夹层通道(13),所述夹层通道(13)的两端为风口(131),所述头盔壳体(10)的外侧设置有与夹层通道(13)相连通的第一通孔(15),所述第一通孔(15)与风管(20)的内腔连通,两个风口(131)正对着内镜片(12)的内侧壁且两个风口(131)均位于观察窗(11)的上方。/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雾型头盔,包括头盔壳体(10)、设置在头盔壳体(10)前部的观察窗(11)、用来遮盖观察窗(11)的内镜片(12),所述内镜片(12)的端部与头盔壳体(10)铰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头盔壳体(10)的外部设置有风管(20),所述风管(20)的前端封闭且风管(20)的后端敞开;所述头盔壳体(10)设置有U形夹层通道(13),所述夹层通道(13)的两端为风口(131),所述头盔壳体(10)的外侧设置有与夹层通道(13)相连通的第一通孔(15),所述第一通孔(15)与风管(20)的内腔连通,两个风口(131)正对着内镜片(12)的内侧壁且两个风口(131)均位于观察窗(11)的上方。


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建伯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神州罗地亚工贸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